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中的命运观,才是打动观众的根本

陆凯看历史 2023-07-26 17:34:02

文|匹夫

编辑|匹夫

前言

《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简称《哪吒》)在2019暑假档大热,可谓是国内最大的一匹“黑马”。

第一天早上,电影的票房就突破了一个多亿。该片以49亿的总票房成绩结束,成为中国票房排行榜的第2位。

除了票房成绩,《哪吒》还获得了相当不错的评价,包括金龙奖在内的四个主要大奖都被它囊括。同时,《哪吒》也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截止到今年二月底,中国知网收录了近300篇关于《哪吒》题材的文章。电影中的“宿命观”这一题材能激发出强烈的代入感,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同情心。

在叙述层次上,《哪吒》的题材是怎样形成的?为何“我命由我不由天”,却让我们感到如此的似曾相识?

这首黄金诗篇,对于中国人的心灵,有没有更深刻的意义呢?以电影中对宿命的看法为代表的“燃文化”,对现代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

基于这条似曾相识的剧情线,电影为什么会有如此“燃”的境遇?文章力图对这些问题一一做出合理的分析与解答。

一、主题生成的叙事手法

“哪吒”的传说在中国人心中已是家喻户晓,但“哪吒”这一中国传说中的角色却并非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

然而,让“哪吒”这个名字广为人知的,却是明朝《西游记》与《封神演义》这两本神话小说。

在这两部小说中哪吒都是以孩童的身份出现的,具有独特的人格和丰富的传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极富人格魅力的角色。

另外,《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等国漫电影中都有“哪吒”这个卡通人物的身影,它们是人们观看《哪吒》时的第一印象。

由此,《哪吒》中的主题演变为读者带来了一种“陌生”的经历,产生了一种“疏远”的效应,极大地充实了这一题材形成的美学意义。

《封神演义》中,他是姜子牙的先锋统帅,有助周灭商、封神之意。击杀了夜叉和敖丙,给了东海龙王敖光一个下马威,击杀了石矶娘娘门下弟子碧云,也让她有了一次间接的陨落。

故事的这种发展逻辑,被认为是“命中注定”的结局。《封神演义》中,故事的合理编排,既是对哪吒性格的合理刻画,也是对其能力的一种肯定。

另一方面,把“哪吒”的胡作非为和滥杀无辜置于“天命”的背景之下,从而对故事的发展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相对于《封神演义》而言,电影《哪吒》对人的宿命的理解更为深刻,故事的发展也更为波折。

从故事的发展来看,《哪吒》中关于“天命论”的讨论,主要是以其在人生历程中所经历的三次“天命论”为主线,并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

原本,哪吒本该是一颗神珠投胎,但因一场算计与野心,导致他的命数被改变,变成了一只妖怪,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逆袭。

由于不被社会认同,他决定自暴自弃,幸运的是,他的父母和老师对他进行了一番悉心的教导,激起了他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的欲望,于是,他的人生发生了二次逆转。

在经历了三次逆袭后,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宿命,成为了一只妖怪,但最后却被他的父母所感动,救下了他的子民和他的父亲,从而改变了他的宿命。

《哪吒》的故事发展完全遵循了亚里士多德对“反转”与“发现”的理解,从而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剧情体系,从而形成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从剧情结构来看,电影将在传统的小说中,哪吒和敖丙的对立状况进行了一次转变,采用了黑白双生结构,这使得哪吒和敖丙两个人的命运发展就好像是两面镜子,反射出了人生命运的不同形态。

相对于经典小说,《哪吒》中的角色基本上都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在之前的小说中,他都是一副仙风道骨,法力高深的仙人模样。

比如《封神演义》里,太乙真人就是一位“天道使者”,与李靖对立,扮演着“哪吒守护者”的角色。

他没有指点哪吒,只是对他说:

“你不是私自投胎至此,奉玉虚宫符命来保明君,连四海龙王都坏了,也不妨什么事,若有大事,师父自然担当。”

抱着万事都有个注定的想法,太乙道友这般护着哪吒,多少也有几分纵容和庇护之意。电影中的“太乙”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其天真可爱的外形更是为电影增加了几分诙谐的色彩。

他为人随和,处事宽容,虽受过几次三番的刁难,但仍能尽到做师父的本分。他有一个普通人的缺点,那就是喜欢喝酒。

因为他的疏忽,让人“掉包”了哪吒的人生,可他却总是能在最危急的时候站出来。在哪吒的人生中,有好几次出现了重大的变化,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太乙的存在。

在这部电影中,关于李靖与小哪吒之间的感情问题引起了很大争论。赞成的一方则认为影片凸显了父亲的关怀,而且角色的感情也更加接近现代的生活;

而贬之者则觉得,由于缺乏了“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等惊心动魄的环节,所以这一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因此,哪吒已经放弃了对父权的完全反抗,这也就使得他在传统神话人物序列中的独特之处消失了。

作者在这里并不打算探讨脱离故事情节在创作中的得失,而是着重阐述了重新建构角色之间的联系是小说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是在这种新的父子关系之下,哪吒的“逆天而行”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使得其创作的主题更加集中与鲜明。

