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主席青岛视察,叮嘱“王大耳朵”母亲若还在,好好照顾

纵横话史 2024-04-20 03:37:51
前言

1957年7月,正在青岛视察的毛主席,突然想起了一位故人。

故人已去三十二载,正是这齐鲁大地上的英雄革命人士,若还活着,必然另有一番作为。

想至此,毛主席转头说询问到:“‘王大耳朵’的母亲,现在如何,若是还健在,可要好好养着,若地方有什么困难,可以送到北京”。

“王大耳朵”是谁?为何其母亲会得到毛主席的亲自嘱咐照顾?此人因何不在?

‘王大耳朵’的由来

王大耳朵的原名,王尽美,要是说王大耳朵名字的由来,还要从遇见毛主席说起。

1921年7月,由于王尽美传播共产主义革命思想的事迹,已经在全国共产党中传开,名声大噪,成为了山东地区共产党代表,前往上海,参加党的一大会议。

王尽美当然知道这场会议的重要性。

随着国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学生,以及工人,开始觉醒,一场又一场的运动,让革命火种,越烧越旺。

这样有利的环境下,党组织的建立就有了充足的条件,于是,召集了全国各地,优秀共产党代表,齐聚上海,进行建党事宜。

得到消息的王尽美,心中自然激动,带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前往上海的船只,一路上,心中尽是共产党未来的宏伟蓝图。

王尽美

到达了上海之后,为了不被暴露,以学生的身份,住进了白尔路389号的博文女校,对外宣称是北京大学的暑期考察团,是进行学术交流的,实则就是聚集在此,准备召开一大会议。

在这里聚集了全国各地的有着先进思想的革命人士,王尽美尽管内心激动,但还是沉浸在书本之中,难得的机会能在上海看到更多的先进书籍。

唯一能勾起他兴趣,让他从房间走出来的,就是有人慷慨激昂演讲的时候,听到振奋人心的地方,王尽美也会不自觉融入其中,跟大家一起呐喊着。

与毛主席的相识,也正是在此处。

在大家聚集在上海之前,各地的革命人士都只能通过书本,报刊来了解彼此。

各自见面之后,大多都只闻其名,不知其人。

当得知人群中一袭长衫,仪表堂堂,侃侃而谈的正是湖南代表,毛润之的时候,激动不已。

待讲话完毕,赶忙上前,这是王尽美来到这里第一次主动与人交谈。

交流后才发现,原来毛主席也认出了他就是山东的代表王尽美,二人早就已经拜读过彼此的佳作,又在彼此的文章中,革命的理想目标达成高度的一致,因此,二人结识。

7月23日,会议顺利拉开了帷幕,这是党的历史上,标志性的时刻,身处其中的王尽美,听着各地代表们振聋发聩的呐喊声,心中早已热血澎湃。

当自己走上前,讲述了自己在济南地区所从事革命事业的经历,讲述了当地的革命形势,发表了对全国革命形势的看法,也表达了对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坚定决心。

王尽美讲完的时候,满堂热烈的掌声,他竟然都不知自己已经讲到潸然泪下。

毛主席也被他的演讲震撼到,都了台下,更是大加赞赏的说道:“相书中讲‘耳门宽广,聪明豁达’,你这双大耳朵,不白长啊,有主见,有想法,以后定然有所成就,以后我要叫你‘王大耳朵’”。

会议的最后一天,地点已经转到了浙江嘉兴,为掩人耳目,众人有的拿出自己的乐器,有的拿出了象棋,有的唱个了歌,俨然成了一船的游船玩乐人士。

王尽美也拿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笛子,在船上吹了起来,一曲《渔家乐》吸引了毛主席。

“王大耳朵同志,不但思想进步,笛子吹的也不赖啊,算得上是多才多艺了”,二人相视大笑。

自此“王大耳朵”的名字,就成了毛主席对王尽美的专有称呼,二人也因此成了革命事业的莫逆之交。

一大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也正式成立了,也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王尽美更加坚定,自己曾经遭过的苦难,不会有人再受,曾经立下的革命目标理想,正在一步步的实现。

