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零聊红楼: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经纬讲小说 2024-04-19 23:09:52

大家好,我是零之笔记。这一期咱们聊聊李纨的判词和曲。李纨大体来说是个很低调的人,相比起钗黛、凤姐、探春等人来说,她的存在感不是太强,几场重要的戏和她关系都不大。凡有剧烈的冲突,她也是能避则避,能不作声就不作声,感觉上贾府里有她没她好像也没多大差别。但通过词和曲,我们才知道,李纨原来是在憋大招呢,她一直在幕后默默地教育培养儿子。等到贾府垮台,一众人要么身败名裂,要么锒铛入狱,要么死于非命,唯有贾兰胸悬金印做了官,也算是为贾家延续了一点点祖上的荣光吧。然而韶华晚至,命运无常,在荣光的阴影之下,她也依然不过是一位薄命红颜罢了。

李纨的身世情况,我们在说第四回时曾详细讲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咱们直接看词曲。先看画,画上是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茂兰是指李纨的儿子贾兰,花开得很茂盛,就是说贾兰后来科举高中了,飞黄腾达了。

戴敦邦先生作品

凤冠霞帔,原意是指富家女子出嫁时穿的华丽的衣服,后来也指官员的夫人穿的礼服。在李纨这,肯定不是说她二婚了啊,就是指贾兰后来做了大官,李纨被封为诰命夫人。那如果只看画的话,这李纨应该入厚命司啊,怎么能进薄命司呢?所以还得结合词和曲一起来看。从词曲中可知,李纨最后也还是一个比较凄凉的结局,但究竟怎么个凄凉法,这有很大分歧。所以在讲词曲之前,咱们先把这个分歧说一下。

首先咱们知道李纨的丈夫贾珠很早就去世了,这当然是李纨的不幸。但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却也是一种幸运,因为贾珠死得早嘛,他没有牵扯到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去,后来贾家获罪时,李纨母子的罪过可能就不太重,所以贾兰还能去考科举。贾家崩了之后,李纨母子虽然未必多么拮据多么贫苦,但肯定与当日的富贵荣华远不能比了。李纨含辛茹苦抚育贾兰,贾兰也确实出息,当了大官。但曲子说“昏惨惨黄泉路近”,可见最后肯定还是有人死了。分歧点就在于,死的究竟是谁。

一种说法认为是李纨死了,儿子飞黄腾达后,她好日子没过上几天就去世了。另一种说法认为死的是贾兰,他做官之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李纨青春丧夫,中年丧子,也挺惨。还有说贾兰一死,李纨得知噩耗也跟着咽气了,那就更惨了。

到底死的是李纨还是贾兰,两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也都能找到角度去反驳对方。老零当然有一个自己的选择,但我的选择并不一定是正确答案,就不提了。既然没有定论,大家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挑一个吧。

好,接下来我们看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这一句写得妙啊,首先这里面点出了“李纨”的名字,其次呢,桃李这些植物都是开完花结完果之后,很快就凋谢了,就“完”了。而李纨也是在生完孩子后没多久,她的丈夫贾珠就去世了,她那短暂的花样年华也就“完”了,忽然之间就从青春少女,变成了丧夫守寡、心如槁木的苦命人。

“到头谁似一盆兰”,就是说贾家这些儿孙里边,没有像贾兰这么有出息的。之前咱们讲“好了歌解”时提到过,高中的不止贾兰,还可能有贾菌。不过咱们就不细究这个了。

关键在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如冰水”可能是化用了唐代僧人寒山的一首诗:“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大概意思是说,生与死就像是冰和水,是个轮回循环的过程。已经死了的,将来还会出生;已经出生的,将来也必然会死。这首诗富含禅理,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放到李纨身上就不太好理解。难道是说贾兰和贾珠,一个刚出生,一个就死了,这是个循环轮回吗?就算是吧,那为什么要说“空相妒”呢?这有什么可值得嫉妒的呢?嫉妒她生孩子还是死老公呢?

