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秦汉以来,中国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全球的贸易大国。我们向世界各国出口了非常丰富的商品,包括瓷器、茶叶、香料、玉石、漆器等等,以及最重要的丝绸。
按照我们的神话传说,早在48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养蚕缫丝。黄帝的妻子嫘祖,就是养蚕的发明人。《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萝以供衣服。”
从考古学的证据来说,我们在山西省夏县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石制蚕茧。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养蚕历史,远比我们的神话故事还要悠久。
相比其它的面料,丝绸有着柔软、光滑、细腻的手感,具有优良的透气性和悬垂性。穿在身上,丝绸给人的感觉非常舒服,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可以保持身体的干爽,让肌肤清清凉凉的。
因此,在古代的国际市场,丝绸是十分受欢迎的商品。在埃及,考古人员在帝王谷公元前1070年的木乃伊坟墓里发现丝绸。这说明,至少在3000多年前,中国的丝绸就已经进入中东地区,获得古埃及贵族们的喜爱。
到了西汉时期,我们与西域地区的交流愈发紧密,与中东、欧洲的贸易通道也逐渐稳定下来,丝绸之路就正式形成了。此后,越来越多的外国贵族可以穿上来自中国的丝绸。
位于南欧和小亚细亚半岛的拜占庭帝国,是丝绸贸易的重要中转地。拜占庭帝国的皇室和贵族享受着使用丝绸的特权,他们穿着华丽的丝绸服装,甚至用丝绸装饰宫殿和教堂。
到了中世纪,丝绸仍然是欧洲贵族阶层的象征。王室成员还会在丝绸的衣服上织着金丝和珠宝,用以显示其地位和财富。但是,对于欧洲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想要穿着丝绸,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在原产地中国,丝绸的使用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实际上,从一开始,丝绸也是被中国的王室贵族所垄断。战国时代,孔子学生编写的《礼记》记载,丝绸只允许王室成员使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穿戴丝绸一直是皇帝和贵族的专利。
对于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即使你有钱,也不能购买、穿戴丝绸。一方面,丝绸的制作工艺复杂,每年的产量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国家需要用丝绸作为贸易的商品,从外国换回黄金、象牙、石材、马匹等物资。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养蚕缫丝技术的进一步突破,丝绸的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其他的社会阶层开始被允许使用丝绸。同时,丝绸被用于装饰,或者较不奢侈的方面,例如乐器、钓鱼和弓箭的制造。
明朝时期,丝绸被制作成手帕、荷包、腰带、补子等。许多画师和刺绣师,也会用丝绸作为原料,绘制精美的艺术品。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能否穿戴丝绸,关键还是价格问题。在清朝的顺治、康熙年间,丝绸制品价一般在每尺50~100文,每匹银1~2两之间,以当时纺织品宽幅多为60厘米算,单单一身长袍至少要20尺。
也就是说,购买一件丝绸的衣服,不算手工费,单单是布料,就至少要花费1000文,差不多是一两银子。
当时,一升大米的价格是7文左右。1两银子的价格,可以购买140多升的大米,也就是170多斤的大米,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半年的口粮,这还是一日三餐的标准。
实际上,对于古代的普通家庭来说,一天能吃一顿就是非常不错的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让你购买一件衣服,价格是你半年的口粮,你还会愿意吗?
如今,曹叔在某宝、某东上看了一下,只要100~200块钱,就能买到蚕丝制作的衣服。这个价格,我们大多数老百姓是可以消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