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那个年代(130)—年代符号:亏支户

谈谈农的鼓与呼 2024-10-23 04:25:32

文:郑学良

农村大集体时代,生产队里存在一种特殊的家庭,叫做“亏支户”,顾名思义,指的是这种社员家庭,入不敷出,一年到头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到年底了,不但从集体拿不到任何分红,反而还倒欠生产队集体钱粮,在某些作品或者回忆中,“亏支户”成为苦难年代的象征, 成为不堪回首的记忆。

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尤其是没有那个年代经历的人,想当然地认为,农民社员一年来风雨无阻,靠辛勤劳动挣工分,可年底算账还倒欠生产队集体的,说明什么?说明那时候太穷了,说明大集体没有前途,干了一年,竟然劳动与收益倒挂,“按劳所得”成了空话,这成了否定、攻击大集体政策的证据。

那么,那个年代,生产队里为什么会出现“亏支户”?亏支户的存在是不是说明大集体时代、劳动力价值是倒挂的吗?回答这些问题,这要从当时的劳动、工分、报酬、分配等制度和政策说起。

社员们在生产队劳动,要有个核算单位和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工分”制度应运而生,工分,主要有两种作用,其一是衡量社员劳动量和价值量,社员完成一定劳动时间、劳动量或者劳动贡献,都会获得相应的工分数量;其二,是计算劳动报酬的基本依据,通过一年一度的决算,根据生产队收成、盈亏情况,计算出工分的价值,然后凭此换算成现金收入、粮食物资等,如同当时体制内人员靠工资生活生存一样,社员们靠的是“工分”所带来的现金及粮食生活生存,所以说,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

大集体时期,劳动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多挣工分。同一生产队里,每个社员家庭所挣工分悬殊还是蛮大的。一是劳动力人口,一些家庭成年人多,自然参加生产的劳动力多,所挣工分也多,相反,一些家庭孩子多、成年人少,只有个把劳动力的话,所挣工分就比较少;二是劳动力的构成,评工分时,男女有别、老少有别,男性和青壮年的工分较高,同是劳动一天,工分值不一样;三是生产贡献,生产队集体,除了以劳动时间和劳动量计工分外,还有种是以给生产队的贡献计工分,例如,社员家庭喂猪,猪粪作为集体生产肥料的话,就可以折算成工分,还有,老人、小孩都可以野外去捡动物粪便,交给生产队都可以记工分等。

社员们平常劳动挣工分,但所挣工分要一年一结算,折算成价值、领取钱粮,每年生产队都要进行决算。决算第一步,汇总各社员、各家庭的工分之和,计算出生产队全体劳动力的总工分。第二步,计算出生产队可分配的净收入,计算公式为:净收入=总收入-总支出-提留,这里特别注意的是,总收入中除了农副产品销售收入、副业生产收入等货币性收入,还包括主要农产品的物化收入,例如,生产队打的粮食,不管是已预分还是准备分给社员的粮食,虽然不是货币形态,但必须按照当时市场价格折算成价格,计算成收入,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三步,用净收入除以总工分,得出工分值,一般用一条工(10个工分)来表示。

人民公社时期,实行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和管理模式,各地、各个生产队之间的工分值都不相同,跟生产队经营好坏有关。小编所在生产队,工分值一般在0.8元左右,就是一个壮劳力(10分底)劳动一天,报酬是0.8元,其它底分的类推。从网上反馈情况看,高的工分值有一二元的,低的只有几分钱左右。工分值高低当然影响着社员们的收入和分红。

单位工分值确定后,用工分值乘上各家各户的总工分,就是该户全年应得的劳动总收入,但是呢,这个总收入要减去已预支预分配的款项,差额才是净收入,才是要跟生产队结算找补的数额,这个差额有正有负,有正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负数,这又跟当时的粮食分配政策有关。

人要吃饭,粮食是第一位的。当时,生产队打的粮食除交纳公粮、留足饲料粮和种子粮外,其余按“人七劳三”(有的地方人六劳四)原则分配,“人七”,就是70%的粮食按人头均分,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等生产资料都是生产队集体公有,当然集体内的每个人都有相应的收益,保证了劳动力人口少的家庭,至少也有最低的粮食保障;“劳三”,就是粮食的30%按工分分配,体现的是“多劳多得”,工分挣得多,说明劳动贡献大,粮食也相应分得多。

但是呢,不管是“人七”还是“劳三”,它只是粮食分配的数量依据和指标,其分得的粮食并不是无偿供给和分配,并不是不要钱,而是跟前面计算收入时一样,它要折算成价格。由于人们不可一日无粮,生产队集体的粮食,不是要等到年底决算后才分,而是粮食成熟收割后,会定期预分配给社员,待年底决算后再结清全年应分给的口粮,先预分和决算后应分的粮食,都要折算成具体价值,从工分值中抵扣。

所以,每户社员家的分红,是用该户劳动工分换算后的总收入,减去已领取的款项,已领取的款项中,最主要的就是分配的粮食,当然也包括肉、鱼等物资折价款,剩下的差额才是生产队要找补的,也就是分红款,这类人家称为盈余户。那么亏支户呢,就是工分值减去已领取部分后,出现负数,说明工分值不足以支付抵扣分得的款项。

亏支户的出现,从政策背景来说,就是当时要保障人人有饭吃的政策,不管有没有劳动力,不管参不参与集体劳动,“人七劳三”,只要是生产队一员,都有基本的粮食分配权,这也被后来人们所诟病,说是“吃大锅饭”的缘由。从表现方式来说,亏支户,就是那种劳动力少的家庭,所挣工分也少,以至于劳动一年,还换不回最起码的衣食开支。

生产队里,亏支户家庭一般是劳动力少的家庭,有三种类型,一是家里孩子多、成年人少,负担重,二是家庭成员中有病或者残疾,三是部分半边户,因为半边户中,有一方主人有工作,相应地,就减少了在生产队的劳力。

按道理,亏支户不但领不到任何分红,反而还要向生产队交钱,以弥补亏空。但是呢,前二种类型亏支户,本身家里劳力少、生活困难,再要他们交钱,是万万不可能,往往是挂往来账,待以后年份补足,有些户挂到生产队解散,都没有还清。对于半边户,因为其家庭有另一半的固定收入,所以要求他们必须交钱补差额,如果不交钱的话,就停止供应他们家的口粮,所以,现在有些人常回忆道,要向生产队交钱后,才允许分到应得的口粮,就是这个原因。

0 阅读:8

谈谈农的鼓与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