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行草书——横扫千军如卷席

抱朴轩文化人 2024-02-04 03:24:32

1959年,毛泽东与舒同谈论书法时曾言:“我练字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1年以前,打下书法基础;第二阶段是建党后到抗战爆发,由于流动性和严酷斗争环境,留下的作品不多;第三阶段是1938年到1949年,我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的四大家族;第四阶段是进入北京城后,全国人民兴高采烈,我的书法也随之欢快飞动。” 这番话勾勒出毛泽东漫长的书法历程,更表现出天才同样需要专注与持续的道理。让我们按照他自述的四个阶段来分别考察。

毛泽东的书法历程可谓丰富多彩,他在青年时代即展现出雄才大略,早期所写的手稿即具备晋唐小楷的出色表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然而,他所处的环境使得第二阶段的作品较为稀少,尽管萧散历落,兼有颜真卿与何绍基行书的意味,却在形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三阶段主要发生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严酷的抗战岁月并未放弃书法爱好,勤于练习,也积极地为机关、学校、报刊、团体题字留念。这一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结字攲斜俊伟,用笔果断劲利,既无犹豫,又不考虑任何修饰。其作品英气逼人,气势非凡,展现出强烈的战士气质。

第四阶段,即建国后,毛泽东的书法学习条件空前改善,他开始集中力量研究草书。在这一时期,毛泽东的书法进入了高峰期,他悉心研究草法,揣摩二王、怀素、孙过庭的法帖,并观摩从故宫借来的明清名家草书真迹。毛泽东的草书在笔法上更加丰富多变,不仅保留了怀素的圆润瘦劲,还夹杂着顿挫笔法,呈现出凝重枯涩与流畅迅疾的交替。他的草书在章法上更加密集分布,形成了错综成片、满纸云烟的效果,追求夸张浪漫、忘怀得失的情调。

毛泽东在书法中表现出投入较大情思,他喜欢将书法与诗文结合,随时将生活世界中的感觉与记忆转化为书法灵感。这一时期的毛泽东书法,以草书为主,形成了自己成熟的个人风貌。他的草书在某些作品中达到了难能可贵的高度,如《忆秦娥·娄山关》、《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等杰作,堪与前贤比肩。毛泽东的狂草杰作,如同他在第二次反围剿时写下的名句:“横扫千军如卷席”一样,令观赏者感叹不已。

毛泽东的书法历程是一段不折不扣的艺术之旅,是对书法艺术的深度探索。他在书法创作中展现出对线条的独到理解,以及对情感与心理世界的敏锐捕捉。正是这样的创作激情和不懈努力,使得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横扫千军如卷席,留下永恒的印记。

6 阅读:487

抱朴轩文化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