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河北定县旧照:4座城门都还没拆,武林高手生死对决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4-06-13 05:43:26

定州,帝尧始封唐国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大唐为定州,辖十一县:安喜、北平、鼓城、恒阳、新乐、义丰、望都、无极、唐昌、深泽、陉邑。——唐杜佑《通典·州郡·博陵郡》

河北定州,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定州之名始于北魏天兴三年(400年)。定州有“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区”之称。

民国时期定县城墙

清代,定州升直隶州。民国时期,定州称“定县”。1932年后曾两度为专署驻地,直到1986年,定县升级为定州市。照片中,定县城门巍峨壮观。

定县,古国都市,华北重镇。那么,过去的定县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笔者收集了30多张河北定县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包含了90年前定县的城市和人文风貌,令人惊叹。原片是模糊的黑白照,为提升观感,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

30年代,河北定县一座城门前景象。当时的定县,有四座城门:北曰瞻宸,南曰迎泰,西曰望恒,东曰观海。照片中这座城门,门楣上方有“古中山国”四个大字。城门前大道两侧,是一些商铺,都在开门营业,一派繁忙景象。

这是30年代定县城内街道上的景象。街道不是很宽,两侧建筑古色古香。街边店铺都在开门营业,商品直接摆到了店门口。街道上方,广告条幅琳琅满目。有“维局新书”、“笔墨老店”等。看到这样的画面,犹如穿越了时空。

照片中这座建筑,是定县鼓楼。城台高大雄伟,鼓楼前是一条街道,两侧有不少商铺。这张照片是摄影师站在城墙上拍的。远处,矗立着一座古塔,那是定县著名的开元寺塔。塔身修长,造型优美。

这是30年代定县专署大院,其前身是一座寺庙,院内松柏参天,有不少士兵的身影。1913年,废定州为定县,1932年后曾两度为专署驻地。1930年代末定县分为定南和定北两县。后定北县又分为定唐、望定二县。

照片中这座古塔,就是定县的开元寺塔,位于定州城内南门里东侧。开元寺塔塔身修长,高84米,平面呈八角形,共有十一层。该塔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该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

这是30年代定县衙署内的景象。定县衙署,始建于唐代,后历经各朝代扩展维修,定型于清代。如今,定县衙署原址只保留了定武书院,其余历史遗迹已不复存在。如今,重新修建的定州衙署,庄严大气,古朴典雅。

30年代,初春季节,河北定县。一位老太太手拉着孙子逛庙会,街上人潮涌动,十分热闹。看到有人对着她拍照,老太太和小孙子好奇地看着镜头。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定县城隍庙内牌楼一角。牌楼上悬挂一块竖匾,上面“城隍庙”三个字十分醒目。这座木牌楼,斗拱层叠,飞檐高挑,古色古香。看上去有些年头了。

30年代,位于定县东关的东门,大门由青砖垒砌而成,墙壁上贴着布告。透过高大的拱形门洞,定县高大的城墙和城楼清晰可见。照片中,一名当地男子从东门下走过。

自古以来,河北定县就是传统武术的发源地,民间武术结社在当地很普遍。照片中,是当时定县城内的一家私人武馆,两名武林高手正在切磋武功,生死对决。长枪犹如蛟龙出海,双刀上下翻飞密不透风。打了几十个回合不分胜负。

定县城内一条街道上,矗立着一座牌楼。门额上方有“删述六经” 四个大字。孔子删定了六经,六经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照片中,在牌坊下的台阶上,坐着一些老百姓在休息。

30年代,在河北定县举行的一场农展会上,当地菜农将自家地里培育出来的优良南瓜,拿到农展会上参加比赛。他们种出的南瓜头大,产量高、味道独特。最终获得了奖项。

照片中,像是一座寺庙的山门。门楣上方有“灵泉磨”三个大字。笔者没有搜集到与“灵泉磨”相关的文字记载。敢问定州当地朋友,有谁了解“灵泉磨”的,可以分享给大家。

30年代,河北定县一户农家院子外面,两名男子编织麻绳。当地人将青麻收割后,捆在一起,放在河底的淤泥里。经过一段时间再取出来,很容易就能取下青麻的皮。清洗晒干后做成麻绳。麻绳抗阻力较强,而且耐腐蚀、耐摩擦。

