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少年如何“逆天改命”,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展现的淋漓尽致

陆凯看历史 2023-07-26 17:34:03

文/匹夫

编辑/匹夫

前言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关于“生而为魔”,“逆天改命”,最终战胜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经典影片,在今年夏天上映,成为了一部热门影片。

在这部电影中,对角色的刻画有了很大的突破,它强调了打破成见,活出自己这一新的时代主题,也更符合现在的人们的价值取向。

一、哪吒的传统形象及其历史演变

在中国道教与民俗的共同作用下,“哪吒”的形象逐步演化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道教之神。

明朝的《三教搜神大全》,写于永乐时期,把哪咤归入道教门下,变成了三头九眼八臂的三个脑袋,不过,他依旧是一名强大的武将。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也有关于哪咤的描述,其中关于他的生平、外貌、武器和神通的描述更为明确。

在第四回中,他描述了哪咤的形象:“总角才遮囟,披毛未盖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

而这个时候,原本一脸狰狞的哪咤,也已经化作了一名五官俊朗的英俊青年,而他那一身强悍的战力,也是这本书中最显著的特点。

而《封神演义》里的哪吒,则有了更为深刻的思想意蕴,他既是一位英武不屈的猛将,又是一位勇于反抗的青年。一百回里,有三个故事是关于哪咤的诞生和经历的。

他刚一降生,便“满地红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镯,肚腹上围着一块红绫,金光射目”,这时的哪咤,模样已是成型。

作家把哪咤塑造成了一个面如付粉的可爱小孩,运用了“杀龙闹海”、“误射石矶”、“剔骨削肉”、“翠屏显圣”、“莲花化身”等故事情节,着重表现了一个调皮纯真、追求自由、正义凛然、神力高超的叛逆者形象。

总体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哪咤的形象逐渐从佛教的守护神转变为道教的战争之神,到了明朝,已基本上成为一种具有神性与人情味并存的特殊的人物。

他是一个顽皮、天真的孩子;他也是一尊战神,拥有着强大的力量,斩杀着妖魔鬼怪,在沙场上声势浩大。

同时,他又是一个敢于向世俗道德发起冲击,向传统道德发起冲击,试图冲破对自由的重重桎梏的反叛分子。

二、《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哪吒形象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本土动画片,它对其人物进行了重新塑造和传承。小说中的“哪吒”形象、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等都与前几部小说有着较大的差异。

电影将哪吒的身份由传统的灵珠转世设定为魔丸转世,使得他的诞生具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同时也预示着他的命运将会随之改变。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那一位,已经没有了之前那个稚嫩的小男孩的模样。电影里,哪咤的形象被扭曲了,变成了一个眼圈漆黑,表情狰狞、牙齿不齐、梳着两团发髻、单衣光脚、双手插裤兜的暗黑孩童。

正如前面所说,在佛典的原始记录中,有一个长相狰狞的神像。电影中的“哪咤”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哪吒”形象的还原。

同时,“丑哪吒”的外部造型也为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石。哪咤一出现,就成了一尊杀伤力极强的大妖。

它一出世就能吐出火焰,把邻近的房子都给烧了;跟妈妈踢毽子,妈妈披着盔甲被他一脚踹开;一出门,便让陈塘关内的人,惊恐地躲了起来。哪吒的外形设计不仅契合了魔丸转世的人物设定,使故事情节发展毫无违和感。

很明显,“丑哪咤”的造型设计让大家对传说中的角色产生了一种陌生的感觉,它改变了以前流行的哪咤五官清秀,脸蛋红扑扑的,回到了哪咤刚被引进国内时的模样,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不仅反映了观众们对艺术的宽容态度,也与哪咤这个反叛的角色形象有了很大的关系。

这部电影延续了经典小说中的哪咤的顽皮和冲动的儿童形象,调皮捣蛋,喜欢胡闹。他天生就是个顽皮捣蛋的小孩,被人称为“熊孩子”。

电影里,哪咤一有时间就从家里跑出来,四处寻觅一些新奇有趣的东西,并以恐吓、恶作剧的方式取乐。

尤其是在江山社稷图里,他掌握了伪装术后,更是以自己老妈的身份,去捉弄太乙真人。

在这部电影里,把孩子们的玩性刻绘的栩栩如生,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孩子们心中的欲望。

脾气暴躁,心浮气躁。哪咤身上的恶魔气息让他变得像火焰一样狂暴。在陈塘关子民的畏惧和鄙夷下,他显得十分暴躁。

带着孩子般的骄傲和愤怒,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对抗着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在被人嘲笑和极度缺乏关爱的情况下长大的哪咤,性格中的暴躁和冲动更为明显。

他是一颗神丹投胎的故事,让哪咤轻而易举地就信以为真,误以为他是一位身负诛邪大任的大侠。

在其师父“太乙道人”的教导下,他刻苦修行,一心追求成仙之道,一心想要成仙,想要获得世人的尊敬与认同。刚进江山社稷图,立刻被图中新奇的美景吸引。

李靖夫妻给他开寿辰,他还热情地请了自己仅有的好友敖丙,还细心地给他绘制了一副地图,将一副天真可爱的小哪咤给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前几部电影比较,这部电影中的哪咤仍然表现出了一种强大的反抗精神,他反抗的目标也不再是传统的封建主义,而是已经注定的“妖怪”。

