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项羽明明处于劣势,为何最后却能反败为胜?

北国历史爱好者 2024-09-05 11:28:37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数万兵马,迎战章邯、王离率领的三十万秦军。在此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不但摧毁了秦军主力,更是奠定了反秦胜利的基础。

中国对于“名将”的要求,与西方不太一样。中国人眼中的名将,至少要能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若是靠大军平推,也只是大将,称不得名将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并不罕见。或是有心算计,或是临场发挥,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操作。而决定秦朝命运的巨鹿之战,也是其中之一。

在巨鹿之战中,双方具有极大的人数差距。秦军一方,章邯、王离共计三十万人马。而项羽呢,只不过带来了几万士卒。其余的起义军,因为先前几次试探被打怕了,只敢远远看着,连出兵帮忙都不敢。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就是如此大的人数差距,却依旧阻挡不了项羽。就好像天神下凡了一般,全歼王离,逼降章邯。

以少胜多的战役并非没有,但能胜的如此干脆利落,确实少见。大多时候,我们将胜利归因于项羽的勇武,以及他的战术。

但是,要多强的个人武力,多优秀的战术策略,才能逆转如此大局?事实上,除了战场搏杀,战场外的拉扯,也是胜利的一环。

首先,我们先统计一下双方军队。

章邯的兵马比较明确,也就二十万人。当然,这二十万人不可能都是精锐。毫不夸张的说,一个王朝要是有数十万精锐士兵,横扫整个大陆绝对不是问题。

章邯的部队,大多是修筑陵墓的苦力。可以说,就是少部分精锐率领的炮灰。当然,六国叛军也是一样,大哥看二哥,谁也没强到哪去。

而王离的兵马,就比较难统计了。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各种说法都有。但综合信息来看,王离带来巨鹿的军队,也就十万人。

别看人少,王离带来的都是边防军,是正儿八经跟匈奴杀出来的。虽说算不上精锐,但也绝不是炮灰。所以,真要论起来,人数少的王离才是主力。

但咱也不知道为什么,明明王离才是大将军,率领的又是精锐,可胡亥偏偏要让章邯做主。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突然升官,地位还高于王离的人,能不能被老将王离接受呢?谁也不知道,但我想,这场战争最后的结局,已经给出了答案。

根据记载,巨鹿被围之后,赵军四处求援。宋义就在安阳停留了四十六天。等到项羽率兵救援,中间怎么着也得有两个月了。

两个月的时间,三十万的秦军,难道消灭不了赵国的残军败将吗?就算攻城战难打,可这么大的人数优势,怎么就对巨鹿束手无策呢?

等待对方援军,到时候一网打尽?还是说想要稳扎稳打,不敢冒进?甚至于,是不是率兵的两个将领出现了矛盾?这些我们都不清楚,只能基于事实进行猜测。

按照史书记载,先是王离围困巨鹿。而后章邯赶到,并负责王离的后勤。

此时,聚集在巨鹿地区的秦军,大约三十万人。就算刨除那些炮灰,也有十余万的善战之兵。

如此军势去攻打赵国残孽,却两个月都没打下来,多少有些荒诞了。

虽说巨鹿城不大,看起来挺好打的。但我们也要承认,无论在哪个时期,攻城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毕竟,王离也才十万人,古人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人数优势没达到一定程度,想要攻坚确实困难。而且,守城的将领也不是傻子。明知不敌,也不可能出城迎战。

就这样,一方围困攻城,一方抵御防守。就在这样的拉扯中,项羽赶到了战场。

整个巨鹿之战,以项羽抵达战场为开端,大致能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项羽俘虏王离。第二部分,是项羽与章邯对峙,最终章邯投降。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场战争,为什么要分成两部分呢?难不成王离与章邯相距很远?