30年代,冬季的定县,一位老人坐在自己院子门口晒太阳。他身穿棉袍,手里拿着一根烟袋锅,吧嗒吧嗒地吸着。这种烟袋锅在北方地区比较常见。

30年代,河北定县的一座古塔。塔身呈八面形,13层密檐,塔身上下一样粗细,看上去非常独特。塔下好像也是一座寺庙。不过,笔者也没有找到这座塔的文字记载。

30年代,在河北定县乡下农村,一位老伯正弯着腰,在地里收割谷子。在过去的河北定县,谷子是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谷子,属禾本科的一种植物,一年生草本,果实去皮后俗称小米。金黄色的小米,熬成稀饭最有营养。

金秋十月,河北定县农村,在一个打谷场上,堆满了谷子穗。这些谷穗摊在地上,牛拉着石磙不断碾压。谷粒就会从谷穗上脱落下来。照片中,是刚刚碾压过一遍的谷子穗,中间放着一把桑树叉子。这画面,在过去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还能见到。

这是河北定县的四座城门中的一座。城台高大雄伟,上面的城楼已经不见了,长满了杂草。城门前,有三四个警察在站岗。城门上方写的还有广告。城门前有小贩在摆摊,还有一些挑着担子送货的男子在路旁休息。

这是位于定县郊区的一座小寺庙。庙很小,砖瓦结构,而且只有一间。门楣上方和屋檐下,描绘着不同的人物故事场景。庙门紧锁,估计每逢初一、十五才会开启。

30年代,站在城墙上,定县城北门外景象尽收眼底。远处,定县城墙有些地方出现了坍塌,城墙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近处田地中间,有一个小水塘,旁边有几棵柳树。这是田地灌溉的主要水源。不远处,地里有一座小土地庙。

在河北定县一条街道边上,一名流动理发师正在为顾客理发修面。在过去,这样的流动理发师很常见,他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只要有人理发,他们可以随时停下来。在过去,理发是一门手艺活,依靠这个也能养家糊口。

这也是30年代定县的一座城门。城门高大壮观,城门前是一条宽阔的马路。由于车辆常年碾压,地上有很深的车辙。照片中,一名男子坐在马车上,正准备进城。

解放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定县拆除了东、西、北三个城门。城墙被取土后逐渐消失。现存明代南城门门洞三座,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30年代,河北定县一处广场上,正在举行抗日集会。主席台上方的条幅上,写着“定县各界反日救国市民大会”。定县各界重要人士都到了现场,把主席台上都站南了。台下人头攒动,群情激昂。在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中,大会逐渐进入高潮。

上世纪30年代,河北定县举办了平民教育运动,还聘请了一些外籍教师授课。照片中这座建筑,就是当时的平民教育运动教室。教室门口的墙壁上,“除文盲”三个大字十分醒目。现在看来,当时提出平民教育运动,是多么的高瞻远瞩,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30年代,河北定县农村,一名专门维修家具的男子,坐在一户人家的柴草垛旁,正在修复一只木桶。身旁停着一辆手推车,上面装着修理工具。他每天拉着车,走街串巷为人们修复家具。此时,他正在认真修复一只木桶。修好后,能获得一些报酬。

30年代,位于河北定县城内的一条柏油马路。在过去,这样的路还是很少见的。道路两旁是一些小商铺和民房。近处这家店,门口撑着遮阳棚,门口的竹筐里装满了食物,应该是一家饭店。

30年代,定县东城墙外景象。城墙看上去还算完整,城墙外面的护城河,河水已经干涸,河床变成了大马路。河道两侧树木郁郁葱葱,有几名当地人坐在树下纳凉。

写在最后:回看30年代河北定县老照片,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有故事。过去的定县,现在已成为了定州市,90多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惊叹。它是京津冀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河北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我们相信,定州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0 阅读:3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