所以这里可能指的不是生死,而是化用了冰水转换的道理来比喻兴衰荣辱,或者说人生无常吧。就是说李纨前半辈子过得挺辛苦的,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好不容易孩子出息了,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但她又短命,很快就去世了。当然也可能是贾兰去世了啊,也说得通。因为词曲表达的都是一个意象嘛,不是确指,所以无论是贾兰死还是李纨死,和词曲里的大部分句子都能对应得上,后面我就不再重复提示了。

另外我觉得“空相妒”也可以和冰水转换联系起来。在李纨寡妇失业的时候,别人对她可能还有些同情。等她母凭子贵的时候,这些人又换了副嘴脸,开始嫉妒她了。人的同情与嫉妒,变脸之快,也就像冰水转换一样。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冰水和生死转换这些都没关系。她指的是李纨的品格,丧夫守节,教子有方,像冰水一样干净纯洁。她的高尚品格引来了别人的妒忌。这也是一种理解吧。

反正不管李纨是道德高尚也好,是命运无常也好,最终还是“枉与他人做笑谈”,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了。

关于这句“枉与他人做笑谈”,也有两种看法。一种就是刚才说的,李纨辛辛苦苦培养儿子,等贾兰爵禄高登时,她却已黄泉路近,或者是贾兰黄泉路近,结果成了别人的笑料。

如果是这个意思的话,那我觉得这是一句讽刺。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是本分,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功利性的行为。难道供孩子读大学就是单纯为了让孩子给自己养老么?即便李纨最后没有享受到回报,但看到儿子有出息,临死之前,她也一定是很欣慰很满足的,这有什么可值得笑话的?或者说李纨没死,就是贾兰死了,那难道李纨培养儿子就是无用功?母爱是可以用价值和利益去衡量的么?

当然有些人他不管这些道理,他也不管当事人自己怎么想,反正他就见不得别人好,他就只能把同情施舍给过得比他差的人。比他好的人他就要妒忌,天天盼着人家倒霉,然后当个笑料到处讲。这是人性的问题,人性永远都是相通的,红楼梦那个时代是这样,今天这种人也一样不少。

此外还有一种解释,是说“做笑谈”的并不是兴衰无常之类的问题,而是指在李纨那看似如冰水般的道德的背后,她还是有污点的,是这个污点被人拿来做笑谈。这个污点是什么,我们在判曲里再细说。

好,接下来我们看曲。曲牌叫“晚韶华”,韶华就是美好的年华嘛,但可惜晚了,来得迟了,有那么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思。

下面说“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夫妻恩爱只是一场镜花水月,功名利禄也不过是黄粱一梦而已。连用“镜里”和“梦里”,就把人生的无常与虚幻体现出来了。后面又说“再休提绣帐鸳衾”,就是说李纨自丧夫之后,就没有再谈个恋爱搞个对象之类的想法了,她就一心一意培养儿子。儿子也确实争气,给她争来了戴珠冠披凤袄的荣光,但“也抵不了无常性命”,她或者她儿子,还是早早的死了。

以上这些都好理解,下面的什么“头戴簪缨”、“胸悬金印”,是形容贾兰做官时的风光,这也都好理解。关键就是夹在中间的这一句“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虽然人不应该在老的时候还一贫如洗,不能人还活着,钱没了。但是你再怎么攒钱,也得为儿孙积点功德。

这就有两种理解思路,一是认为这是在夸赞李纨,就是说贾家崩了之后,李纨就把自己攒的钱拿了出来,救助了一些人,积了阴功,因此贾兰得以高中。至于李纨是否有那么乐善好施,前八十回里不大明显,八十回后会不会这样,只能说有可能吧,咱们不敢断言,反正这是一种说法吧。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句话是批评,批评某个人不给孩子积阴功,但它批评的对象是谁呢?这又分成两种。一说是批评王熙凤,这里是拿王熙凤的“机关算尽”与李纨的“如冰如水”作对比,你看,你不积德,你闺女沦落风尘了吧?人家李纨德行好,人家儿子飞黄腾达了吧?

