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至宋初六代为官、难以定论的战将:侯益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05-15 07:20:35

远观近鉴宋朝人•61•六代为官、难以定论的战将:侯益

侯益绣像

侯益(885-965),汾州平遥(今山西平遥)人。《宋史·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十三》有传。

本传记,侯益祖上世代务农。唐末昭宗光化年间(898-901),沙陀族人李克用占据太原(今山西太原),侯益因勇武成为其部下。后侯益跟随李克用之子、建立后唐庄的李存勖攻打时为后梁所据的大名城(今河北大名),最先登上城墙,生擒后梁军校,被提拔为李存勖的亲兵“马前直”副兵马使(李存勖曾“选诸军骁勇者为亲军,分置四指挥,号从马直”,“马前直”为其中之一)。

其后。侯益参与后唐征讨占据幽州(治今北京)、建立“桀燕国”的刘守光,又最先登城,升任执掌赏功罚罪之任的“军使”;又随李存勖攻破后梁洺州(治今河北永年县广府镇),被敌人的抛石机发出的石块击伤足部,李存勖亲自为他敷药裹伤。伤愈,改任“护卫指挥使”,即李存勖的亲兵“护卫军”中一个“营”的长官。

后梁小将李立、李建骁勇善战,闻名两军之中,后唐将士都很惧怕二人。李存勖与后梁在黄河边交战,侯益挺身而出,生擒李立、李建,战后,升任“马前直”指挥使。李存勖灭后梁,攻入汴梁,侯益任“从马直”副都校即副都指挥使。

天成元年(926),侯益跟随后来成为后唐明宗的李嗣源到邺都(今河北临漳)征讨反叛后唐的赵在礼。期间,众军推戴李嗣源为皇帝,反攻李存勖,侯益忠于李存勖,不从,脱身逃归京师洛阳,李存勖见到侯益,抚着侯益的后背,流下了眼泪。

但此时李存勖已失人心,李嗣源攻破洛阳,自立为帝,史称后唐明宗。侯益把自己绑起来,到李嗣源面前请罪,李嗣源说:“你不从我是尽臣子的忠节,又有什么罪?”没有处罚他,只是改任他为“从马直”左军都校即左军都指挥使。

当年,驻节汴梁的宣武军节度使朱守殷据城反叛唐明宗,侯益率令所部率先打破汴梁城门,攻入城中,因功升任“从马直”左右军都校、遥领潘州(治今广东高州)刺史。

唐明宗夺取李嗣源的帝位,李存勖的儿女亲家、义武军(治定州,今河北定州)节度使王都据守定州,联络契丹,反叛唐明宗。侯益受命跟随大将王晏球攻讨王都。契丹来援王都,侯益迎击,在唐河北岸打败契丹军,攻克定州城,改官职为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刺史。回朝,任禁军羽林军五十指挥(营)都校、遥领费州(治今贵州德江县楠木乡)刺史。

此时据有夏州(治岩绿县,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的党项族首领李仁福去世,其子李彝超擅自自立,想以此要挟后唐任命其为节度使,后唐朝廷下令侯益率军征讨。但侯益出发不久,唐明宗病危,急忙将侯益召回。

后唐明宗去世,闵帝李从厚继位,闵帝继位的第一年即应顺初年(934),潞王李从珂在凤翔(今陕西凤翔)起兵反叛,朝廷任命侯益为征讨部队副长官“西面行营都虞侯”,征讨李从珂。但侯益分析,军情必变,称病,不接受命令。宰相恼怒,将侯益赶出京城,任商州(治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刺史。

侯益到任商州,恰逢后蜀军进犯金州(治今陕西安康),侯益率商州兵袭击后蜀军,大败后蜀军。闵帝下诏,赐予侯益成衣、名马,并任命其兼任管理治安的“西面行营都巡检使”。

李嗣源画像

后晋代后唐,建国之初的天福元年(936),后晋高祖石敬瑭将侯益召回都城洛阳(后迁都汴梁),任命侯益为“奉国军”都校、遥领光州(治今河南固始)防御使。

三年(938),天雄军(治今河北大名)节度使范延光在大名举兵反唐,且诱使后唐所派征讨部队副长官“副都部署”张从宾在河阳(今河南孟县一带)反叛,互为声援。

石敬瑭召见侯益,对侯益说:“社稷危急,就像旗子上的流苏,一扯就断,你能为朕舍死出战吗?”

