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解读——宣公八年

左传解读 2024-03-10 02:23:59
宣公八年晋平白狄伐西秦卿赵朔 楚灭舒蓼盟吴越伐叛陈 【经】八年春,公至自会。 【传】八年春,白狄及晋平。 鲁宣公八年春天,经中记载鲁宣公从黑壤之会回到了鲁国。这又是一次被执而不以为耻,仍然告庙行饮至之礼的行动,所以经中加以记载来示过。这和五年被齐执而“至自”一样。传中对此不再评论。 传中记载了一件晋国之事,这年春,白狄与晋媾和。前两年都是赤狄侵晋,而这里记载了与白狄媾和,有点突然,这说明白狄和晋国的关系也一直不和睦。根据后文晋厉公命吕相为使致秦桓公《绝秦书》说:“白狄与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也”可以推断当年重耳出逃应是到了白狄,而且还在那里娶妻,大夫赵衰也是娶了妻,而且赵盾就是出生在那里的。此次与白狄媾和,说明重耳去世之后,晋国与白狄肯定也发生过摩擦,这可能主要是晋国为扩充地盘而压缩了白狄的生存空间。现在“白狄及晋平”,说明是白狄主动来晋国讲和的。 从白狄和赤狄的行为来看,白狄的反抗精神没有赤狄强烈,宣公六年时,赤狄是“伐晋”,说明晋国做的事引起了赤狄的不满,于是讨伐,有正义之气。七年时,赤狄是“侵晋”,说明因为荀林父的放任,而确使赤狄有些无所顾忌了。而白狄一直没有什么动作,现在突然来媾和,说明白狄现在不好过。不好过的原因倒不一定来自晋国的压力,应该主要来自秦国的压力。于是来和晋国媾和,只要是来媾和,那就是等于顺服了晋国,希望借助晋国的力量抵御来自秦国的挤压。 【经】夏六月,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辛巳,有事于大庙,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万入,去籥。戊子,夫人赢氏薨。晋师、白狄伐秦。楚人灭舒、蓼。 【传】夏,会晋伐秦。晋人获秦谍,杀诸绛市,六日而苏。   有事于大庙,襄仲卒而绎,非礼也。   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吴、越而还。 鲁宣公八年夏天, 经中记载了件事。第一件,公子遂东门襄仲出使齐国,但到了黄地就往回返。第二件,六月辛巳日,在太庙有大祭,这是因为公子遂在垂地去世。第三件,壬午日,仍然进行祭祀。而且有万舞,但没有籥,也就是废除了管乐。第四件,宣公的母亲赢氏去世。第五件,晋师和白狄联军讨伐了秦国。第六件,楚国人灭了舒国和蓼国。 实际上一、二、三件事可以看作是一件事。那就是襄仲出使齐国,但到了黄地生病了,于是往回返。关于此事,按古代的制度,因为黄地已是齐国地界,那么大夫就得完成使命才能返回,如果病了,也得由副手也就是介来完成使命,然后回国,不能半途而废。可能“半途而废”这个成语本来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经中记载此事是对此事的批评,但又书为“公子遂”,说明鲁宣公对襄仲的态度还是赞赏的,虽是不合礼的,但宣公并不以为然。结果襄仲走到垂地就去世了,而垂地仍在齐境之内,所以消息传到鲁国,鲁国在太庙举行了祭礼,告知先祖。但“犹绎”,说明祭礼连续两天就不对了,犹字是可无之意,而现在仍然举行,这是不合礼的。而且还举行了万舞。万舞本来是与乐相配的,但现在鲁国人知道卿佐之丧不宜作乐,因而去其声,有不伦不类之嫌。但总体来说,襄仲之死丧礼是隆重的,而且超出了卿应有之礼。传中只有三个字“非礼也”。 关于第四件事,宣公母亲嬴氏去世,传中无文。 关于第五件事,晋狄联军伐郑,传中有解释。传中说这年夏天,白狄与晋国联合伐秦,晋国人抓住一个秦国间谍,把他杀死在绛城的街市上,过了六天这个人又活了。此次伐秦就是春天之时白狄与晋国媾和的原因。不过记载此事有点奇怪,死了六天的人又活了,作者想表达什么?我没想明白。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于第六件事,传中有解释。传中说,楚国因为众舒背叛的缘故,攻打舒、蓼两国,把它们灭亡了。