王熙凤确实做过很多不积德的事,但有个问题是,在巧姐的曲子里是这么说的“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这显然是说正是王熙凤积了阴功,帮扶过刘姥姥,所以巧姐才得救嘛。巧姐自己觉得,幸亏妈妈积德我才得救,李纨的曲子里说正是你妈不积德,你才倒霉。这不太合适吧?而且李纨的曲子里,非扯上人家凤姐干啥?

所以另一种说法认为批评的就是李纨,也就是刚才聊判词时提到的那个污点。我们知道李纨是很有钱的,王熙凤给她算过账,在荣国府这个大公司里,李纨的工资是第一档,和大老板贾母和总经理王夫人同级。过年发年终奖,她也是拿的最多的。她自己还有地,能收租子,相当于营业外收入。杂七杂八算下来,一年四五百银子。你想想刘姥姥一家二十两银子过一年,那李纨这得有多富。

但从后文中一些细节我们能感觉出来,李纨是一个很吝啬的人,也不能说吝啬吧,就可能是为了她儿子的前途多攒点家本,所以她把钱袋子捂得紧紧的,能不出钱就不出。而且她也不是表面上那么如冰如水笨嘴拙舌,她心里算计不比凤姐少。和自己关系不大的事,她就显得笨嘴拙舌。一旦牵扯到自己利益,那嘴利索着呢。

比如第四十五回,大观园里要办诗社,搞活动就得花钱,李纨就带着一大帮姊妹跑去跟凤姐伸手。凤姐就给她算了刚才说的那一通工资薪酬的账,最后说既然家里让你做姐妹们的监护人,你就拿出点来陪她们玩玩儿,能花几个钱?你现在啥活不干还富得流油,还好意思跟我要钱?

这个事客观上她俩到底谁有理,咱们暂且不论啊,反正李纨八成是觉得自己理亏,她就不继续争论谁该出钱了,而是矛头一转,转向了凤姐之前吃醋,把平儿给打了这件事。凤姐立马就怂了,也是就坡下驴吧,没敢再和李纨继续争持下去,就认了这个哑巴亏。由此可见李纨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她有自己的小九九,不是能轻易被人拿捏的。

再回到这一句,“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鸷积儿孙”,可能就是说后来贾府崩了,但李纨没多大罪过嘛,她的家产就没被抄,或者是偷偷藏了起来。但需要她拿钱来救扶家人时,她见死不救,一毛不拔。再结合巧姐的命运,有可能就是当巧姐流落烟花巷时,李纨是可以花钱把她赎出来的,但李纨眼睁睁看着巧姐落入火坑却袖手旁观。

这一观点还可以对应贾兰死亡这个说法,就是说正是因为李纨对家人见死不救,没有“阴鸷积儿孙”,所以贾兰刚当上大官就死了。另外,如果采用这个说法,那巧姐曲子里说的“狠舅奸兄”中的“奸兄”,有可能就是指贾兰。贾兰未必主动去卖了巧姐,但当巧姐需要赎金时,李纨母子俩可能就耍奸、装穷、避而不见、充耳不闻,等等吧,最终没有伸出援手。

但还是要强调一下啊,贾兰最终死没死,还有李纨母子是不是对巧姐见死不救,前八十回里并没有太多这方面的暗示,所以以上说法都只是推测,仅供参考。究竟哪个说法有道理,大家自行选择吧。每个读者的经历不同,心境不同,选择可能也就会不同,这也是读残本红楼梦的一个乐趣吧。