侯益说:“请给我五千精兵,我一定打败反贼!”

石敬瑭立即任命侯益为“西面行营副都部署”,率领数千禁军,东进至虎牢关扎营。

见侯益率军到来,张从宾率万余人在汜水河边布阵迎战。侯益亲自击战鼓,指挥部队进攻,将张从宾部斩杀殆尽,张从宾部被杀将士尸体掉入汜水河,堵得河水不流,张从宾骑马入水,淹死河中。

获胜后,侯益将敌军尸体堆成如山大堆,刻石纪功。石敬瑭大喜,当即任命侯益为河阳三城(今河南孟阳)节度使、邺都行营都虞候,侯益成为拥有最高军职的封疆大吏。

张从宾败亡,范延光势危,在大名投降,侯益改任昭义军(治潞州,今山西上党)节度使。

四年七月初九,石敬瑭追念侯益虎牢之功,改任侯益以“同平章事”即宰相职衔改任武宁军(治徐州,今江苏徐州)节度使,并派宦官做使者对侯益传话:“朕想起你在去年七月初九所立大功,所以又在此月此日让你改任徐州,掌宰相之印!”同时赐予侯益在衙署大门外树立宣示威仪的“门戟”,将侯益的家乡改名为“将相乡勋贤里”。

九月,徐州发生大火灾,侯益拿出自家的钱、粮食赈济百姓。

五年,侯益改任雄武军(治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节度使、“西面都部署”。此时,与秦州相邻的阶州(治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刺史暴虐,一支起义军部队的将领王君怀率数千义军投奔后蜀,请求作为后蜀的先锋攻打后晋秦、成(治今甘肃成县)诸州。

侯益得知消息非常害怕,向朝廷请援,又暗地给后蜀将领写信,表达对后蜀的“诚意”。恰在此时,石敬瑭去世,后晋少帝得知侯益有投降后蜀之意,担心侯益成为边境之害,计划将侯益迁往内地,而河中(治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节度使安审琦恰好调任许州(治今河南许昌),朝廷顺势改任侯益为河中府尹、护国军(治河中府)节度使。

后晋少帝与契丹为敌,契丹攻入后晋都城汴梁,侯益率领幕僚、下属到汴梁拜见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向耶律德光表白自己没有参与少帝的“北伐”之谋。契丹任命侯益为凤翔(治今陕西凤翔)节度使。

契丹北撤,后汉高祖刘知远建立新朝,建国第一年(为表忠于石敬瑭,未改石敬瑭年号,称天福十二年,947)即加侯益职衔为“兼侍中”。

侯益自从接受契丹职位、知悉后汉军进入洛阳,就很担忧被后汉排斥,开挖护城河、修整城墙,防备后汉来攻。后蜀皇帝孟昶听闻中原之变,命令侯益的亲信、投奔后蜀后在枢密院任职的王处回给侯益写信招揽侯益,又命令绵州(治巴西县,今四川绵阳东)刺史吴崇恽给侯益送去厚礼。

吴崇恽原为秦州“押衙”即府衙总管,是侯益的旧部。在侯益离任秦州、何重建接任后,何重建派吴崇恽带着降表,以阶、秦二州归降后蜀,吴崇恽因此升官,所以孟昶派吴崇恽与侯益联系。

侯益内有压力,外有诱惑,决定与带领几个儿子投奔后蜀,孟昶命令何重建率数万川军从大散关出发,接应侯益。

后汉高祖刘知远知道侯益想投奔后蜀之事,立即派“客省使”王景崇率数千禁军,急行军直奔凤翔,召侯益到朝堂。当时刘知远已病危,把王景崇召至卧室,对景崇说:“侯益表面服从朝廷,实际怀有二心。你到了凤翔,如果侯益来朝,就别理他;如果侯益迟疑不决,就当机立断,随机处置。”

王景崇到达西安,集合岐(治今陕西凤翔东南)、雍(治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邠(治今陕西彬县)、泾(治今甘肃泾川)等四州驻军,迎击准备接应侯益的后蜀军。

侯益此时又产生犹疑,既怕后蜀军败,不能奔后蜀,又想遵从刘知远旨意,回后汉朝堂。

此时正赶上刘知远逝世,王景崇想诛杀侯益,但又担心继位的后汉隐帝不知道刘知远的密旨。犹豫之间,侯益派与王景崇同村的属下、“从事”程渥游说王景崇。

程渥对王景崇说:“您官高名显,也要有知足知止之心啊!何必怀着害人之心,做过分之事呢?何况侯益亲戚、爪牙很多,如果轻举妄动,您自身的祸患恐怕也会随之而至啊!”

