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甄嬛传》为例,分析电视剧作品中的音乐元素

陆凯看历史 2023-08-01 07:48:02

文/匹夫

编辑/匹夫

《甄嬛传》剧中音乐成分

《甄嬛传》中,乐曲和歌唱部分的创作,在两个层面上都有体现:一是为旧词赋新曲;比如,唐朝诗人温庭筠在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就用一首《菩萨蛮》来表现他心中的孤独。杜牧的代表作《杜秋娘诗》被改编为《金缕衣》,并被改编成电影的一首插曲。巧合的是,这两段配乐也是在为故事结尾做铺垫。

第二类是给新歌词配上一首新音乐。《红颜劫》、《凤凰于飞》是《甄嬛传》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原创歌曲,它们的词曲创作基本上都是根据该剧情节来进行的。还有一种就是“一曲多词”,就像是《红颜劫》和《菩萨蛮》,都是同样的曲调,但是两首歌曲的歌词完全不一样。这出戏的曲调、主题和歌词都是一致的。比如《凤凰于飞》中的“惺惺相惜”这一题材就体现了它的普遍性;《惊鸿舞》与“河边倾听”主题的旋律与歌曲相似等。

《甄嬛传》剧中音乐配器

《甄嬛传》的音乐中,不仅有许多中国音乐的运用,还有一些人物吹奏箫、古琴、竹笛等音乐的场面,更是在电视剧中屡见不鲜,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古朴、优雅的文化内涵。

中国最早的一种琴弦类乐器,又称“七弦琴”、“古琴”,其形制简单,其流传时间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流传。

《甄嬛传》里有两个美丽而又虚幻的名字,分别是“长相守”与“长相思”。果郡王的母亲舒太妃,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被先帝赐下了这两把琴,作为定情信物。剧中甄嬛由于失了皇帝的宠爱,被贬至甘露庙,在庙里受尽了欺负,她在山上劈柴时遇到了舒太妃,觉得很有缘;在舒贵妃那里,果郡王和甄嬛重逢,两人又一次用琴瑟和箫,弹唱出了《长相思》。

哪怕先帝曾经对舒太妃一往情深,如今也只能用琴箫来缅怀当年的情分,也注定了甄嬛和果郡王不可能在一起的悲惨命运。

长笛又称“笛”“竹笛”,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种吹奏乐器,产生于春秋时期,以其独特的音质和丰富的表现手法而得名。在该剧中,群臣和妃嫔纷纷抨击甄嬛没有完成的《惊鸿舞》,说甄嬛的舞蹈没有创意,怀疑她是在效仿纯元皇后。可是这一次,乐声陡然一变,甄嬛的灵感也随曲调而变化,红袖舞蹈,荷叶边的裙摆以优美舞姿飞转。

果郡王在箫音中坐了下来,用箫音演奏了一首《凤凰于飞》,声音清澈悦耳,让人如沐春风。甄嬛一曲《惊鸿舞》把皇帝迷得神魂颠倒,最终曹贵人和华妃弄巧成拙。《惊鸿舞》的前两个部分,可以说是在一定范围内,各自创造出了一幅如画卷般的古典诗情,并以此来烘托出一幅质朴的国乐作品。

箫作为另一件传统民族乐器,是《甄嬛传》中皇上第一次邂逅甄嬛时的缘起之物。箫,又称“洞箫”,是中国古代吹奏的一种笛子,它吹出来的音色悠长而宁静,抒发的感情也是一种宁静而高雅的音乐。

影片中甄嬛经常玩耍的秋千就是她的近侍小允子在御花园里给她做的。姜夔在宋朝时,曾作了一部古代乐章,叫做《杏花天影》。

某日,甄嬛坐在秋千上用箫吹奏了这首曲子,皇帝听到笛子的声音,心中一动,穿着一身素袍,来到了她的身边;以果郡王的名义,与她交流自己对笛子《杏花天影》的感悟。就这样,甄嬛和皇帝之间的爱与恨,才真正地展开。

《甄嬛传》的背景音乐,宏大而又精致,可以说是整个剧情的主旋律,它的背景音乐,就像是一首古典乐曲,与交响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旋律。比如这首《惊鸿舞》,主角优雅华丽的舞姿在一首由琴声和铃声组成的曲调中演绎出来,曲调由琴声如行云流水一般的和弦开始。

“惊鸿”是唐玄宗最爱的爱妃“江采萍”的成名曲,相传惊鸿舞的舞蹈形式是以舞者的柔美腰身表现鸿雁翱翔的动作。这支舞蹈以《凤凰于飞》为背景,其中以笛子为主要题材。在追求风格一致性的前提下,还需要对第二个角色进行表达,在琴声和琵琶声的衬托下,这个主题就变得更加富有诗意。

在一片低沉的交响乐中,一个女人高亢的歌声响起,《长夜孤枕》的主题音乐首先展开,随后,孤寂清幽的味道伴随着“箫”主题而出现,一丝伤感的音乐情感得以传递,剧情和音乐之间浑然天成、丝丝入扣。

在整个乐曲中,古筝、古琴、箫、琵琶及竹笛被视为是该剧宫廷音乐的象征,它们与管弦乐进行了有机融合,从而变成了必不可少的民族乐器。同时,全曲中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也通过五音的曲调和和声使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就拿《采莲》来说,虽然没有选择民族乐器,但在碰铃等金属乐器的装饰下,弦乐群的五声性和声结合竖琴的五声性分解和弦进行,依然可以在优美的音乐风格中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具体作品案例分析——甄嬛传片尾曲《凤凰于飞》