再看曲子最后一句,说“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与《好了歌》里的“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遥相呼应。这也有两种解释,一是说荣华富贵有啥用,毕竟命短,人一死就啥都没了。二是说什么出将入相,什么贤妻良母相夫教子,这些被赞颂的传统道德,其实都只是虚名罢了,只是留给后人膜拜的一个雕像而已。又有谁知道在这表面风光的背后,又有多少辛酸、多少付出呢?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老零不敢说哪个正确,但如果从艺术性思想性来说的话,老零个人更喜欢第二种说法。

好,词曲说完了,最后我们再闲扯几句。刚才咱们提到李纨可能存在污点,但那只是个推测而已,咱们就暂时把那个事抛开不提。那么李纨大体上是一个比较正统的、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这么一个形象,之前咱们讲过李纨的家庭,她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和教育部部长,他对女儿当然是高标准严要求,所以李纨自幼就读列女传、女四书之类的宣讲封建道德的书。这样的教育自然也就对她后来的人生会产生一定影响。

一般评价李纨呢,我们都会说,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贾珠去世时,李纨还很年轻,但她就已经“再休提绣帐鸳衾”,完全断了风花雪月的念头,也没有什么争权夺利之心。当别的姊妹们在大观园里享受美好青春时,她却只能形如槁木、心若死灰般的活着。所谓的“以理自守”,是对人性的一种伤害。其实李纨心中是有对生活的热情的,尤其在搬入大观园后,她也是会参与各种娱乐活动的,生活明显明亮了许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寡淡、那么不堪,只是更多时候她把自己的热情给压抑住了。

说李纨是封建道德的受害者,这个观点当然没有错,老零之前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不过今天咱们要打自己脸,从另一个角度聊聊,咱们先抛去时代背景,抛去什么礼教什么三从四德之类的不谈,单聊聊“枉与他人做笑谈”这个事。或者说也不是聊“做笑谈”这个事,而是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现象,大家就当老零搁这开跑题大会吧,因为有些事,老零想借题发泄一下。如果不想听的朋友,现在可以先关掉啦。

刚才咱们提到,做笑谈的一种可能是笑李纨有污点,这个咱们不提。另一种就是笑她守节,她晚韶华,她一番心血终成空。总之,嘲笑的是她对人生的选择。

咱们抛开红楼梦的背景不谈,就把李纨这个个体单拎出来,那么我们其实并不能确定,李纨究竟是不敢选择另一种生活,还是她不愿意。如果她确实动过其他心思,但是不敢,那你可以说她是被束缚了。但如果她本人就是不愿意,那谁也没有权利去强求她。

我们当然要反对所有的压迫,但我们不能干扰别人自愿的、主动的选择。我们不能以己度人,觉得只有这样才对,那样就不对,那样就不幸福,那样就不是正路。就好比如果我们身边有个朋友,也是李纨这种情况,她从此以后就是不想再谈恋爱,也不想再参加什么娱乐活动,你总不能天天趴她耳边儿说,哎呀,你这样不行,你必须得再找个对象,你必须得快乐起来,你必须得跟我们出去喝酒出去嗨,要不然你就是中了封建礼教的毒啊!你看她抽不抽你。

当然了,我们只是动动嘴提醒两句,这也没什么,老零也不是反对善意的提醒。老零反对的是根据别人的行为去给人扣大帽子。你不再嫁,你就是封建余孽;你用外国手机,你就是不爱国;你染红头发,你就不是好女孩……还有很多更严重的帽子,老零不敢说。反正老零觉得,只要人家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那别人做什么选择,那是人家的事。即便你实在觉得不妥,你可以进行适当的劝说,但不能强硬地去干扰,也尽量不要事后嘲笑,更不能先给人扣上一顶大帽子,然后在这顶帽子的掩护下肆无忌惮地对人口诛笔伐。

好了,就说这些吧,这个事老零能说一小时,但确实与红楼梦关系不大,就点到为止吧。下一期,咱们继续聊秦可卿的判词和曲。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

经纬讲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