史记中说“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意思就是,章邯和王离之间有段距离,但绝对不远。不然,后勤运输就要消耗大笔资源。

也就是说,在王离作战时,章邯随时可以支援,而且还是十万大军。虽然大部分是炮灰,但在那种战场上,些许人数差距,就有可能奠定胜利。

那么问题来了,能支援,人数还有大优势,甚至于后勤保障也是充足的。那项羽是怎么做到,击败十万大军,并俘虏王离的呢?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来源就是项羽这次作战。项羽渡过黄河后,就准备迎战了。

项羽知道,在人数方面,自己是劣势方。为了弥补这种差距,他决定在士气上下功夫。

于是破釜沉舟,彻底断绝了自己的后路。也就是说,无论是项羽,还是楚军士兵,要么胜,要么死,没有第三条路。

项羽冲过去之后,直接断绝甬道,也就是王离军与章邯军的粮道,进而兵困王离。

因为没有撤退可言,所以楚军奋勇作战,以一当十。毕竟人数有差距,还没了后路,不拼命也不行了。

面对如此强势的军队,王离节节败退。而眼看友军被围,章邯也派兵援助了,而且还去了九次。只不过,这九次援助,都被项羽打了回来。然后更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王离还在作战,章邯就撤退了。

正面冲突下,王离并不是项羽的对手。而此刻,后勤还被断了,别说是王离了,换做别的将领,也会觉得这仗没的打。就这样,王离军队被全歼,本人也被俘虏。许多秦将也被杀,或者自杀。

但是,这里还是有些不对劲的地方。首先,项羽不过数万兵力,是怎么围困十万大军,还能打退章邯的援助。

第二,项羽在战后,坑杀了章邯二十万军队。这足以说明,章邯的军队并没有多大损失。那他那九次援助,是怎么打的?如果都是小败,那为什么不顾王离死活?

第三,章邯为什么突然就撤军了?因为害怕叛军?还是因为项羽的攻势太勇猛了?如果真的退缩,为什么不远遁千里,只是退到了原来的营地?

综合整场战争来看,项羽的战术眼光绝对是独到的。断绝己方后路,以增强士气;率先包围弱势方,并将敌军分割,而后逐个击破。

而且,项羽还改革了兵制。在他手下的军队,往往是小方队,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在局部形成优势。

特别是在大军团作战时,只要打出一个缺口,就能吃掉比自己还大的军队。

当然,这种军阵也有缺点,那就是必须有人打出来一个缺口。很明显,项羽自己就能做到,所以,这应该是他为自己打造的战术。

但是,如果被前后夹击,就算项羽再勇猛,也做不到两面迎敌。所以,在这场战争中,项羽个人能力相当重要。他但凡弱一点,就做不到以少胜多。但更重要的是,章邯的退兵。

章邯退兵,就是弃王离之生死于不顾。他但凡出点力气,都不至于全军覆没。若是全力以赴,不说大获全胜,至少也不会败的如此凄惨,直接打没了秦朝。

也就是说,章邯与王离的关系,说不友好有些夸张,大概是你死我活吧。

章邯原本是少府,也就是皇上的管家。但作为胡亥亲信的他,在面对陈胜的袭击,他带领军队击退叛军,甚至打了不少胜仗。

所以,胡亥自然是更信任章邯。甚至在巨鹿之战的时候,章邯的地位,应当是高于王离的。

而王离是在边塞杀出来的列侯,参加过灭六国之战,远征过匈奴。如此以为沙场宿将,又怎么会对章邯心悦诚服呢?

特别是,胡亥上台后,联合赵高清洗了上一代勋贵。其中就包括了王离的上司,蒙恬。

在这种派系斗争之下,章邯又是胡亥亲手提拔上来的,王离就更不可能对他有什么好感。

甚至我们可以猜测下,这两人在平日里,言语上就多有不逊。别说面和心不和了,这二位连“面和”都不一定能做到。

这样一来,章邯对王离见死不救,也就比较合理了。若是能打,就击败项羽,独占军功;若是不可以,也能除去眼中钉。

但章邯可能没想到,项羽能如此用勇猛。甚至在击败王离后,士气大涨,原先就强势的楚军,此时更是难以应对了。

而且,章邯也察觉到了内部的斗争,他担心,若是自己打赢这一战,会被赵高嫉恨,若是打输,就更难免一死。两难之下,章邯最后选择投降,然后二十万秦军被杀。

能打赢巨鹿之战,项羽个人能力功不可没。毕竟,如此劣势之下,能打赢的人着实不多。但更重要的,还是秦军内部的矛盾。种种冲突交杂在一起,打输了这场决定秦朝命运的一战。

0 阅读:3

北国历史爱好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