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吉林敦化:30张罕见老照片,跟现在不一样!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4-06-20 15:55:21

吉林敦化,是灵秀之城,素有“千年古都百年县”之称。县名敦化,取自四书《 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敦化历史悠久,唐朝为渤海国的都城;明清时期称敖东城;它还是满清皇室的发祥地。敦化之名,始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1985年,撤县设敦化市。

那么,历史上的吉林敦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笔者搜集到了一些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的敦化老照片,反映了当时敦化独特的城市和人文风貌。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故事。原片是模糊黑白照,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

上面这张照片,是站在山坡上远眺敦化城。高大的城墙和城门楼依稀可见,城内建筑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边。城外是大片的农田。远处,青山连绵不绝。

1932年,吉林敦化城内一条街道上的景象。街道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两侧有电线杆。

这是一条古老的街道,马路两侧建筑古色古香,沿街店铺都在开门营业,广告牌子琳琅满目。街上行人不是很多,能看到马车、黄包车和自行车,画面很有年代感。

30年代,敦化郊外一户满族人家的院落。院子不大,是个四合院。透过大门能看到正屋的房门。院子的门楼,设计得很独特。斜坡上覆盖的不是瓦,而是覆修葺整齐的秸秆屋顶。

满族人的院子,一般为方形。早期“立木为栅”。富裕人家四周砌墙,并建有照壁。到后期,满族人的房屋建筑,逐渐与汉族建筑相融合。

1933年,敦图铁路线16号桥景象,大桥尽头是第八隧道口。敦图铁路,从自敦化至延吉图们,全长191公里。1932年,分三段同时开工。1933年,敦图铁路全线竣工。

30年代,敦化郊外,有一座寨墙。寨墙由土筑成,墙外有注满水的壕沟,主要是为了防范土匪的侵扰。不远处,在寨墙上修建有碉楼。照片中,寨墙顶部已经被人们踩出了一条小路。

1932年,吉林敦化一条河流上,修建有一座房子。这其实是一座水磨,河道在这里变窄,利用水的落差,推动水车轮子旋转,再带动磨盘转动,就能将谷物磨成面粉。

水磨,利用河水作为动力进行磨面。节省了人力物力,效率大为提升。不得不赞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这是位于敦化城内一座关帝庙内的建筑。建筑为传统的砖瓦结构,看上去有些年头了。

关帝庙建筑的屋脊,修建得很复杂,有太阳造型、龙的造型,斜坡上装饰着几只造型各异的神兽雕像。可见,这座关帝庙的规格很高。

1932年,吉林敦化郊外,一队马帮正在通过一座小石桥。不知道他们要前往哪里。

十几匹马的背上,都驮满了沉重的货物,有几个马夫跟在旁边。在过去,马匹是最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照片里,小桥的旁边是一望无际的农田,看上去很空旷。

30年代,吉林敦化郊外,一座商铺前景象。客栈门口停着几辆牛车,它们都是前来批发采购年货的。有的牛车上,已经装满了酒坛。还有的小贩,在店铺门口挑选商品,生意相当火爆。而旁边那一家店铺,却是生意冷清,门可罗雀。

这张照片,拍摄于敦图铁路线附近的五虎顶子地带。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一条溪流在山谷间穿行,应该是依兰河。河道两侧是大面积的农田,其间点缀着一些房舍。远处,青山连绵不绝。照片拍摄于1933年。

1933年,敦图铁路沿线,依兰河口附近景象,山清水秀景色很美。依兰河附近有依兰镇。

现在的依兰镇,是吉林省延吉市下辖镇,地处延吉市北部,东与图们市长安镇接壤,南与延吉市区相连,西与朝阳川镇毗邻,北与汪清县百草沟镇交界。

1932年,吉林敦化城内一条大街上,一名车夫赶着牛车,平板车上装着一只铁皮水桶,水桶上部有方形的开口,可以往里面注水。原来,他赶着牛车到城里卖水。旁边一辆黄包车上,一名军人扭头看着牛车。

1932年冬,吉林敦化老爷岭景象,大雪封山,到处一片银装素裹。近处的地面上,整齐码放着制作好的铁道枕木。仔细看,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条铁路线。附近有不少房屋,像是一个小镇。

