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A股IPO持续加速
这三组数据对比,足以让我们对中国股市募集资金的安全使用和效果产生巨大疑问。
第一,上市公司投资理财数据
一是上市公司投资理财数据(Wind数据):
2019年共有1195家上市公司认购1.47万亿元理财产品;
2020年共有1239家上市公司认购1.47万亿元理财产品;
2021年,共有1438家上市公司认购1.43万亿元理财产品;
2022年,共有1451家上市公司认购1.50万亿元理财产品;
2023年,共有1154家A股上市公司持有14903个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共计约9865.71亿元。虽然没有超过万亿元,但是计划购买额度将近6000亿元。其中有66家公司计划购买金额超过50亿元。
2000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数量变化
第二,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数据
Wind数据显示,2010年以前,A股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额一直未突破万亿元。但是,自2015年以来,A股市场融资进入加速膨胀期。尤其是近五年不断创出新的纪录。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 2018年IPO融资1378亿元,定向增发等方式融资金额7855亿元。2019年分别为2532亿元,6898亿元。2020年分别为4793亿,7841亿元。2021年IPO的融资5428亿元,首次突破5000亿元。定增融资金额高达8893亿元,创出新纪录。2022年新股发行IPO的融资金额达5869亿元。定向增发,定向的融资达到8457亿元。
2023年A股市场有313家公司首发IPO,共募集资金3565.39亿元。沪深交易所照样夺得全球募集资金的冠军和亚军,298家上市公司进行319次定向增发融资,累计募集资金5658.52亿元。包括配股、发行可转债,合计融资金额10700亿元。增发融资连续5年成为融资规模最大的融资方式。
同样,上市节奏和上市公司数量快马加鞭。
回顾A股历史,从“老八股”到上市公司数量突破1000家,历经10年。达到2000家,同样经历10年。但是,从2000家到5000家的3000家上市公司,分别为6年、4年及2年。
2023年A股减持榜前十名
第三,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数据
这已经成为掏空市场存量资金的罪魁祸首。在2013年减持公告数量首次突破10000次之后,市场的减持次数始终居于高位。
2018年大股东减持金额2345亿元;2019年5017亿元;2020年8513亿元;2021年减持7140亿元;2022年5607亿元
Wind数据显示,2023年A股市场共有2208家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进行了减持,减持数量超过260亿股,合计减持股票金额超过4219亿元。
减持规模相较于2022年,各项分别下降了34.1%、40.2%、34.5%。原因在于证监会下半年发布的史上力度最强的减持新规。
2023年8月减持新规后,多家A股公司因减持条件所限被迫按下“暂停键” 。
Wind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减持数量超过165亿股,减持股票金额超过2665亿元。下半年减持数量超过94亿股,减持股票金额1554亿元,明显下降。
2023年重要股东减持最多的前十家公司分别属于医药、科技、金融等产业领域。其中,科技类行业上榜六家公司,包括澜起科技、金山办公等。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行业上榜两家公司,分别是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
2023年A股减持榜单中,药明康德以一年超百亿元的减持金额列在首位,是大股东减持金额最多的上市公司。
2018年5月8日药明康德登陆A股市场一年后,众多早期机构投资者开始频繁集中减持。2021年全年减持次数高达38次。减持者多为公司高管层,包括公司国内新药研发负责人、首席财务。其中原大股东之一的上海瀛翊投资中心在5月14日至6月8日期间, 减持套现28.94亿元。甚至未提前15个交易日披露减持计划,最终上海瀛翊被处以2亿元的罚款。官、董秘等等。
这也说明,除了受到美国所谓的《生物安全法案》虚虚实实的影响和华尔街投行的做空行径的折腾以外,股东的清仓式减持也绝对是股价飞流直下单位的关键问题之一。
同时,印花税也是不得不提及的问题。
数据统计显示,自1997年至2023年上半年,27年间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征收金额共计23257亿元,约等于1个贵州茅台市值、2个宁德时代市值。历史上,共计4个年度印花税金额超过2000亿元,分别在2007年、2015年、2021年、2022年,并在近年呈现明显增长。
2018至2023年,沪深A股市场上缴证券印花税达10838亿元。
按此计算,新股发行、增发、减持套现、印花税征收等四项合计,年均从市场抽离资金超过2万亿元。
而暴露出来的问题症结,集中体现在资金超募与投向朝令夕改业绩光速变脸相互交织问题频发。无成本大举圈钱,钱到手又无项目可投,或者是随意改变募集资金投向,转而放弃主业,将大规模资金砸向银行、信托理财产品和放高利贷等极具风险的理财产品,这是我国上市公司继十年前纷纷转向房地产开发以来的又一次不务正业的集中表现。
这边厢的公司募集的资金恰恰被那边厢拿着同等规模的资金去委托理财了。等同于期望募集资金能够带来的泼天富贵被完全对冲了。
疯狂减持套现成为掏空市场存量资金的罪魁祸首。从2013年开始A股重要股东的减持规模极速攀升。在2013年减持公告数量首次突破10000次之后,市场的减持次数始终居于高位。2015年A股市场重要股东的净减持金额为4588.82亿元。近几年新股发行和增发以及减持套现, 年均从市场抽离资金超过2万亿元。
我们本以为上市公司不断堆积起来的庞大资金能够源源不断地增长,为创造财富提升投资机制,但是,募集多少,就有多少资金转而从事着退休后大爷大妈的第二职业:投资理财。只是大爷大妈投资的方向是比较有信誉保障的银行理财,而上市公司从事的是频频爆雷甚至是类似已经倒闭的中植系的信托产品,或者是加了多倍杠杆的私募基金。对此,不少公司不仅毫不警惕,反而嗜之如命。
如果中国股市继续按照这个逻辑发展,中长期资金下决心入市的动力在哪里?
必须由国家权威部门牵头,彻底排查上市公司的经济财务运行安全,全力遏制风险外溢扩散势头。重中之重是对中国股市33年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查核实。尤其要对上市公司不务正业的倾向实施现场核查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