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那个年代(117)—乡村传统手艺人:弹匠

谈谈农的鼓与呼 2024-06-23 18:21:26

文:郑学良

弹匠,也称弹花匠、弹棉匠,就是弹棉花的师傅,是将棉花弹制成棉被的手艺人。弹匠也是种古老的匠人,自从开始种植棉花后,应该就有弹匠的出现,棉花过去最主要用途有两项,一是制作衣服,遮羞保暖,二是制成棉被,防寒取暖,所以,人们生活离不开弹匠。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镇的情况不清楚,但在农村,那时没有什么羽绒被、羊毛被、蚕丝被等,生产队社员家里,人们盖的是清一色棉被,家家户户免不了与弹匠打交道,弹匠是当时常见且重要的手艺人。

此前,小编写过关于生产队系列文章,以自己的视角和经历,客观描述了当时的生活状况,例如,在吃饭上,辅之以红薯玉米等杂粮,不能吃好但基本能吃饱,生产队时期,允许人们养鸡养鸭养猪,平时舍不得吃,但过年过节还是能吃上几餐肉食的,然而,却被某些群体所否定,他们认为,生产队时代,人们就是吃糠咽菜,一年四季吃不上一顿大米白面,农民家庭也从不知何为肉味(过年也吃不上),这些人要么是对那个时代怀有深仇大恨,心怀不满,要么是年轻无知,受了公知们观点和某些影视作品的影响,人云亦云,他们宁愿相信那个年代人们吃煤核、十四五岁了还光着屁股去上学。

所以小编说,在生产队时代,农民社员家是盖棉被而且也是盖得起棉被的,不知会不会被那些仇恨和抹黑集体时代的人所喷,如果他们连这个也不相信也要否定的话,那么,请问,生产队时代,农民社员家连棉被也盖不起的话,那睡觉盖什么呢,稻草(稻草铺床不算)?玉米高粱秸秆?

生产队时期,尽管缺吃少穿,生活拮据,但衣食住等基本生存还是要尽力的。那时的社员家,在这些情况下,就需要请弹匠上门来弹棉被,一是家里添人进口,人多了或者小孩长大后,就要分床,要添加棉被;二是嫁娶,结婚是新人新事,要图喜庆吉利,作为男方,要准备婚房新床新被物,作为女方,更是要弹棉被作为嫁妆,这是习俗,困难年代,弹一两床棉被,八九十年代,生活条件好了,往往一弹就是七八床棉被作为嫁妆。还有种情况是棉被用久后,泛黄变硬,不松软和暖和,需要及时更换或翻新。

印象中,六七十年代的弹匠,与木匠铁匠泥匠等手艺人不同的是,木匠等多是本地人且在本乡本土做工,而弹匠却一般是外地人,而且都是集中于某个地方的人,背井离乡结伴远行揽活,到了目的地后,再分头去各村庄和农户家,并吃住在主人家。久而久之,每个弹匠都有了相对固定的地盘和熟识的主顾人家。

有人说,生产队是铁板一块,只能集体劳动不准单干,不允许外出流动,这是不准确的。生产队时代,各类手艺人可以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允许单干和外出,当然,这种“自由”是有条件 、有交换的,即外出手艺人要向所在生产队交纳现金“买工分”,以此换来生产队同意并出具外出证明,这种方式也称为“抓副业”。小编家是湘西一带的,七十年代中期,小编十来岁左右,来家里弹棉被的师傅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因是家里男丁,晚上睡觉时与那师傅同睡一床,听他说是浙江人(具体是哪里已记不得了),可见当时手艺人可以跨县跨市跨省,后来,小编上学以及家乡弹棉被也少了等原因,就一直没见过那位师傅,不知,当年的弹匠小哥是否仍安好?

对于四十岁以下的人来说,可能没有见过弹匠弹棉花。九十年代,有一部喜剧电影叫《巧奔妙逃》,由笑星演员黄宏、魏宗万等人主演,里面就有弹棉花的场景和歌曲片段,看过此电影的人应该有印象。

弹匠工具主要有:一把弹弓,四尺左右长,用竹木制成,两头拿绳弦绷紧,牛筋作弓弦,用来弹棉花;一柄小木槌,用来敲击弹弓;一张圆形木磨盘,用来压实棉花;一根线杆,用来拉网线等。

当主人请来弹匠师傅后,在宽敞的堂屋中间铺上木板,用作弹棉花的工作台,主人根据需弹棉被的轻重,称出八斤、十斤甚至十二斤的皮棉,摊在工作台后,先用小棍子敲打散,然后弹匠师傅绑上腰带,插上一根长线杆,从头顶越过吊起弹弓(应该是减轻左手持弓弦的重量),左手持弦,粘住棉花,右手拿小木槌,持续敲击弓弦,发出“呯呯呯”的声音,这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在弓弦的振动下,那棉花似一片片雪花飞舞,变软变柔变蓬松。

用弓弦弹棉花是制作棉被最主要的工序,听起声音悦耳,看起也有情调,实质上比较辛苦,弹棉花要持续三四个小时,体力耐力是个考验,头上也沾满飞恕和扬尘。

棉花弹松弹软后,就是牵线铺纱,一个四方框架,框架上竖立密密麻麻的小木钉(棒),弹匠用线杆穿上纱线,绕着木钉,纵横铺上网线,然后将弹好的棉花均匀摊在网架上,稍微压实后,在其上又用线杆牵着纱线,纵横布上网线,使棉絮的正反两面都用纱线牵引固定。固定好后,弹匠会应主人的要求,在棉絮(胎)上绣上图案或文字,注意,铺纱的线是白线,绣文字或图案用的是红线,醒目又喜庆,如是结婚,绣上红双“喜”,或是绣上日期和主人姓氏,等于是作个记号,便于在公众场合晒被子能分辨出来,不至于弄错。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熨压,牵线固定后的棉絮(胎)比较蓬松,膨胀后易绷断纱线,影响棉被耐用,所以就用那圆形磨盘,在棉絮上用力反复按压,把棉絮和纱线压紧压实,压过后的棉絮才经久耐用。

经过弹匠师傅的精心操作,一床洁白柔软、弥漫着棉花清新的新棉絮(胎)就完工了,棉絮(胎)铺上床单当垫被,套上被套就是盖被,睡在其上,温暖而踏实,所以弹匠也称得上是一门温暖的手艺。

传统手艺人终究敌不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进入九十年代后,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太空被、羽绒被、蚕丝被等,相比于传统棉被,更轻便更保暖更方便,使用棉被的少了,现在,出于怀旧或者睡觉习惯等原因,部分家庭和人群还是有棉被的需求,在城镇的某个角落,你可以找得到打棉被的铺面,只是现在都用上了弹花机、压花机等机器,实行的是机械化生产,严格说来,现在打棉被的已不是传统的弹匠,过去,一人一弓一槌一磨,“呯呯呯”的敲击声和棉花飞舞的场景不复存在,传统弹匠,将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和历史的长河中。

0 阅读:0

谈谈农的鼓与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