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清回忆录-178

江山如娇一大好 2024-03-13 23:06:59

我说:“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航空武器装备非常重视,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八五”期间,江主席、李鹏总理以及其他政治局常委同志,多次视察了航空工业有关厂所,研究航空武器装备发展问题,特别是加大了科研、生产和技术改造投入的力度。

为了进一步缩短与国外的差距,实现航空工业腾飞,中央下了很大决心,宁可在别的地方忍耐一点,牺牲一点,也要多投入一些经费,加强航空工业的建设。当前,航空工业面临着大发展的难得机遇,具备了大发展的良好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工作没有做好,还拿不出像样的装备来,就无法向党和人民交代。”

对空军装备建设情况,我书面向江主席、李总理、朱副总理做过汇报。

汇报中,我谈到了研制成果、主要经验,讲了存在的问题,也讲到解决的办法。同时对航空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和工人们的齐心协力、刻苦攻关、几乎没有节假日的献身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航空战线的同志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1998年3月,首架“飞豹”战机试飞成功,当年在珠海参加了航展。

对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我也一直比较关注。

1996年,我在一次计算机鉴定会上,看见朱光亚、甘子玉、朱丽兰、刘剑峰、胡启恒等许多专家都来了。我说:计算机的'神',今天都在这里集中了,我们不要再迷信洋人了!我告诉大家,江主席得知计算机运行速度有新的突破后,非常高兴,特别交代我转达他的祝贺和问候。这是对科技战线广大官兵的巨大鼓舞和鞭策。

在鉴定会现场,我讲了两件事:

一是鼓励科技工作者们。强调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我国的现代化,就没有我军的现代化。大力发展国防科研,对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世界计算机发展异常迅猛,一步跟不上就会掉队。我们已经具备了向速度更高、功能更强的巨型计算机进军的多方面条件,争分夺秒,加速攻,完全可以奏效。

二是促进计算机的产业化。1991年我和宋健主任就提到,有那么好的计算机,应该向全国各个部门、各个系统推广应用,实现产业化,但是一直推不动。原因就在我们一些同志信洋神,不信中国的神,好像中国的神不灵,一心一意买外国的。多少年过去了,还是如此。

我说,再别去买外国的计算机了,要开动脑筋,不要迷信洋人,中国的神是很灵的。我们没有的东西,可以向外国买,不买不行。我们拥有的东西,要推广使用,使用就是很大的支持,这是支持我们的国家,支持我们的人民,支持我们的民族。我和国家计委、科委、国防科工委的领导同志和专家们探讨了一些具体办法,大家非常拥护和赞成。

高科技的关键之一是电子技术。未来作战,首先是以电子战为开端的。指挥也好,情报侦察也好,发挥武器作用进行攻防也好,都离不开电子技术。没有电子技术,就好比人失去了眼睛、耳朵。很多人讲,今后的战争是电子战。我认为这样讲是恰当的,抓高技术,抓新技术,必须抓电子技术。当然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出来的电子装备要能够有效地对抗敌人的电子进攻,或对敌人实施有效的电子干扰。所有的武器系统包括指挥系统,都包含着电子技术,方方面面都不能轻视,不能马虎,必须精益求精。

为了解决电子技术落后的问题,几年内,我跑了很多研究所。我看到,攻克电子技术的难关绝非易事,从元器件到工艺,到设计,到质量,我们都有许多可以提高的地方,特别是怎样最快地把研究成果用在武器装备技术上,转化为战斗力。

多年来就有这样的现象,“展览一大片,部队看不见”。50年代和60年代搞过很多展览会,可是,展览完了,什么都没有。因此,基础元器件产品怎样推动整机的发展、整机如何不断提高性能、从而提高我们的武器装备水平和综合作战能力,这是个系统工程,也是规划电子技术发展必须考察的“龙头”问题。

对于发展电子技术,我主张中央统管,集中财力物力,突击高精尖的产品。对重大项目,要舍得花钱,打歼灭战。民用产品则推向市场竞争。

国防通信设备大量使用外国的机器将来是有危险的。还是要走自己努力加引进的道路。新产品新技术要运用,再好的东西,不去使用,就成了死东西。加大出口,紧跟世界先进技术,既划得来,又符合国际技术发展规律。我几次开会,协调电子综合信息系统研制的问题,想把这个事关军队指挥现代化的大系统尽快研制出来,提高我军高级机关的指挥效能。

在军工战线,最困难的要数兵器工业。如炮弹和炸药,平时需要很少,一旦仗打起来,不仅要得多,也要得急。对越自卫还击作战那年,由于仓库存量有限,前方一打响,几天就把库存的大口径炮弹打光了,其他口径的炮弹也打得差不多了。

当时,邓主席要我紧急抓这件事情,可是临时抓也来不及,因为生产能力就是那么大,工厂拼命生产半个月一个月,前方几天就打完。现在不打仗了,生产线都闲下来了。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决定,生产能力已经大大压缩,国防费有限,每年的实际订货很少,生产能力还是大量过剩。兵器工业的厂子多在偏远的三线地区,缺乏信息,缺乏资金,转产比较困难。

我到过一些困难的兵器厂。有的厂几个月发不出工资,工人照样按时上班,一分钟不耽误。有的厂教育工人:一心为国防,不变心,不动心。实在感人。兵工战线创建最早,已走过60多年战斗历程。

他们的困难,我不能熟视无睹。我始终认为,兵器工业在极端困难之中,保住了军品生产能力,保住了科技力量,保持了全行业的稳定,难能可贵。此间,时为兵器工业的领导人张俊九等一班人做了很多工作,尽心尽力。我一方面积极鼓励他们抓技术,大力更新技术,提高装备水平,抓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抓军转民工作,使可创造财富的科研、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留住人才。另一方面,积极总结和推广军转民的典型经验,主动中央反映兵器工业存在的困难。

0 阅读:3

江山如娇一大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