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解读——僖公二十五年

左传解读 2024-03-07 17:39:49
僖公二十五年秦军兵不厌诈轻取鄀国 晋侯巧立仁信始启南阳 【经】二十有五年春王正月,丙午,卫侯燬灭邢。 【传】二十五年春,卫人伐邢,二礼从国子巡城,掖以赴外,杀之。正月丙午,卫侯燬灭邢,同姓也,故名。礼至为铭曰:「余掖杀国子,莫余敢止。」   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公曰:「吾不堪也。」对曰:「周礼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公曰:「筮之。」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也。战克而王飨,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为泽以当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复,亦其所也。」晋侯辞秦师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 僖公二十五年春天,经中记载在正月丙午日,卫国国君卫燬把邢国灭了。传中对此事有解释。 在这年春天,卫国人讨伐邢国,在去年跑到邢国做官的礼至兄弟两人跟随邢国正卿国子在城上巡视,二礼一左一右挟持着国子把他扔到了城外,杀掉了他。丙午日,卫国国君卫燬灭掉了邢国,由于卫国和邢国同是姓姬,所以记载卫侯的名字,以示他的行为不正。礼至甚至在铜器上作了铭文:“我挟持杀掉国子,没有人敢来阻止我。”《左传》恶其不以用耻诈以之计灭掉同姓为耻,反以铭功于器为荣的作法。从卫国君臣的作法上看,卫国这个老牌姬姓国家已经不把同姓不同姓放在心上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春秋时代虽在婚姻上还大体上遵守着同姓不婚的制度,但在内心深处已经不把血缘关系当回事了。只要这个血缘关系处在了崩溃的边缘,那么任何礼仪制度也都岌岌可危了,这就是常说的礼崩乐坏了。 传中还补充了另一件有关晋国和周王室之间的事。 这年春天,秦穆公把军队驻扎在黄河边上,准备护送周天子回国。因为周天子在去年时被王子带所逼离开了王室跑到了郑国向诸侯发出了求救的信号。此时晋国的狐偃对晋文公说:“我们想求得诸侯的拥护,没有像为天子的事尽力更有效果了。我们如果勤王就可以得到诸侯的信任,而且合于大义。这是继续文侯的事业,同时在诸侯当中宣扬信义,现在这正是个好机会,可以大干一番了。”文侯指的是晋文侯晋仇,他在平王东迁时匡辅周室有功。所以狐偃说这是继承文侯的事业。 晋文公听了狐偃的话后,让卜偃占卜,占卜后卜偃说:“吉利。得到的是黄帝在了阪泉作战的卦兆。”(所谓阪泉之战指的是黄帝大战炎帝时战争,黄帝取胜。)晋文公说:“这个卦象我可担当不起啊!”卜偃回答说:“周王室的礼制还没有改变。现在的王,就是古代的帝。”晋文公说:“再占筮看看。”于是又占筮,得到《大有》变成《睽》。 卜偃说:“吉利。得到‘公被天子设享礼招待’的卦,战胜以后天子设享礼招待,还有什么比这还大的吉利吗?而且这一卦,天变成水泽来受太阳的照耀,象征天了自己降格而迎接您,不也是可以吗?《大有》变成《睽》而又回到本卦《大有》,象征天子也会回到他的处所。” 于是晋文公便辞退了秦军须流而下。三月甲辰这一天,晋军驻扎在了阳樊。右翼部队包围了温地,左翼部队迎接周襄王。 此段中有两个细节,一个是晋文公在占卜之后说自己不敢当黄帝阪泉之兆,又让重新占筮。这个细节是晋文公玩的一个鬼花招。两次占卜都是吉利,这可以说是提前安排好的,卜偃只是在文公授意下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已。至于说不敢当之类的话,那是故意让人知道他并没有做霸主的企图。狐偃的分析已经深合晋文公心意,他为什么还要占卜?占卜的意思就是让人知道他要作文侯之事,但又要让人知道他并没有称霸之心。所以卜偃只是按标准答案去占卜和占筮的。 第二个细节是晋文公得到两者均为吉利的情况下,他便把秦军辞退了,本来秦穆公视晋文公为附从,他去纳王是带着晋文公一块去的,现在晋文公说这点小事老丈人您就不必亲去了,有小婿就办妥了。结果在这个问题上秦穆公大意了。 【经】夏四月癸酉,卫侯燬卒。宋荡伯姬来逆妇。宋杀其大夫。 【经】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 戊午,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与之阳樊、温、原、欑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   阳樊不服,围之。