老爷岭,海拔600-1000米,位于吉林敦化东部,是长白山支脉。山上森林资源丰富,桦树、椴树、红松等众多。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老爷岭上。几栋房屋,像是一座寺庙,墙边立着一通石碑。当时的老爷岭,人迹罕至,有广袤的林海雪原,也是土匪、马贼出没的地方。

1933年,老爷岭上,一座铁路隧道西出口附近景象。铁路线附近,分布着一些房屋,是货物集散地。房前的空地上,堆放着很多原木。等待装上火车,运往全国各地。远处,青山连绵不绝。

1932年,吉林敦化东北部的老爷岭大雪封山,当地人乘坐马拉爬犁出行。爬犁在雪地上滑行,留下了深深的车辙。爬犁既可以运货,又可以载人。

东北地广人稀,加上地理和气候的特殊性,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人们便发明了爬犁。画面充满了东北味道。

30年代,位于老爷岭一条河谷,河水中漂浮着数不清的木材。老爷岭,山高林密。从山上砍伐下来的木材不容易运下山。人们利用河流运输木材,木材从上游顺溜而下,到达目的地。

这张照片,拍摄于敦化南部,这里是牡丹江的发源地。位于吉林省长白山脉北边的牡丹岭,牡丹江因山而得名。

牡丹江发源地,原来长这样。江水在这里,看上去像一条小河,到下游汇集成了大江。牡丹江又是松花江的支流。

1933年,吉林敦化南边牡丹江边,有一个小码头。岸边停着一艘摆渡的独木舟,踩着铺在水中的木板,可以登上独木舟。船工驾驶小舟,将乘客送到江对岸。

这是位于牡丹江上游的一处木材加工场。空地上堆满了原木。上游漂流下来的木材,在这里进行切割加工,然后再运往全国各地。

吉林敦化郊外一座小石桥上,一些朝鲜族百姓正在向远处迁徙。他们乘坐马车,车上装满了行李和家当,寻找最佳居住地。朝鲜族的迁入,开始于19世纪中叶,这是形成中国朝鲜族的历史源头。

当时,朝鲜北部连年灾荒、赋税繁重、民不聊生。为了求生图存,朝鲜灾民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到我国东北。照片中,是一座朝鲜人的房屋。

他们来到这广袤的土地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用双手和血汗把这个荒芜的迷茫大野,开发浇灌成稻香四溢,物足年丰的富饶之地。

1932年,老爷岭上一处被砍伐后的林区。大树被砍伐运走了,留下了一些还没有成材的小树。

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吉敦铁路通车后,日本侵略者对老爷岭的森林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采伐。“伪满洲国”的十四年间,更是达到了疯狂掠夺的程度。

这张照片,拍摄于威虎岭。照片中,在密林深处倾斜着一根木制电线杆。由此判断,附近有人居住或者是伐木场。

威虎岭,位于吉林省东部敦化附近,东边与牡丹岭相连,属于长白山脉。山高树密,森林资源丰富。

1932年,吉林敦化威虎岭,林间一块空地上,有一建神秘小屋。这是一座木制的窝棚。这里居住者几名伐木工人。几只大锯斜靠在我窝棚上,几名伐木工人站在窝棚前聊天。房檐下挂着一只野猪。

三名伐木工人正在密林里工作,他们用斧子和大锯,将成材的树木砍伐下来。当时,生产力落后,电锯很少,主要还是靠人力砍伐树木。伐木工的工作是很辛苦的。

1932年,吉林敦化牡丹江边,几名工人正在加工木材。他们用铁镐,将圆木加工成方木,便于运输。这些木材,是从江水中捞出。地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江面上漂浮的木头也覆盖着白雪。

牡丹江边,人们将加工好的木材,放在雪橇上,由马匹拖到岸边,再装上火车运往全国各地。四匹马拖着一根巨大的方木,马夫手里拿着马鞭,甩得啪啪响。这样的画面,现在已经很难再见到了。

这张照片,拍摄于松花江上游的阿什哈达。江面上漂浮着从山上砍伐下来的木材组成的木筏,木筏上建有木屋,放排人居住在里面。如此众多的木筏顺流而下,看上去很是壮观。

1933年,哈尔巴岭风貌。照片中,两名当地人从一条山路上走过。哈尔巴岭,位于敦化县。是牡丹江上游与布尔哈通河的分水岭。

写在最后:回看1932年吉林敦化老照片,令人惊叹!90多年前的敦化,城市和人文风貌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很多景观已经消失了。如今的敦化,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我们相信,敦化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1 阅读:36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