王景崇大怒:“你走!不要再为侯益说话,否则我杀你全家!”

侯益见程渥说不转王景崇,立即率领数十骑兵护卫奔回后汉京城。后汉隐帝派近侍问侯益为何连结后蜀军,侯益回答:“臣只是想诱后蜀军出关,袭击他们罢了!”隐帝听后笑了笑,没说什么。

侯益进京,怕受朝廷处罚,给中书令即宰相史弘肇等大臣送了厚礼,并诬陷王景崇骄横放肆。朝中接受贿赂的各位权贵极力庇护侯益,任命侯益为相当于今日之首都市长的开封府尹,兼任中书令,不久,又晋封侯益为“鲁国公”。

王景崇得知其事,在凤翔反叛后晋,投奔后蜀,并将侯益留在凤翔城中的亲属七十人全部杀死。

后汉隐帝继位不久,谋划剪除前朝大臣巩固帝位,后周高祖郭威起兵反叛,隐帝与大臣商议出兵防御,侯益献计说:“皇帝无敌于天下,不宜轻易出兵,何况随郭威驻守大名的将士家属都在京城,不如把守各处关口,压下郭威的锋锐之气,然后派将士们的母亲、妻子到阵前招降,可不战而胜。”

隐帝非常信任的大将慕容彦超认为侯益年衰齿老,所献之计为“懦夫计”,否定了侯益,而隐帝竟派侯益与慕容彦超一起,与军将张彦超、阎晋卿、吴虔裕等出兵把守澶州(治今河南濮阳)。

侯益等率军到达洛阳城外一个叫“赤岗”的地方,郭威的部队突然出现,双方在“留子陂”交战,后汉军一战即败。

侯益到阵前观望,发现己方官兵没有斗志,又观察天象,发现不吉之兆,就与焦继勋等趁夜拜见郭威,表示愿意归顺,郭威慰劳侯益等后,让他们回营,继续统军。

郭威灭后汉建后周,建国之初(广顺元年,951),晋封侯益爵位为“楚国公”,升其官职为“太子太师”,不久,又改封“齐国公”。

显德元年(954)冬天,侯益向朝廷告老,请求退休,朝廷批准他以现任官职退休,保留工资待遇。侯益回洛阳家宅,郭威还派出使臣,赐予他茶、药品、钱、绸缎,抚慰问候。

宋太祖灭后周建宋朝,即位之后,因侯益是高年老将,对他特别优待,派人往洛阳,赐予侯益金银器、钱币,请他一年来汴梁朝拜一次。

乾德元年(963),宋太祖在汴梁郊外举行祭天大典,下诏指示侯益在“中书门下”即宰相队中参加祭礼,享受与宰相同等待遇。

三年(965),侯益去世,享年八十(一)岁,朝廷赠予他“中书令”荣誉职衔。

《宋史》传后之“论”说,侯益在后晋、后汉时,多次投效、背叛,考察他受命于契丹,私交后蜀,赤岗之战又夜拜郭威,他的宗族老幼七十口在凤翔全部被王景崇杀害,难道是对他对历代朝廷怀有二心、不能始终如一的惩罚吗?

对于《宋史》撰者的这一评论,包括很多传后之“论”中对其他与侯益有多次投附、反叛经历之人的类似评论,我反复思索,始终难以认同。

五代,是我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政权交替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在从907年唐朝灭亡到960年宋朝建立的短短54年中,相继有十多个军事首领称王称帝,中原地区先后有五个朝代更替,要求人人都有“好马不配二鞍,忠臣不事二主”之心,怎么都让人觉得有站在道德高地苛求于人的味道。侯益先后在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宋等六朝为官,每归顺一朝,都是他的自主选择吗?中原大地不几年就“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侯益又没有自立为王之心,在这种情势之下,除了归顺一个个“新主”,他能怎么办?年轻的时候,他不也曾为了忠心而甘冒生死之险脱离李嗣源,回归保卫他的“故主”李存勖?

“世道乱,人心险”,也许这才是人们应该努力避弃、用心防范的吧!

五代乱世

0 阅读:4

文石斋主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