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9月30日,甘肃敦煌月牙泉附近的鸣沙山上,突然出现四个骑马的男子。
其中一人,身材魁梧头戴礼帽,长着高鼻梁和蓝眼睛,分明是一个外国人。随后,几人策马扬鞭向莫高窟方向疾驰而去,一转眼便消失在了大漠深处。
这四个人是谁?他们来敦煌干什么?原来,这个外国人是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随行的是画家吴作人、兰州培黎学校学生孙光春和王万生。
当天下午,李约瑟一行人入住莫高窟中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院内,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和研究,拍摄了许多敦煌壁画和当地风光的照片。这些资料现保存于剑桥大学图书馆。
1943年,甘肃敦煌县城门前景象。城台为方形,城墙突出墩台开为城门,上有歇山屋顶楼阁。
敦煌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敦煌县城有三座城门,分别是:东门“迎恩门”、南门“靖远门”以及西门。城门口两侧的墙壁上写的有标语。
穿过城门,便进入了敦煌县城。城内由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
街道宽阔笔直,两边分布着佛庙、当铺、货栈、酒肆、住宅等。照片中,不远处有一座三间四柱牌楼,街上行人不是很多。
李约瑟站在大泉河东岸远眺,对岸有大片的绿洲,树木郁郁葱葱。两座造型各异的白色古塔,分别是舍利塔、千相塔。
最远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是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位于莫高窟上寺石窟群的正中间,看上去非常有气势。
把镜头拉近一些,九层楼更清晰了。九层楼高45米,攒尖高耸,檐牙错落,依山崖而建,开凿于初唐时期。九层楼,看上去十分神秘。
九层楼内供奉有一尊高35.5米的巨型弥勒佛像,是中国第三大坐像佛。现如今,莫高窟景区的红色飞檐建筑,是1986年由敦煌研究院重新加固维修的。
站在石窟下面,沿洞壁底部仰望,是敦煌千佛洞、九层楼阁及以北洞窟残景。
莫高窟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李约瑟站在九层楼阁上,向东面眺望。西面是一望无际的绿洲。绿洲边缘,是大片的沙漠。
穿过沙漠,即到达了三危山,山脉平缓连绵不绝。三危山,又名卑羽山,是敦煌的历史名山,也是敦煌文明的发源地。主峰位于莫高窟对面,隔着大泉河与鸣沙山相望。
完整的莫高窟,由南北区石窟共同构成。这张照片拍摄于敦煌千佛洞崖面的北段。垂直的崖面上,分布着248个大大小小的洞窟。当年发掘时,莫高窟北区出土了大量汉文文献。
1943年,甘肃敦煌千佛洞415窟,在西面石壁佛龛内,有一尊菩萨坐像,建造于宋代。这尊菩萨面容慈祥,双眼低垂,看上去很美。背景墙壁上描绘的笔画也十分精美。
这张照片,拍摄于敦煌千佛洞231-236窟。洞窟高处平台上,有唐代修建的木阳台结构。有台阶直通上层洞窟。上层洞窟为第233窟。常年的风化,洞窟的外壁斑驳,显得很沧桑。
敦煌千佛洞第130窟的中层,在甬道南面的墙壁上,描绘着四位菩萨画像。
她们面容富态,服装五彩斑斓,站立姿势优美。1941年-1943年,画家张大千与亲属及弟子,完成了对敦煌壁画的临摹。
1943年,甘肃敦煌县街景。不远处是一座跨街牌坊,牌坊的前后有几棵参天大树。街道两侧大部分是商铺,都在开门营业,街上行人很少。
这是位于莫高窟中寺前院的一座房子,为当时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办公地,也是李约瑟和他的同伴们寄宿的地方。房屋面阔三间,门前有两棵大树,树下放着休息的桌椅。
1943年,甘肃敦煌街头,一位胡子花白的老翁,正带着孙子在卖哈密瓜。他家的哈密瓜又大又甜。李约瑟拍下了这张富有生活气息的照片。
李约瑟站在敦煌千佛洞138号洞前,洞壁椽用木柱支撑。从这里向北面望去,北洞窟区崖壁上,分布着很多石窟和建筑,一眼望不到尽头。
莫高窟中寺前院,也就是敦煌艺术研究所办公地。李约瑟坐在房前墙根处,正在凳子上写着什么。随行的两个兰州培黎学校的学生,坐在地上缝补衣服。
敦煌千佛洞第422洞窟内,在西墙壁的佛龛内北侧,有几尊塑像,据考证为魏俑。几尊塑像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充满了神秘感。
1943年,甘肃敦煌附近月牙泉景观。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外形酷似一弯月牙而得名。泉边的绿洲上,建有寺庙。自古以来就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而著称,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那时候的月牙泉,和现在不一样!