苦难中孕育革命萌芽

因为自己的出身所遭受的不公,让他有了立天改命的想法。

1898年出生于山东大北杏,虽说是男娃,本该欢喜,可本就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条件,又如何能养活他。

好在父母依然坚定,无论如何也要把孩子养大,希望这个孩子带着一家人的希望,未来尽是美好。

生活清苦,但王尽美却是在父母的关爱中长大的,随着父母在田间劳作的时候,父母总是会给他讲过去那些反抗旧社会的英雄故事。

这让身处被压迫境遇的王尽美,感受到了那些英雄的气节,那不服输,要改变社会的决心。

每当看被地主家欺负的时候,王尽美都会握紧拳头,咬紧牙齿,他不服,凭什么要被欺负。

七岁时,父母所在的地主家,开了私塾,母亲知道,读书是可以改变王尽美命运的。

于是再三央求,才为儿子求来一个陪读书童的机会。

王尽美在母亲的教导下,自然知道,这是他唯一能与命运相抗的机会,陪读的时候,格外认真。

勤学,又聪明的王尽美,教书先生十分喜欢,完全与地主家的孩子同等看待。

后来因为地主家孩子感染风寒,病重去世,王尽美便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幸运的是,王尽美之前在地主家做书童的时候,名声已经传出去了,都知道和王尽美一起读书,进步会更快。

又有一家姓谋的地主,邀请王尽美给自己家孩子做书童,不幸的是,谋家的孩子,也因染病去世了。

接连两次同样的事情发生,王尽美背上了“传染穷病”的罪名,没人再敢接近他,甚至连他的父母在去找活计做,都没有地主家要他们了。

王尽美愤怒之际,问及母亲,事情为何会如此。

只是母亲也无言,只能把一切都归于“这都是命,穷苦百姓,就是‘穷’的命”

小小年纪的王尽美,站在了凳子上,双手掐着腰,大义凛然的说道:“我不信命,我要改了这命”。

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王尽美那时立下的志,几经坎坷,正在一点点的走向成功。

母亲倾尽一切送他进了村塾,凭借村塾中的优异成绩,被新式初等小学录取,并且分文不取。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王尽美都是凭借自己的实力,没有再让母亲花钱,通过考出好的成绩,拿到免除学费的资格。

1918年,王尽美不出意料的考上了大学,山东省第一师范。

也正是在这时革命的号角已经吹进了校园,山东危机危急存亡,热血青年又岂能坐以待毙。

早就在学校中有了先进革命思想的王尽美,也走上了街头,加入了队伍中,呐喊着。

为救国救民,王尽美还与师生们共同谱写很多革命歌曲,鼓舞着每一位革命爱国人士。

除了谱写革命歌曲,还创建了青年报刊《泺源新刊》,通过这些方式,汲取了越来越多的爱国人士,逐渐成了共产党的早期革命组织。

也正是因为这些事迹,一大会议的召开,王尽美获得参加的机会。

他是不灭的革命火种

参加过了党一大的王尽美,革命目标更加明确,也更加坚定。

只是回到济南后,因为一篇《饭碗问题》,让当时的教育高层丑陋面纱被接下,王尽美被扣上了“不务正业、破坏校规”的帽子,从学校开除了。

走出学校,王尽美真正的全身心投入到了革命事业当中。

后来创办了平民学会,专门用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与众人打成一片,同学们喊他“王大耳朵”的时候,让他想起了和毛主席相遇的时光,想到这,革命的脚步更加坚定了。

1925年8月19日,早已病重的王尽美再也支撑不住了。

为革命工作,王尽美一直带病工作,奔走于全国各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鼓励同志们,奋斗到底。

1957年7月,视察于青岛的毛主席,想到了山东地区党早期组织的创世人之一的王尽美。

感慨他为革命奋不顾身,想到了还有母亲尚在人世,便嘱托当地领导,多加照顾,若是当地没条件照顾,遇见困难的话,可以向组织申请。

革命大业如今已成,可逝者已逝,我们能做的,就是铭记英雄的同时,照顾好他的家人。

参考资料:

0 阅读:1

纵横话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