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拈花何意?迦叶竟瞬间开悟!这神奇一笑的秘密?

之间果实 2024-06-30 11:12:26

在佛教久远且深沉的发展道路中,“拈花一笑”这个极具传奇韵味的典故宛如一颗夺目的明珠,流传千年,从未停滞。

相传,在那神圣且肃穆庄重的大灵鹫山上,佛陀轻轻拈起花朵,弟子迦叶即刻展颜微笑,就在那短暂且精妙的瞬间,师徒二人形成了一种无需言语、心灵相通的默契,这种默契恰似一道亮光,冲破了世间的阴霾,点亮了心灵的角落。

然而,佛陀究竟拈的是何种花朵?这神秘的花朵又为何具有如此令人惊叹的神奇魔力?这个谜题始终萦绕在众多追寻真理者的心头,挥之不去。要明白,迦叶固然被官方认定为十二头陀难行苦行的第一人,可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得到这至高殊荣的不是以智慧称冠的舍利弗,也不是以博学多闻领先的阿难呢?

回顾历史,这段佛门公案出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花微笑品第2》。经中有记载,大梵王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精心奉上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华,敬献给如来,如来欣然接受了这朵神圣的莲花。

当时,如来沉默不语,只是静静地拈着莲华,轻轻瞬目扬眉,将此情景展示给在场的大众。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在场的八万四千人天大众,面对此景,皆陷入了茫然无措的境地。

但就在这一片沉寂之中,唯有长老摩诃迦叶,目睹此情此景,内心瞬间豁然开朗,脸上绽放出了领悟的微笑。紧接着,佛陀庄重宣告,决定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全部交付于摩诃迦叶。

那么,“如来无说无言,但拈莲华,瞬目扬眉”这一神秘举动究竟蕴含着怎样深刻的含义呢?或许答案就隐藏在这看似简单的动作之中,且存在着无量的可能性。若从“佛手、莲华、瞬目扬眉”这几个关键元素切入,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关于“见性”的深刻考题。

这就如同在佛教经典《首楞严经》中所阐述的“七处征心,十番显见”的精彩辩论,运用其中的智慧皆可破此谜题。比如其中那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勉强阐释为:当我们能有所见和被见之时。

能见的本性并非所看到的外界情境;能见的本性一直超脱于所见,所见是怎么都无法触及能见的本质的。迦叶所见的是佛陀拈花、瞬目扬眉的外在表象,但其真正领悟的是通过反闻闻自性,从而达到了性成无上道的境界,也正因如此,得到了佛陀的认可与认证。

这部经典又被称为《付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经》,正是因为佛陀将最为珍贵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交付给了迦叶。此后,佛陀再次告知摩诃迦叶,世间没有其他更多的法门,唯一的核心在于心性。

佛陀灭度之后,佛法的传承仿若一盏明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序地传递着光芒。从迦叶、阿难、商那和修等,一直传承至菩提达摩,形成了西天二十八祖。

后来,佛法东渐,达摩东渡,成为了禅宗的初祖,犹如一颗种子,萌发出了繁茂的枝叶,一花开五叶,自然而然地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传承到六祖惠能之后,又进一步分化为“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这五宗法脉。一直到现代,虚云老和尚成为了五宗共同的祖师。

可以说,那曾经在灵山上的一会,其影响至今依然存在,从未消散掉。正如佛陀再次向迦叶解释时所道,所有的教经,都宛如世间的牛车马车,它们是帮助人们跨越道路、走向彼岸的工具。

归根结底而言,所有的言语劝诫,其实都并非终极的真意,它们仿佛是用手指向月亮。只是一种指引的方式;又像是渡河的舟楫和治病的良药,或者只是随口而出的口头禅,亦或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游戏笔墨罢了!但愿我们每一个追寻真理的人,都能够踏入这座智慧的宝山,并且满载而归,不虚此行。

0 阅读:0

之间果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