楚国给它们划定疆界,到达滑水拐弯的地方。和吴国、越国结盟就回去了。这里我们注意,吴越出现了。 【经】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传】晋胥克有蛊疾,郤缺为政。秋,废胥克。使赵朔佐下军。 鲁宣公八年秋天,经中记载甲子这天,发生了日食。而且应该是个日全食。如果是日食的话,应该又是在初一这一天。但此文三传中皆无解释。 传中补充了一件晋国的事。传中说,晋国大夫胥克得了蛊疾,也就是肚子里有虫子,一般肚子里有虫子要么是蛔虫,要么是钩虫,要么是绦虫。现在的人基本没有得这种病的,过去卫生条件不行,得此病的人比比皆是,在古代更是寻常之事。可能胥克比较严重。而当时郤缺代赵盾执政,所以在这年秋天之时,免除了胥克了职务,而让赵朔做了下军副帅。而赵朔是赵盾之子。胥克是胥甲之子。宣公元年时,胥甲因河曲之战中跟从赵穿犯了大错,结果赵穿没事,而胥甲承担了“不从命”之责,被正卿赵盾驱逐到了卫国,胥克继承父父为下军佐。胥克居下军佐之位,默默无闻,因身体原因,又被新任正卿郤缺罢官,而郤缺安排赵盾之子赵朔为下军佐,很明显这是一次有意的排挤,目的就是为赵朔空出位置。从此之后胥氏衰落。而如果按杜预解释“蛊疾”为“惑以丧志”的话,那胥克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精神病”的人了。实际上这应该是郤缺一次投桃报李的行为。 想当年胥克的祖父胥臣,在城濮之战中以下军佐身份率领晋国下军,以虎皮蒙马之计大败楚军。为晋文公的霸业立下汗马功劳。而且郤缺还是胥臣的力荐才得以由罪臣之身跻身朝廷。现在自己的儿子被流放,孙子又被免职,让人不胜唏嘘。如果说郤缺对赵盾来说是投桃报李,那么对胥臣来说就是恩将仇报。如果两个必须作出选择的话,那只能选择权力,这就是当年留下“相敬如宾”这个成语的有德之君! 【经】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敬赢。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城平阳。楚师伐陈。 【传】冬,葬敬赢。旱,无麻,始用葛茀。雨,不克葬,礼也。礼,卜葬,先远日,辟不怀也。   城平阳,书,时也。   陈及晋平。楚师伐陈,取成而还。 鲁宣公八年冬天,经中记载了三件事。一件是敬赢下葬。一件是平阳筑城。一件是楚师伐陈。 我们先说第一件,鲁宣公八年冬天,经中记载十月己丑日鲁国为宣公之母敬嬴下葬,传中说宣公之母谥号为敬,所以叫敬嬴。因去年秋天发生了大旱,所以今年没有麻可用,于是鲁国开始用葛做牵引棺材的绳索。但由于下雨,不能安葬。但这是合于礼的。因敬嬴是在六月去世,现在十月,正好五月而葬。传中说只得延期至25天以后的庚寅日在日中安葬完毕。“日中”是十二时辰中的一个名称。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分别对应的名称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日中是11点至13点。可能现在我们中国人下葬一定要在12点之前进行完毕的说法,最有力的依据大概就在这里吧。 传中接着说,依礼,占卜安葬的日期,是先占卜较远的日子,这是避免被人认为对死者的不怀念。也就是说先占卜远的,再占卜近的。下葬时先按近的来,万一天气有变也好有另一个日子准备。这叫有备无患。中国人做事既要实用,还得有所说法。准备两个日期,既是为了怀念逝者,又是为了有备无患,真的是心思慎密。 关于第二件事,鲁国在平阳筑城,经中记载此事是因为合于时令。冬天之时正是修筑城池,加固工事的时节。 关于第三件事,传中解释因陈国与晋国媾和,所以楚国军队攻打了陈国,取得媾和后回国。陈国现在的处境和郑国一模一样。这真是晋楚争强,陈郑遭殃。 弹词 临江仙 胥克 成宙评 身有盅疾职被免,理由看似充分。家族强弱一朝空,朝中争斗狠,怎祭诉坟茔。 相敬如宾田埂上,爱煞惜才胥臣。登堂郤缺展雄风,权衡斟利弊,到底不相容。
0 阅读:0

左传解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