敦煌千佛洞大泉河东岸三座佛塔。由于年代久远,一些佛塔风化严重,塔身上部也出现了坍塌和剥落。远处,还矗立着不少这样的佛塔。
1943年,甘肃敦煌三危山成城湾景象。大泉河河谷岸边,有一座小型炮台,建造于汉代。
炮台上部矗立有小塔,那是一座指引航向的灯塔。古炮台与四周岩石的颜色一模一样,不仔细看,难以发现它的存在。
李约瑟登上了这座古老的炮台,历经风雨侵蚀,这座土筑的炮台仍然耸立,城墙上的垛口都还很完整。大泉河对岸的三危山上,没有什么植被,看上去光秃秃的。岩石犬牙交错,透露着亘古的荒凉感。
在敦煌古城里,吴作人从当地几个卖水果的男孩手里,买了两串名叫“吊蛋子”的水果。
吊蛋子是一种吃起来很软,又有点酸的梨,其大小和拇指差不多,在兰州、东北地区是很常见。这样的一种水果,你吃过吗?
在敦煌千佛洞九层楼前,有一条排水沟。李约瑟站在沟渠之上,拍下了这张照片。
不远处,崖壁上的九层楼和洞窟清晰可见。由于常年水流不断,沟渠旁的树木得到滋养,长得很茂盛。
1943年,甘肃敦煌城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游城隍民俗活动正在举行。城隍出府时,人们用轿子抬着城隍的雕像来到大街上巡游,队伍前面还有举牌的。寄托了民众对生活安康、大吉大利的美好愿景。
这张照片里的洞窟,是莫高窟的第417、416、415洞窟。从外观上看,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损坏,大部分岩壁已经坍塌,露出了洞窟的内部。石壁上的一些人物造像,也裸露在外面,风化很严重。
这张照片,拍摄于敦煌千佛洞第150窟,洞窟内墙壁上的壁画,令人叹为观止。
一位身材魁梧的道教武神,右手拿着一把宝剑、左手拿着一片树叶。一双小手从他的两只眼睛里伸出来,看上去十分诡异。
李约瑟站在大泉河河谷,本想拍摄莫高窟南区洞窟,却被前面河湾里的树林遮挡。他只能看到南窟靠北的小一部分。莫高窟后面的鸣沙山,一眼望不到尽头。
照片中这名骑着白马的女子,看上去很漂亮。她是摄影师罗志美的妻子罗方,正在中寺院门口学习骑马。刚学会骑马的罗方,显得很兴奋。中寺院门口,站着一名喇嘛和警察。他们看到罗方已经学会了骑马,也很高兴。
这是从敦煌千佛洞出土的一些珍贵文物,放在一张纸上。由于敦煌干燥的气候,使得它们被很好第保存了下来,成为了木乃伊。这三件文物,其中一件是腐烂了的皮鞋,有一只无名将军的手掌,还还有一个是公主的脚。
1943年,甘肃敦煌千佛洞附近的一座寺庙,名为“三清宫”,俗称“下寺”。墙壁上刷着一些标语,一名士兵从寺院门口经过。
三清宫,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位于莫高窟三层楼的对面。现在为“敦煌藏经洞陈列馆”。
在甘肃敦煌的一座寺庙前,一名妇女坐在台阶上,她的两个孩子正抱在一起嬉闹玩耍。在寺庙屋檐下,还有几个女子带着孩子。李约瑟拍下了这张富有生活气息的照片。
1943年,位于甘肃敦煌境内的一条大路旁,矗立着五个方形大土墩。
这些土墩其实是烽火台,修建于汉代。历经风雨洗礼,这些烽火台依然矗立在那里,诉说着昔日的辉煌时刻。
李约瑟站在敦煌大泉河东岸,隔河相望,远处是大片的绿洲,树木郁郁葱葱,其间掩映着一些房屋、矮墙等建筑。
越过绿洲,就是敦煌莫高窟的南窟。远处的鸣沙山,一眼望不到尽头。仔细看,在大泉河河谷平坦地带,有一辆正在行驶的卡车。
穿过敦煌县城的城门,就进入了城内。大街上有座牌坊,路旁建筑的门口,矗立着两根旗杆,那里应该是一座寺庙。一名警察从大街上走过,画面很有年代感。
写在最后:1943年,李约瑟参观考察甘肃敦煌,拍摄的这些老照片十分珍贵。记录了几十年前敦煌莫高窟的面貌,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如今的敦煌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莫高石窟及壁画,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你去过敦煌吗?在你的眼里,敦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