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善喜欢捆绑play这回算是实锤了,从“封神绑”一路绑到张楚岚身上,这次还在嘴里塞了个球,越玩越刺激,都不敢想到时《郑和下西洋》要玩些什么项目。乌尔善这次好像走出了舒适区,在他之前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比较明显的个人表达,《封神》还有跟《寻龙诀》呼应上的地方。《异人之下》似乎更加迫切地想要迎合观众。走出舒适区是为了让更多观众舒适,但是否真的能做到呢?至少我这个观众感受到的不适比以前多了,当然我也只能代表我自己。
看《封神》的时候比较让人不适的地方就是喜剧场面,那些搞笑的方式感觉是从乌尔善年轻时看到的那些片子里来的。后来网上有很多“封神梗”,但多数是网友二创的。很少看到直接截取里面的喜剧片段作为搞笑名场面,费翔不可能是为了搞笑才说“商务殷语”。好在整部电影喜剧成分不高,忍忍就过去了。到《异人之下》直接就把自己的短板给放大拉长了,最难受的就是那些出土文物般的音效,年代甚至比现在的搞笑短视频里的音效还久远。我终于知道在杜比全景声影厅里看《猫和老鼠》是怎样一种体验了。而且《异人之下》跟《猫和老鼠》一样,也特别爱用古典乐。选的曲子本身是好听的,但使用的方式就是那种已经看过一万遍的老套路,有些非搞笑区的博主会在视频中插入一段搞笑的剧情来增加趣味性,就经常用这种古典乐加慢镜头的套路。抛开喜剧部分,反派沈冲是精于算计的人设,而古典乐自带数学属性,不知道是不是基于这点才给他选用这种配乐,但是不是只有这一种已经用到泛滥的路子呢?同样的思路,给他配点数学摇滚,是不是能擦出一些不一样的火花呢?当然这纯属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异人之下》还有很多人声演唱的歌曲,用得也很生硬,字幕是一行歌词,一行台词,全都居中,位置很接近,听感也是如此,背景歌曲和人物台词一直在打架。上周看了《你的名字。》,里面的配乐也有很多人声演唱歌曲,但高潮段落那首歌曲可没有很愣地从唱到尾。配乐是根据剧情走向以及情绪的起伏去调整编曲。中间一段小提琴堪称妙笔,之后还有一段留白的停顿,设计得很仔细。《异人之下》就感觉停留在概念阶段,觉得某一首歌曲整体的氛围适合这段剧情,就直接放上去,然后就不管了。个人认为全片契合度最高的就是超级斩那几首歌曲,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电音一加入,人声就更接近乐器,反而不会喧宾夺主。说说人物方面,首先我没有看过原作,所以对整个世界观完全不了解,在这个前提下,看到不同门派、不同功法的人物逐一登场,还是挺有乐趣的。整个过程有一丢丢看《X战警》的感觉,尤其是风莎燕的造型以及不断穿梭空间的技能,感觉可以直接去X教授那里报到了。只是登完场之后,大部分的角色就像被柳妍妍操控的尸体一样,塑造得非常僵硬。比如夏禾,她就是出来对着观众的眼睛打般若掌的,除此之外就对这个人物的精神状态一无所知。这也是漫改电影永恒的难题了,漫画篇幅长,可以为某个配角单独开一条支线去丰富人物,电影就只能选一两个主要人物来重点刻画。但是有时候反派还是可以多写几笔的,比如《黑暗骑士》的小丑就很出彩,可沈冲这个最终boss实在太过单薄,人物需求就只是很空洞的图钱而已。既然其他人物那么潦草,那男女主角就肯定要花大力气去刻画了。男主张楚岚走的是好莱坞经典叙事那一套,强调人物成长。从片头在厕所背单词就给出了暗示,他背的是“hide”这个单词及其不同形态,暗合自己隐藏身份的行为。成长瞬间必定就是不再隐藏,这个很好猜,商业片的人物只能期望主创刻画得立体,不能奢望去挖掘一些平常不容易察觉但又真实存在的人性。不过即使在商业片的范畴内,张楚岚这条人物线发展到中间也有点跑偏了,变成为爷爷报仇,而报仇的对象是早就知道他身份的冯宝宝,这其实就跟隐藏身份关系不大了。如果要把报仇作为故事高潮,那人物线就应该围绕它来设计,干脆就不要写那些从退避到承担的成长。如果要重点讲他不敢面对问题,那前面就要不断铺垫他逃避,但这方面在片中并没有太极致的展现,他跟张灵玉打的时候还挺嚣张,根本不像怕事的样子。至于冯宝宝的人物线,主打的就是一个煽情,人物本身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在张楚岚那非常弱的成长线的衬托下,没准她的这些煽情戏份反而更加有效。只是影片的呈现方式我个人不大喜欢,回忆片段都快做成PPT了,好几个镜头人物都是定在原地,只有镜头在移动而已。没感觉出主创对影像风格有什么独具一格的想法。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半梦半醒的人生》,也是在真人演出的基础上把画面处理成动画风格,而这种处喝醉酒的画风实际上是在辅助表达。画面中不止人物在飘,连场景也一直在飘,所有的东西都是松动的,不存在稳定性,影片就在这个基础上去思考哲学问题。感觉乌尔善这次是完全放弃表达,全面迎合观众,但假如拍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那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去打动观众呢?这里要打一个问号。另外观众的喜好也不是那么好把握的,尤其《异人之下》的主要受众,可能在年龄或阶层上都跟主创有很大差异。所以摸错方向的概率也蛮大的。这个IP本来就自带流量,既然选择了吃这波流量红利,也就必须承担被流量反噬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