在电影中,哪咤的原型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孩子,他阴差阳错之下成为魔丸转世的妖孽,待到完全成魔时,会大开杀戒,导致生灵涂炭。

电影用了一系列的误解来凸显出了哪咤对于命运的抗争,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他的父母和师父眼中的大英雄。

因为他不清楚自己的身世,所以他不能明白,为什么他的父母对他的人身自由的限制,以及周围人们对他的畏惧与偏见。

对于这个社会的恶毒,他只能像个孩子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去抵抗,他行走在正义与邪恶之间,这一刻,他面临着所有人的歧视与欺压。

而在申公豹的寿辰之上,他得知自己是一颗妖丹的转世,寿命只有三年,他再也忍受不住自己的父母与师父的谎言,心中的妖气彻底爆发,变成了一个“魔头”,杀人如麻,六亲不认。

而当他气冲冲地走出寿辰之时,“飞猪坐骑”在他面前回放了父亲为了解开他身上的天劫咒甘愿以命换命,代替哪吒遭天雷的影像,他对自身命运有了新的认识,故重返生日宴,与敖丙、申公豹拼死搏斗。

在陈塘关敖冰封镇之时,他摇身一变,成了解救天下苍生的大豪杰,豪情万丈地大吼一声:“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

最终,哪咤力挫敖冰,力挽狂澜,将陈塘关子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若命运不公,那就和它斗到底。”

在面临天雷时,那句“我自己的命我自己扛,不连累别人”,更显其勇气与责任感。在自己的努力下,他成功地扭转了自己注定要成为的“魔球”,成为了一个坚强、勇敢的“小大人”。

最终,他真的成了师父和父亲心目中,除妖除魔,拯救天下苍生的盖世豪杰,得到了大家的尊敬与认同。

三、《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形象的价值分析

相比于之前的“哪咤”小说,《哪咤之魔童降世》重新构建了“反抗”的内容,凸显出“打破成见,活出自己”这一时代主题,彰显出关爱和宽容对于年轻人的重要意义,也更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在这部电影里,小哪咤依然是一个叛逆的人物。在过去的几部作品中,哪咤的争夺性主要表现为他的叛逆。

无论是他违抗自己的父亲的命令,还是与傲慢的敖丙为敌,他所反抗的目标都是外部的压迫和束缚,这种抗争属于外部的。

《哪咤之魔童降世》的主旨很清楚,不管他人如何看待我,只要我想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就行了。电影中的“小哪咤”角色的刻画,使其自身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这让他成为了最大的敌人,与自己注定的宿命作对。在此期间,他不仅要对抗外界对他的歧视,还要对抗自身天生的邪恶,最后他意识到自己只能依靠自己。

他在人生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成功地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转折,从而得到了新生。

在《哪咤之魔童降世》中,哪咤的角色被赋予了一种宿命的性质,他是“妖怪”的化身,注定了他天生就是一个邪恶的人,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他的邪恶逐渐转变为善良。

无法否定的是,哪咤之所以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除了他的父母和他的师父对他的照顾之外,他的成长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有爱心和宽容的。

哪吒刚出生因其身份被村民们讨伐时,李靖夫妇苦苦央求村民留下哪吒性命,暴虐的哪吒感受到了强烈的母爱,在母亲怀里变得乖巧安静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他的双亲一直都在斩妖,缺乏了足够的时间去照顾他,当他知道了他的真正身份后,他便认为他的双亲是为了维护他的名誉才将他软禁在家里的。

为此,他悲愤交加,体内的妖气被引动,几乎要入魔。可是,在知道自己的父亲为了自己,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之后,他却感觉到了一股浓浓的爱。

故此,他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向自己的宿命发起了挑战,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了对哪咤的关爱与宽容是多么的关键,正是有了这种关爱与宽容,他的命运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另一方面,在陈塘关内,人们对他的歧视和排斥下,他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成见的社会中,无法体会到人间的关爱和宽容,从而导致了他的很多行为都是毁灭性的。

毫无疑问,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若缺少了关爱和宽容,他心中的感情诉求就会得不到满足,这会让一个善良的人去做坏事。

电影中展现出的父爱、母爱对哪咤产生的影响与村民的仇视给哪咤带来的伤害,两者之间产生了鲜明的对照,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效果。

这也反映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爱心与宽容所扮演的角色是多么的重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爱和宽容也是一个问题。

而在塑造哪咤形象时,针对青年群体的成长问题所做出的反应,恰恰就是一种对爱与宽容的呼唤。

结语

《哪咤之魔童降世》是一部改编自中国经典动漫,将其刻画成一个丑陋可爱,顽皮却又勇于反抗宿命的逆子。

电影对历史上的哪咤对抗霸权的形象意义进行了重写,呈现出了一个更能彰显自身价值的哪咤形象。同时,电影还用哪咤逆天改命的成长经历,来阐释青少年的成长是需要关爱的。

电影制作者们勇于突破桎梏,根据时代发展趋势,为当代观众服务,融入现代精神,对传统的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进行了创新的改造。

综上所述,这一勇于创新的探索,为现代影视作品重新塑造传统的神话形象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册》

[2]《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1册》

[3]《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

[4](明)吴承恩《西游记》

0 阅读:2

陆凯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