《甄嬛传》的最后一首叫《凤凰于飞》的歌曲,也就是这部电视剧的最后一首歌,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都透着一种宁静优雅的美感。 《凤凰于飞》是刘欢自己写的,《甄嬛传》的大部分曲子,都是以古代诗歌为基础,刘欢写的这首曲子,以章法和韵律为主,每一段之间,都有一种特殊韵律。

刚得皇上恩宠的时候,“旧梦依稀,往事迷离,春花秋月里;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漂来又拂去。君来有声,君去无语,翻云覆雨里;虽两情相惜,两心相仪,得来复失去。”甄嬛还把自己的郎君当成了皇上,做梦都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和他在一起,永远不要分开,可是她从来没有想过,“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一切都只是她的一场梦。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夜晚,两个人对彼此倾诉着心事,把自己对彼此的思念写在了一张小小的信笺上,幸好最后有人来了;虽然甄嬛误会了他,但是他依旧对自己一往情深,让甄嬛心甘情愿的爱上了自己,这就是她想要的“一心人”,不会忘记,不会辜负。

“有诗待和,有歌待应,有心待相系;望长相思,望长相守,却空留琴与笛。以情相悦,以心相许,以身相偎依;愿勿相忘,愿勿相负,又奈何恨与欺”

“恨与欺”两个字,如何抵得上?有了却不能拥有,即便是再怎么谨慎,苦难还是充满了甄嬛的生活,是不是因为她的宿命而让她感觉到了无奈?就像是那首诗里说的那样:“得非所愿,愿非所得,看命运嘲弄,造化游戏,真情诺诺,终于随乱红飞花去。”

为了保住肚子里和自己相爱的孩子,甄嬛在听到果郡王被杀的流言后,强忍心中悲伤,返回了皇帝面前。

谁也没料到,失踪的果郡王居然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可惜,过去的那些承诺,都是真爱,都是“随乱红飞花去”。命运跟她开了一个玩笑,他注定要与她擦身而过,不能永远在一起。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这是一首《诗经·大雅·卷阿》中的一首诗,用来祝福一对新人,也用来比喻一对恩爱情侣。在这个地方,关于甄嬛的一切,都会变成她的回忆,她对果郡王的感情,也会随着他的死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期盼明月,期盼朝阳,期盼春风浴;可逆风不解,挟雨伴雪,催梅折枝去。”依稀还记得那个天真烂漫的甄嬛,在梅园的寒冬夜里,祈求着“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可是最后,迎风而散,吹断了梅花的枝条。

甄嬛想要做一个受人尊敬的熹贵妃,太后,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她身居高位,过着富足奢华的日子,可是她身边最亲近的人一个个离她而去。影片的最终部分,她看着皇宫,眼神有些落寞,但是更多的是平静。人生在世,不过是一场梦。“旧梦依稀,往事迷离,春花秋月里,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飘来又浮去。”

现在再读这首词,更是觉得这首词美得不可方物。听完这句话,就像是喝了一口清茶,让人回味无穷,这首歌带着一种深刻而又婉转的古典主义美感,既有优雅,又有大气。

《凤凰于飞》是《甄嬛传》的主要题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主题的深化,都起到了很大影响。《凤凰于飞》是一个温柔而又雄浑的故事,让故事和歌声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一首清纯温柔的曲子,将主角甄嬛从懵懂无知到栩栩如生,甄嬛的人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跌宕起伏,到了最后,曲调渐渐向上,曲调也渐渐的高亢起来,最后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剧情一页一页地呈现在剧集末尾,音乐、歌词、剧情相互呼应,让人在第一个瞬间就明白了剧情大意。第十三集,华妃和曹贵人设下圈套,想要让甄嬛跳一支惊鸿,情急之下,甄嬛灵机一动,与眉庄、安陵容三人共舞一曲;旁人纷纷批评甄嬛没有创意,这个时候,果郡王吹响了一支笛子,将甄嬛从绝望中解救出来,那支笛子与沈眉庄的《长相思》合二为一。

在箫与琴的合奏下,甄嬛顿悟,甄嬛又是一挥衣袖,翩翩起舞,将这场危局,巧妙地解决掉。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凤凰于飞》在故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为了烘托故事情节,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处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凤凰于飞》的旋律被他用上了,原本是悠扬的乐声,现在却变成了悠扬的琴声与笛声,将整个故事衬托了出来,也为接下来的情节铺垫了铺垫。

结语

在影视作品中,音乐元素可以持续渲染气氛、塑造人物形象,并作为后期剪辑的基础,因此它除了具备感情作用之外,还具备了现实意义上的视听作用。虽然《甄嬛传》因过度强调宫廷争权夺利的剧情而饱受批评,但是它的乐曲谱写与配乐却表现出了作为一部声像类叙事诗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梓桢《美版《甄传》跨文化传播的思考》

【2】宫京成《民族传播:概念、研究现状与展望》

【3】潘志平,王智娟《冷战后的世界与中亚———驳亨廷顿教授的“文明模式”》

【4】李红岩,杜超凡《“国潮”传播视域下的民族文化推广———基于对统万城文化的考量》

0 阅读:14

陆凯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