苍葛呼曰:「德以柔中国,邢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僖公二十五年夏天,经中记载三件事,第一件是四月癸酉日卫侯去世。第二件是宋国的荡伯姬来到鲁国为儿子迎娶妇人。第三件事是宋国杀了他们自己的大夫。此三件事均无传文。 关于第一件,卫燬灭了卫国之后就去世的,也是一个遗憾。卫国复国之后在卫文公的带领下卫国迅速恢复国力,在晚年时期还进行了扩张,而且把仇敌邢国灭掉,虽说是同姓不该灭,但这个邢国也确实可恨。僖公十八年时,邢趁齐桓公之死卫国失去保护趁机联合狄人讨伐卫国,当时卫燬发狠道,谁如果能带领卫国渡过此难,我便服侍他。这就是菟圃之役。僖公十九年,卫文公讨伐邢国,以报菟圃之役。僖公二十年,齐狄盟于邢,为邢谋卫,自此卫方病邢,与邢结下了梁子。到今年卫文公总算除掉了眼中之钉,但他的使命也到此为止了。 关于第二件,宋国的荡伯姬应是鲁国嫁到宋国的女子,是宋大夫荡氏的妻子。因她亲自为其子来迎娶所以称被迎娶之人为“妇”,这是姑姑来迎娶侄女来做自己的儿媳妇。因为妇人越竟迎妇,是不符合当时的礼制,所以要记下来。当年纪国的裂繻来迎娶时被迎娶之人称为“女”,今荡伯姬来迎娶时被迎娶之人称为“妇”,这和迎娶之人有关。  宋桓公生公子荡,荡生公孙寿,寿生荡意诸,从意诸始,其后以荡为氏,此人应是字荡者,即公子荡,那么这个荡伯姬应该就是公子荡的妻子,故云“荡氏妻”。 关于第三件,宋国人杀掉他们自己的大夫,因无传,前后文也没有相关内容,因此宋国发生了什么事。 传中接叙春天之事,在夏四月丁巳日,周襄王在晋文公的保护下回到了王城,接着在温地捉住了太叔带,把他杀死在了隰城。 戊午这一日,晋文公朝见周天子,周天子用甜酒招待他,又命加上币帛来助欢。晋文公在宴会上请求死后用隧道葬自己,周天子没有允许,说:“这是天子的典章。没有取代周王室的德行而出现两个天子,这也是叔父您所不愿意的吧!”周天子赐给晋侯阳樊、温、原、欑茅的土地。晋国此时开始了开辟南阳的疆土。 阳樊人不降服,晋军包围了阳樊。阳樊人苍葛大喊说:“有道是用德行来安抚中原国家,用刑罚来威慑夷狄,你们这样做无怪乎我们不敢降服。这里谁不是王室的亲戚,难道你们还能俘虏他们不成?”于是晋文公下令放阳樊的百姓出城。 这一段中天子招待晋文公明显是越过了正常的招待范围,一个“命之宥”,这是对晋文公的额外嘉奖。于是晋文公野心膨胀,竟然请隧。虽然勤王有功,但要求和天子一样的安葬礼制,这是明显欺负周天子。但天子还算清醒,拒绝了他,而且软中带硬地指出你这是要取代周天子的行为,但你绝不会这样做。但作为此次勤王行动的补偿,周天子还是用四块土地来安抚晋文公。 实际上这四块土地本是周王室辖内的,但周天子对这四块地方实质上已经失去了控制权,于是干脆做为奖赏赐给了晋文公。而且这也是一箭双雕之策,因为赐给你土地并不是你就能马上拥有土地的控制权,只是王室允许你占领,但这得你去攻下来,打下来才行。周天子明显感觉到了晋文公的威胁,于是明着是奖赏,实则是暗耗。你去攻打你就得损耗实力,而且此四地的人连我都不听,岂会听你的,那一定会遭到激烈的反抗。反正这地方我也控制不了,你如能控制,那是我奖赏你的,你得对我感恩戴德;你如不能拿下,最好两败俱伤,那是我求之不得。 周天子看似聪明,但他严重低估了这个刚刚继位的晋文公,他的这一决策,恰恰让晋国的扩张名正言顺了起来,这也加快了晋国崛起的速度。 进攻阳樊,晋侯放走了平民,这一爱惜百姓之举,让他拿下阳樊轻而易举,并且对世人宣告了他是仁义之师。对阳樊他取的是一个“仁”字。 【经】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葬卫文公。 【传】秋,秦、晋伐鄀。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秦人过析隈,入而系舆人以围商密,昏而傅焉。宵,坎血加书,伪与子仪、子边盟者。商密人惧曰:「秦取析矣,戍人反矣。」乃降秦师。囚申公子仪、息公子边以归。楚令尹子玉追秦师,弗及,遂围陈,纳顿子于顿。 僖公二十五年秋天,经中记载了两件事。一件是楚国人包围了陈国,目的是把顿子送回顿国。此事传中有解释。另一个是在这年秋天,卫国安葬了卫文公卫燬。 我们先说第一件事,传中说在这一年秋天,秦国和晋国联合讨伐鄀国。这个鄀国是秦和楚交界之地的一个小国。楚国的斗克、屈御寇率领申、息两地的军队保卫鄀国的都城商密。秦国悄悄地绕过了楚国戍守的析地的弯曲地带,捆绑着假扮成的楚国俘虏包围了商密,在黄昏时逼近了城下。夜里,掘地歃血,把盟书放在上面,假装和斗克、屈御寇盟誓的样子。商密人害怕地说:“秦国占领析地了,戍守的楚国人背叛了我们。”于是就向秦军投降了。秦军囚禁了申公斗克、息公屈御寇回国。楚国令尹子玉追赶秦军,没有追上。于是楚军包围了陈国,把顿子送回了顿国。 这一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兵不厌诈的经典案例。秦晋两国无遗镞之费,兵不血刃拿下了鄀国。这里的智谋可能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计谋源泉。