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歌曲《南泥湾》
一听到这脍炙人口的旋律,就让人热血沸腾,瞬间想起八十多年前,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难忘画面。先辈们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南泥湾
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而南泥湾精神,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笔者收集了一些40年代南泥湾老照片,先辈们一把镢头一支枪,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的画面,那么亲切。下面就让我们个跟随图片,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40年代的南泥湾
过去的南泥湾是怎样一番景象呢?那里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经过考察,南泥湾非常适合开垦农田。1940年,开发南泥湾计划开始实施,开展大生产运动,破解经济困局。
1941年春,八路军120师359旅在王震的率领下,开进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南泥湾。他们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披荆斩棘,风餐露宿,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经过几年的奋斗,南泥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做到了粮食和经费的全部自给。昔日荒芜没有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江南”。这是王震和一位劳动模范的合影,照片拍摄于1944年。
在训练结束后,一名战士正在认真地检查和维护枪械,他头上戴着护目镜,腰间挎着一把驳壳枪。地上摆放着两挺机枪,这是从日军手中缴获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机枪。不远处,战士们的步枪整齐地靠在一起。
八路军战士们将战斗、生产、学习相结合。他们除了投身大生产,也时刻不忘军事训练。这张照片,是在训练结束后,战士们抡起锄头,将训练场上的土翻起来,种植庄稼。地头整齐地摆着重机枪、轻机枪和步枪。这样的场面让人印象深刻。
南泥湾精神,映照出艰苦奋斗的进取姿态。部队刚到南泥湾的时候,条件太艰苦了。四周是荒凉山坡和原始森林。
没有房子住,就抽调人手专门打窑洞;没有水,就自己挖井。没有吃的,就挖山上野菜、采野果;没有生产工具,就找来废铁,融化后铸造成农具。遇到困难,就千方百计去战胜种种困难。
战士们戴着草帽光着脚,手拿锄头,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你很难想象,他们刚才还是手握钢枪、奋勇杀敌的八路军战士。一把镢头一支枪,又战斗来又生产。你能明显感觉到,他们每个人都有充沛的精力、坚定的信念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树高千丈扎根在泥土里,纺线车摇出了东方的晨曦。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南泥湾还先后办起了纺织厂、被服厂等。战士们经常举办劳动竞赛,涌现出了很多生产能手。先辈用辛勤劳动,创造了无比宝贵的南泥湾精神,这何等珍贵。
这是一名年轻的机枪手,他身穿朴素的军装,背着大草帽,怀里抱着一挺机枪。虽然年纪看上去并不大,但已经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了。在他坚毅的目光里,透露出的是必胜的信念。如今,我们依无法知晓他们的名字,通过这些影像,让我们记住他们的音容笑貌吧。
放下锄头拿起枪,八路军战士们在山路上急行军。他们作风优良、军容肃整、纪律严明,能担重任。这样的队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在山谷中一处训练场上,八路军战士正在演练突袭。一名战士举枪瞄准前方目标,另一名战士正迅速从背后取出手榴弹。附近还应该有第三名战士,这是典型的“三三制”战术。
在南泥湾一条乡间小路上,走来几名当地百姓。他们抬着两副担架,将一名受伤的战士送到医院救治。军民鱼水情深,这句话是对这张照片的最好诠释。
这些八路军战士,看上去是那么的年轻。他们没有被南泥湾的艰苦环境吓倒,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脸上露出的笑容,那么灿烂,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五九旅指战员们,你追我赶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生产劳动中,往往天未亮就上山开荒,天漆黑了,还不肯收工。
每天天还没亮,战士们就出发了,他们背着枪扛着锄头,在山坡上开垦荒地。一把镢头一把枪,刨出“陕北的好江南”,播撒下了南泥湾精神的种子。
砍掉荆棘和灌木,有的人手上磨出了血泡,锄头照样像雨点儿一样往地上落,谁也不叫苦,谁也不肯落后半步。在一次开荒竞赛中,创造了日开荒三亩六分七的最高纪录。
嘹亮的集合号声响起,战士们迅速跑出营房,赶往操场集结。军令如山,来不得半点迟疑和马虎。仔细看,窑洞的墙壁上,悬挂着锄头耙子等农具。
操场上,战士们正在进行体能训练。他们的锻炼器材是如此的简陋,用几根木头搭建起来的。战士们在单杠上身轻如燕,作出各种高难度动作,真是令人佩服。
一名年轻帅气的八路军战士,坐在窑洞前的小板凳上,正在修理一把锄头。他身穿军装,打着绑腿,脚穿一双草鞋,手上沾满了干活时留下的泥巴。
1941年初,王震率部进驻南泥湾。实际上,三五九旅到南泥湾也是肩负着守卫延安南大门的重任。王震规定,从旅长到每一个战士,无一例外开荒种田,参加劳动。他更是身先士卒、投身劳动生产,双手长满了老茧,为根据地军民树立了榜样。
战士们举起锄头开垦荒地。当时正值春寒料峭时寒风刺骨,战士们干劲很大,有的直接把棉衣脱掉了。他们把枪架在地头上,一有情况立即投入战斗,多次击退敌人对边区的袭扰。
一群战士正在缝补衣服,他们是后勤人员,负责为战士们洗涤衣物,修补衣裳。这些本该是女子干的活,一针一线他们干得同样很出色。摄影师拍下了这一瞬间。
这里是南泥湾的一座医院。病房设在窑洞里,一名身穿白大褂的一声走出窑洞。根据当时的情况,这里的医院条件还是很艰苦的,真是太不容易了。
闲暇之余,几名八路军战士围坐在一起玩起了纸牌。几颗红枣一把花生,以苦作乐,他们玩得很开心。在那个文化娱乐匮乏的年代,这也许是最好的休闲放松方式了。
三五九旅的指战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把锄头一支枪,建设和保卫陕甘宁边区,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当年,王震汇报三五九旅的生产生活情况时说:“战士收了头一茬庄稼后,接着再种第二茬,余粮卖了,可以换几头耕畜。他们做木纺车,自己织粗毛呢,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除去上缴的,有了余粮。”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巍巍延安宝塔,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延安精神照亮了天和地!
写在最后:回看这些南泥湾老照片,让人感慨万千。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我们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做新时代垦荒人,把南泥湾精神学习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