中药的丸剂、浓缩丸、合剂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

海雪看健康 2024-05-31 12:44:51

我们平时吃一些中成药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同样一个药,既有普通的丸剂,也就是水蜜丸和大蜜丸、还有浓缩丸、有的还会有合剂,至于价格,经常也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那么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有些人甚至会陷入一些误区,比如浓缩丸进行了浓缩,会不会吸收比较差?我们平时用药该如何选择?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不同的剂型都是如何加工而来的,这里我们以归脾丸和归脾合剂这个药为例,《中国药典》里收录了这几个剂型的制法。

我们可以看到,丸剂的制法非常简单,不需要经过熬制,就是把这十一味药放到一起粉碎之后,直接加工而成,优点是生产效率极高,加工成本也低。

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丸剂是包含了整个的中药材,我们平时熬中药的时候,其实只是喝了药汤,药渣最后是倒掉了,而丸剂相当于最后连药渣也一起吃了。

然后我们再看看浓缩丸的制法,其实相当于是把中药材给熬制了,去掉了大部分的药渣,剩余的汤液浓缩成了稠膏,然后制成丸,还会残留一部分药渣,但是相较于普通的丸剂,已经少了很多,其加工工艺就要复杂很多了。

最后我们来看看合剂,合剂的生产工艺是最复杂的。例如归脾合剂,里面有些药材起作用的成分在挥发油里,直接熬制,挥发油都跑了,药就不起作用了。这就需要先把挥发油提取出来,剩下的再熬制出来,过滤,最终留下的都是没有药渣的汤液。

所以从工艺上看,毫无疑问,合剂的生产工艺是最复杂的,通常售价也是最高的,无论是归脾丸还是归脾合剂,其实都是来源于古方的归脾汤。合剂作为液体制剂,最接近古方的汤药,比丸剂少吃了很多“药渣”。

除了工艺之外,丸剂、浓缩丸、合剂的药效上也有差异。丸剂多余的那部分“药渣”,吃下去之后,也需要经过人体的消化,甚至有些无关的成分,也要进入血液,再经过肝肾代谢,无疑是增加了消化道和肝肾的负担。

中药在煎熬的过程中,会加速一些有效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而丸剂缺少了这个步骤,完全依赖人体的消化,效果往往会打折扣。

丸剂到了消化道里,崩解吸收比较慢,更适合治疗慢病,无法做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浓缩丸因为已经有了熬制的过程,有效成分已经溶出,相对来说,更容易吸收,吸收速度比普通丸剂更快。这一点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

而合剂是液体制剂,吸收最快,最接近汤药,给患者的治疗感受往往也更明显,例如心脾两虚引起的失眠,用合剂缓解失眠的效果比丸剂更快一些。等到丸剂消化、吸收的整个过程完成,可能都过去了好几个小时,更适合长期调理。

当然并不能说合剂就一定好,有些药的药性太猛,做成丸剂,让它缓慢起效,人体反而更容易接受。例如有些药里面有大黄之类的泻药,做成丸剂,对肠胃更友好一些,更适合老年人。

还有一个剂型介于合剂和丸剂之间,就是颗粒剂,保留了一定的“药渣”,但是又比丸剂吸收更快,也是中药常见的剂型之一。

因此,一个药究竟是用什么剂型合适,还是取决于药性和病情。当然还有一个简单的辨别方法,就是看它的组方来源,如果最早中医记载的组方是汤药,那显然合剂更合适;如果古方里这就是一个丸剂,那丸剂就更合适;如果古方记载的是散剂,那颗粒剂就更合适。

0 阅读:5

海雪看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