在这部电影中,还有一种重新塑造的、十分关键的角色关系,那就是“哪吒”与“敖丙”的关系。

要知道,无论是《封神演义》还是《哪吒闹海》,这位“龙王”的存在感都很低,完全就是用来突出“龙王之威”的。

在《哪吒》中,敖丙与哪吒的关系构成了双生关系,二人同是命运的被捉弄者和反抗者。

敖丙为灵珠所化,心地善良,与他的交情,对处于孤寂境地的哪吒来说,是莫大的慰藉,但他却被家族任务所困,差点造成了陈塘关葬场的悲剧。

但在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下,哪吒得到了正面的指引,不断检讨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部电影从“敖丙”与“哪吒”这一孪生兄弟的角色,到他们在面临“宿命”的考验时做出的不同抉择,显示出这部电影的题材十分丰富。

灵珠和魔丸,都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分离,人类本性本就是善恶同体,善恶交替,这才是正常的。

电影并没有把“不认命”的宿命观念彻底地表现出来,仍然坚持了扬善除恶的根本立足点。

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话语蕴藉

“天命观”的题材来自于导演饺子的心灵描写。饺子承认,他把自己对自己的人生的领悟都放在了哪吒的角色里。

在《哪吒》中,饺子试图向公众展示自己在被别人怀疑的情况下该怎么做。

“一开始,没有人认为我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做出一部动画片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对我抱有成见。我希望那些有偏见、有困难的人,能够从《哪吒》中汲取到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

身处逆境,怎样才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饺子是这么说的:

“动画片要有一颗真心,要有一颗面对一切挑战的心,要有一颗战胜人生、战胜试探、战胜压力、战胜自己的勇气。

在孤军奋战的那些年,我常常会自言自语:假如我们一直坚守,最后却一无所获,该如何是好?我的心告诉我,我的收获很大,因为我的创作是独特的。”

通过饺子的这番话,我们能够感受到《哪吒》所要表达的一个思想:一个人应该学习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要被自己的结局所左右,要通过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性格,反省自己,来实现自己的成长与脱胎换骨。

在《哪吒》里,饺子的心理经历集中表现为:“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什么人,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命中注定要与之抗争”、“若不愿接受宿命,便是哪吒的宿命”等。

当然,在电影中,对于人生的思索并不是一种教条,也不是一种无关紧要的东西,它是一种已经被导演个性化处理的、已经实现的“对某些思想的激情的体验和痴迷”,它是一种充满了精神的东西。

它的主题核心是强烈的自我成全欲望。哪吒一降生就是个怪物,缺乏社会认同,这就造成了对自身安全感与尊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造成了对自身身份的畏惧。

在正面的鼓舞与爱心的鼓舞下,哪吒反思自身的内在需求,与外敌作斗争,长出三个脑袋与六条手臂,不仅保护了陈塘关子民,更击败了宿命。

对于中国人而言,这种“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说法,是一种既熟悉也是一种新鲜感。

其所熟知的一面是:由“命”、“天”等词语所引起的根深蒂固的“性命论”,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中国哲学的传统;异化的一面是这种言说看似背离了传统的“性命论”的价值观念。

我们可以在这个古老的背景下,发现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大致的印象。道教经典《抱朴子》中有一句话,叫做“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是为了劝谏世人服食丹药、延年养生而提出的,与《哪吒》不同,相较来说更加侧重性命而不是命运,但生死也是命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儒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类无法抗拒的命运,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肯定了人的主体性。

三、“燃”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不少人形容《哪吒》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就是“燃”。“燃”就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充满热情,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

这是一种对曾经风靡一时的“丧文化”的一种反讽,其背后包裹着一种充满了积极力量的希望和抗争。

那么,《哪吒》到底有没有“燃文化”的分量?如果是,那它哪里“燃”了?《哪吒》在影片的高潮中,从视听两方面切入了当代人的心灵,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积极的、充满活力的心灵,从而“燃”出自己的心灵。

从画面上来说,《哪吒》是一部精雕细琢的电影,让人看得目不暇接。这幅水与火的对峙图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火焰是光明与温暖的,而哪吒所散发出来的火焰,更是将所有人的心都燃烧了起来。在听觉上,激情澎湃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对白让整个故事的主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在每一位听众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开始的时候,他是一个“废柴”,看起来很轻浮,很自卑,很想得到别人的认同,也很想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其表现出的欲望化和压抑化,亦与亚里士多德关于“宣泄”的思想相一致。看着看着,所有人的心里都充满了疑惑:“哪吒的命运到底会有怎样发展?”

面对天命,敖丙又会如何选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问题让观众们的情绪变得紧张起来。

对“我命我不能由天”主题的揭露,顺应了受众的心理需要,对受众的情绪进行了发泄与响应。

“燃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洋溢着阳光与激情的精神境界,其中蕴含着积极向上、乐观果敢的精神品质。

而在现实世界里,青年们则是不断地追逐着自己的理想,对现实生活抱有期望,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奋斗着。

这样的心态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具有正面的积极的激励意义。在个体层次上,燃烧文化提倡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倡导“燃”的文化,有助于形成一种积极的文化环境,改变人们消极、沮丧和迷惘的心理状态。

结语

《哪吒》利用上古传说的主题,通过其自身的成长过程和自身的价值认识,对观众进行了积极的引导。

而且,这部电影将庄重的题材和轻快的表现手法相融合,所产生的美学效应也很好地契合了现代青年的口味和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文刚《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论》

[2]许仲琳《封神演义》

[3]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梁真,译

[4]方勇,盛敏慧《荀子鉴赏词典(文通版)》

0 阅读:27

陆凯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