这是楚国在和中原争霸中第一次明面上吃了个大亏,而且没看到人影就失败了,两位主将还被生俘。所以楚国忍不了,于是有了围陈纳顿子之事进行报复。 楚国为什么要围陈纳顿子呢? 我们回头看前文知道,僖公二十三年时,楚国伐陈国,拿下了陈国的焦、夷二邑,并“城顿而还”,联系现在的“纳顿子于顿”。说明两年前这个顿子就逃难在楚国,而且是为陈国所逼。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个顿国是在陈国南边的一个小国,顿国的的南边就是蔡国,而蔡国实质上已经是楚国的附庸国,那么这个顿国就成了陈国和楚国的缓冲地带,那一定是每天都会受陈楚两国的夹板气。 前年楚国讨伐陈国的理由是“陈贰于宋”,但从实质的结果来看,他最终是在顿国修了城,安排了驻军才回的国。这就说明他真正的目的是把顿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下,这就是蚕食政策。先把蔡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再把顿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那下一步就是陈国。而楚国“城顿而还”时,这个顿子很有可能已在楚国避陈国的威逼,所以修好了城,国内安定了之后,现在楚国人为了报复鄀国的失败,必须在中原把面子找回来,于是在追秦军无果的情况下,他把顿子送回了顿国。为了防止陈国的阻挠,所以要先围陈。这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关于第二件事,卫文公是在四月去世,应该是在九月下的葬,属正常的诸侯五月而葬。 传中无解释。 【经】冬十有二月癸亥,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 【传】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   卫人平莒于我,十二月,盟于洮,修卫文公之好,且及莒平也。   晋侯问原守于寺人勃鞮,对曰:「昔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食。」故使处原。 僖公二十五年冬天,经中记载十二月癸亥这一日,鲁僖公在洮地和卫子、莒国国君莒庆会盟。传中在文中部有解释,此盟会是卫国人调停莒国和我国的关系。重温卫文公时的旧好,并且和莒国媾和。此事说来话长,早在僖公刚继位之时,这个莒国趁火打劫,来向鲁国索取财货,结果被季友在郦地打败,并俘获了莒子的弟弟莒拏。因郦之役莒国与鲁国结了怨,按卫成公的说法,自己的父亲卫文公一直有修复两国关系的想法,但没实施就去世了。所以现在卫成公继承父志,降名行事,所以说是修文公之好。看得出来称“卫子”是因为卫文公则去世所以称卫子,而“莒庆”称名是自己降名,所以可以知道实际上此次的盟会是莒国向卫国请求让卫国去说和鲁国和莒国的关系,并且愿意自己服从鲁国的一个举动。 传中还补充了晋国继续征服周王奖赏的土地之事。在这年冬天,晋文公包围了周天子封赏的四块土地中的原地,当时晋文公命令携带三天的粮食。到了三天原城人不投降,晋文公命令军队撤离原城。间谍从城里出来说:“原城准备投降了。”军吏说:“请等待一下。”晋文公说:“信用,是国有的宝贝,百姓的庇护,得到原城而失掉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那样的话丢掉的东西就更多了。”退兵三十里后原城人投降了。晋文公把原伯迁移到了冀地,任命赵衰做了原大夫,狐偃做了温大夫。现在阳樊、温、原都已纳入了晋国的版图。 晋文公向寺人披询问原地长官的人选,寺人披说:“从前赵衰用壶携带了食物跟随您,一个人走在小路上,饿了也不去吃它。”所以晋文公让赵衰做了原大夫。 这一段中我们要注意几个细节。 第一个,原城中有间谍,这说明晋文公在攻打原城之前已经派人渗透了进去,至于为什么只带三天干粮,围而不打,那是在等城内间谍发挥作用,而且是十拿几稳的。 第二个,三天过后,立马撤兵,晋文公的一番解说,让晋文公在信字上做足了文章。如果说对阳樊他取的是仁,那么在对原他取的是信。如果打下一个城池之后要治理此地的话,那么在打之前就应该考虑打下之后的事,这叫未雨绸缪,晋文公做到了。 第三个,在任命原大夫人选上,晋文公询问了寺人披,可见寺人披已是晋文公的心腹,而且这个寺人披对晋文公也是一片赤诚,知无不言,他并不是揣摩晋文公心意后顺着晋文公的意思去说话。当然寺人披只是一个忠诚的代表,作者借寺人披来表现晋文公纳言进谏,广开言路的心胸,而且不是独断专行的领袖品质。 弹词 西江月 晋文公 成宙评 行事无非策略,示人总是信仁。勤王平叛建奇功,请隧周王隐忍。 赏地轻松占领,南阳始鼓晋风。春秋霸业竞龙腾,岂只争强斗狠。
0 阅读:0

左传解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