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听一位老大爷讲起了50年代。说了很多,有生产队里的趣事、砸掉家里的锅拿去炼钢、结婚标配有三大件等。看着老大爷浑浊的眼睛,忽然觉得,那个年代既遥远又熟悉。
那么,上世纪50年代,人们都在干什么?是不是过着和我们不一样的生活?
笔者有幸收集到了37张老照片,均拍摄于50年代。原片是模糊的黑白照,上色修复了清晰度。看到照片中似曾相识的场景,感叹时光荏苒。短短70年,社会变化真是太快了。
1955年,一名邮递员背着挎包,将信件亲自送到两名女子手里。女子接过信件,脸上的表情很复杂,这封信她已经等了太久。身后一名女子,已经迫不及待打开信纸,仔细看了起来。
那时候没有手机和电脑,发电报也很贵,写信便成了人们沟通联系的主要方式。你还记得自己最后一次写信是在什么时候吗?是不是写给了心爱的他(她)。
50年代,资讯和媒体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报纸和广播。各个城市、乡镇、学校、工厂等,都有自己的广播站。
照片中这名年轻男子,是新中国第一代电台播音员。他正坐在播音室里,认真播报新闻。纯正标准的声音,通过广播传遍四面八方。照片拍摄于1951年。
1958年,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上,一群战士正在合影。他们背靠长城,面向骄阳,充满了精气神。一名战友摆好相机,调整好镜头。随着咔嚓一声响,相机定格了这一难忘瞬间。
如今看到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想必上面的人都已是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了吧。
50年代,山东省文登县街头,围着一大群人。中间有一名老者蹲在地上,手拿烟袋锅,口中滔滔不绝。原来,他是一名说书人。一个个故事从他的嘴里讲出来,一个个江湖在听众心里生成。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让观众感动不已。
1954年,江苏省震泽镇,一位母亲带着女儿来到裁缝铺,想为她做一件新衣裳。
女裁缝拿出皮尺,为女孩量衣服的尺寸。年轻的母亲手里提着篮子,望着自己的孩子,眼睛充满了慈爱。在那个年代,每逢添新衣裳,一般都是去裁缝铺里做,去商店买衣服的很少。
1958年,广州。在当地一家照相馆里,一家人坐在椅子上拍合影照。父母坐在凳子上,女儿怀抱着孩子站在旁边。
那时候照相,人们穿的最多的是蓝色的中山装,照相馆里也没有五彩缤纷的背景。但是,他们的脸上露出的笑容,是对朴素生活的满足感。
1954年,在街头一个摊位上,一名男子正在推销新式喷雾器。看到有顾客对喷雾器感兴趣,摊主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他的产品。
在桌子的一头,摆着还没有开封的喷雾器,包装盒上写着“单管喷雾器”字样。除了售卖喷雾器,摊位上还有铁锨、菜刀和铁锁链等商品。
1958年,在贵州省一个苗族村寨里。生产队长将社员们召集到一起,计算大家的工分。
他拿出一个碗,里面装有黄豆粒。他将豆粒一颗一颗放在社员手里,每一颗豆粒代表一个工分。因为有些社员没上过学,不认识字。用这种方式简洁明了。这名生产队长真是太聪明了。
1958年,在北京郊区一座城门前,围着不少人。场子中间,一名男子使出全身力气抡起大锤,砸向躺在地上腹部盖着石板的男子。这一幕太惊险了,稍有不慎,躺在地上的男子就危险了。围观群众都捏了一把汗。
1957年冬,北京大学未名湖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有不少学生在湖面上玩雪。湖畔的博雅塔,是北京大学著名景点建筑。塔身清秀挺拔,湖光塔影已经成为燕园风景中不朽的神话。旁边一座烟囱里,正冒出黑烟,有点煞风景。
1959年,广西省柳州市融安县。在当地一所粮站里,工作人员将仓库里的存放的几十个茓子,拿出来清洗晾晒,准备迎接新谷入库。这种用竹子编织而成的茓子,通风透气,是储存粮食的最好工具。不过,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有人用它了。
1958年,陕西礼泉。在省农科所的办公室里,一名年轻男子坐在桌前,正在认真研读专业书籍。他是农民出身,被省农科所聘为特约研究员。此时,夜已深。他仍在灯下研究农作物栽培技术。
1958年,一些专业作家,来到湖南益阳乡下,从当地老百姓那里搜集创作素材,并认真记录在本子上。通过这种形式,作家写出的文学作品,更贴近现实生活,富有艺术感染力。
1955年,湖南益阳的乡村图书室,比平时热闹的多。原来,图书室又添置了一批新书。
几名工作人员正在认真为图书做好分类,并登记造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新时代的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50年代,老北京胡同里的景象。这是位于胡同里的一座寺庙,庙门里坐着一名管理人员。旁边一名老太太坐在板凳上,正在吃饭。照片拍摄于1957年。
1958年,在广州一座茶楼里,座无虚席。人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粤曲。台上有一名年轻女演员,在各种乐器的伴奏下,非常投入地演唱。台下观众听得着了迷。
1959年,湖南益阳。一名年轻的女保健员,带着小药箱来到田间地头,亲自为社员处理伤口。她为人和善,工作细致入微,赢得了社员们的一致好评。
1958年,广州一户人家里,来了几名专家,他们受邀前来灭杀白蚁。在手电筒的照射下,专家在房梁上发现了白蚁的踪迹。经过科学的灭杀,白蚁再也没有出现。
1952年,兰州。一场运动会开幕式上,当地人舞起了太平鼓。太平鼓是一种民间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鼓声激越,歌声嘹亮,把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50年代,安徽怀远。由于人们忙于大生产,很多家庭的孩子没有人照看。于是,村里将村民的孩子集中起来,由专人照护。省去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这个办法值得推广。
1959年,春节前夕。在广东佛山一户人家里,大人和小孩都在忙着大扫除。这是一个富裕家庭,屋内的陈设很讲究。大人在整理家具,两个小孩擦拭花瓶。
1953年,在山东莱阳郊外的一条大路上,走来几匹马,马匹身上装满了货物。大路旁有一个小村庄,村民们的房屋高低错落。村口路边站着不少人。在过去,交通条件不好的地方,马匹是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50年代,浙江杭州。一名带孩子的女工,来到厂里上班。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将孩子送到了厂里的育婴室托管。育婴员热情接待了她。临走时,孩子对母亲依依不舍。
1955年,位于安徽濉溪的一个小菜市场。集市位于一条狭窄的街道上,小贩们在街道两旁摆摊,售卖各种蔬菜。街上人来人往,很多人在选购蔬菜。如今,人们买菜,大多数人会去超市。
1987年,山东龙口。一名男子站在高处,手里举着大喇叭,招呼乡亲们过来。原来,他们是下乡推销日用品的。当地村民聚集在一个小广场上,对于这种销售方式都很好奇,都挑选到了中意的商品。
1955年,在湖南新化一个茶叶工厂里,两名女青年正在认真制作红茶。
两人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看得出,她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情。身后的墙上有一面奖状,上面写着行动起来,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等字样。
50年代,人们的娱乐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1957年,辽宁鞍山的一个广场上,正在进行精彩的舞狮表演,吸引了不少看热闹的人。不过,这头狮子看上有点萌萌的。
50年代,福建泉州长途客车站上的情景。站房前,停着两辆公共汽车,人们正在往车顶上装行李。这种汽车能坐几十个人,在当时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1958年,在广东台山。一棵大榕树下,聚集着很多农民。他们将自家多余的粮食,运到这里售卖。 不远处,停着一辆车,应该是收粮食的货车。
上世纪50年代,福建福清。在一间大办公室里,十几名会计正在认真核算数据。
他们使用的这种工具叫算盘。每个人都是算盘高手,手指飞快拨动珠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计算得很准确,速度不亚于现在的计算机。
50年代,江苏南京。一名慈祥的老奶奶正在给小孙子剪指甲。祖孙两代之间的温馨亲情,几乎要溢出画面。
1959年,北京密云水库工地上,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照片中,一名年轻的突击队员,穿着白背心,推着一大车泥土运往工地。他干劲十足,脸上露出的是坚毅的表情。
1951年,一名男子挑着箩筐去集市上卖东西。刚走出家门,媳妇就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门口送行。男子看着自己的家人,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是啊,就算是再累也值得了!
1959年,青海格尔木,一名年轻漂亮的哈萨克女牧民,手牵着心爱的枣红马。别看她是一名柔弱的女子,却是个出色的骑手。
1955年,江苏震泽。一家国营百货公司的送货船,停靠在码头边上。船上的工作人员,正从船上卸下货物。船身棚子上贴着公司的广告牌,老远就能看到,识别度很高。
1957年,广东乐昌。村民正在打扫家门口的卫生。一家人齐上阵,有的洒水,有的扫地,有的运垃圾,有的擦拭门框。经过大扫除,村子环境变得干净整洁了。
50年代,刚过完春节。山东山东莘县,男主人坐在桌前写着什么。也许是为新的一年制定的计划。夫妻二人膝前有四个孩子,若是放到现在,压力肯定不小。
写在最后:回看这些50年老照片,每一张都是真实的记录。照片中那些鲜活的面孔,都似曾相识。恍惚间,在他们身上,也找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短短70年,变化真是太大了。我们庆幸生活在新时代,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还是那句老话,感恩拥有,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