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动了!福建95后女孩照顾瘫痪父亲20年,父亲:来生让她当公主

森阳聊历史 2023-06-10 18:22:04

文||南塘旧事

“如果不能带着爸爸出嫁,我宁可不嫁!”

面对众多上门说亲的人,年轻的姑娘斩钉截铁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她是谁?为什么要带着父亲出嫁?她的母亲去了哪里?

这个年轻的姑娘名叫黄思林,1995年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竹岐乡。她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只是,快乐的时光太过短暂。

1999年,父亲在做工时不慎从高处坠落,脖子以下高位截瘫。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下很多债。仅仅三年后,母亲不堪重负,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母亲走后,黄思林独自挑起了照顾父亲的重担。今年,已是父女俩相依为命的第20个年头。

在父亲黄敬梁的印象里,小时候的黄思林总是哭天抹泪的。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说,有些事真的太难了。

母亲去世的时候,黄思林还没有灶台高,不会烧火,更不会做饭。好不容易点燃了炉火,烧柴时,她一不小心把头伸进了灶坑里,眉毛瞬间就烧没了。

烧起炉火,黄思林站在凳子上,做出了父女俩的第一顿饭。但是她洗锅时,没有把洗洁精冲干净,炒菜时,锅里起满了白色泡泡。

就是这样一顿不完美的饭,开启了黄思林照顾父亲的日子。当同龄人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七岁的小人儿,脚踩凳子,承担起两个人的一日三餐。

那个时候,黄思林不懂给父亲翻身,家里也没有气垫床。父亲在竹板床上躺了几天,实在没办法了,把女儿叫到身边说:“不行了,你得把我搬到轮椅上。”

可父亲有100多斤重,黄思林只有40多斤,她抱不动。黄思林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成功,急得直抹眼泪。最后,她找来一个搓衣板,架在轮椅和床之间,想先把父亲挪到搓衣板上,再从搓衣板上挪到轮椅上。

黄思林使足了力气,边挪边哭,一次不行,就再试一次,汗水伴随着泪水滚滚而下。父亲心疼女儿,告诉她:“不行就算了。”

可黄思林知道,“这一次如果做不成,以后还会有无数个第一次等着自己。”于是,她擦干眼泪,继续努力,前后花了好几个小时,终于把父亲拖到了轮椅上。此时的黄思林,已经汗流浃背。

就这样,从陌生到熟悉,从生疏到熟练,黄思林的生活里渐渐只有父亲。

有一句话说:习惯不是热情,也不是坚持,只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对黄思林来说,照顾父亲,就是她的习惯。

每天早上6点,黄思林早早起床做饭,先给父亲刷牙洗脸、喂饭翻身,再去上学。中午11点多放学,别的同学打打闹闹,边走边玩,回到家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黄思林独自默默地背着书包,飞快地往家里赶。

回到家,黄思林先给父亲翻身,再去做饭、给父亲喂饭,吃完饭还要写作业。下午上学前,她再给父亲翻一次身。每天夜里,她还要起来两到三次,帮父亲翻身、整理排泄物。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黄思林初中毕业。她已经不需要再踩着凳子炒菜,也可以一把抱起父亲。

对黄思林来说,她没有中考的烦恼。上了高中,就要寄宿,家里没人照顾父亲。黄思林放弃了中考,在家门口一边打零工,一边照顾父亲。

因为要工作,黄思林每天起床更早了。早上5点半,她就起来给父亲按摩、擦洗、做饭、喂饭。吃完饭,她用轮椅推着父亲出去散步,再把父亲送回家安顿好。做完这一切,黄思林才匆匆出门,开始一天的打工生活。

洗碗工、搬运工,脏活累活,黄思林几乎都做过。最辛苦的就是搬水泥,一袋水泥将近100斤重。在一群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中间,黄思林显得尤其瘦弱,可她从来没有退缩。

有人问,这么重,一个小姑娘搬得动吗?黄思林说:“人都是被逼出来的,我要带着爸爸活下去,就必须搬得动。”

有一次,她和另一个工人一起,两个人搬了三四吨水泥。水泥搬完了,黄思林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来。

打工赚来的钱,黄思林攒起一部分,给父亲买了一个电动轮椅。她说:“以前没钱买,现在我就希望,有了电动轮椅,爸爸能多些自由。”

坐上电动轮椅,父亲久违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看到父亲的笑,黄思林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

小时候,黄思林曾期待过:也许父亲很快就好了吧。可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父亲都没有好起来。日复一日、无休止地劳动,黄思林也有过身心俱疲的时候。

她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么累?为什么我的生活就要这么差?”她也想过逃离,可每次走远了,她总想起躺在床上的父亲:

“爸爸该饿了吧?”

“爸爸该翻身了吧?”

“爸爸该小便了吧?”

割舍不掉的骨肉亲情,一次又一次,将她拉回家中。

青春对于她来说,就是一场周而复始的劳动。她没有漂亮的衣服,也没有昂贵的化妆品和首饰。常年辛苦劳作,和同龄人相比,黄思林的手早已变得粗糙不堪。

她自卑过,不敢让同学知道,自己有一个瘫痪的父亲,更不敢把父亲推到街上。每个陌生的目光,对黄思林来说,都是煎熬。

让黄思林意想不到的是,最终治愈她的,正是这样一个陌生的目光。

那天,黄思林带父亲外出,路过一个工地的时候,有个老人家正拿着水管冲洗地板。黄思林推着轮椅,恰好压在了水管上。老人带着怒气回头,见到父女俩,先是一愣,继而露出赞许的笑容,还朝黄思林竖起了大拇指。

经过这件事以后,黄思林明白了:“原来这个世界正在释放温暖和善意,带着父亲,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从那以后,黄思林常常带父亲逛街、散步,一起买菜,一起游玩。他们到市区喝奶茶、吃烧烤,到公园赏花,到江边看江景。

不论走到哪儿,人们看到的都是父女两人一起的身影。他们一起享受世界的美好,生活变得丰富而快乐。

黄思林曾说:“爸爸教会了我很多,如果没有他,我不可能走到今天。”

父亲黄敬梁曾一度觉得,自己就像个“死人”,动也不能动,吃喝拉撒全靠女儿。蚊子叮在脸上,都没法自己赶走,实在痒得受不了,深更半夜,还得把女儿叫起来帮忙。“如果没这个女儿,我早就没了。”黄敬梁曾这样说。

这个朴实的男人,在年富力强的年纪突然瘫痪,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身体,变得萎缩、无力。经历过伤痛,黄敬梁选择坚强活下去。他说:“女儿是我的一切,有这个女儿,就有希望,有盼望。”

父亲的坚强和乐观,极大地鼓舞了黄思林。她说:“我们这样的生活,如果不坚强乐观,根本活不下去。爸爸能坚持,我也能坚持。”

黄思林还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春节,父亲拿给她20块钱,叫她去买吃的。她很开心,买了汉堡和炸鸡。父女二人偎在一起,喝着可乐,吃着汉堡炸鸡。

窗外万家灯火,天广地阔。灯光是暖的,食物是香的,两颗心是热的。那一刻,黄思林真切地感受到一件事:“虽然爸爸不能动,虽然我还那么小,但世界那么大,有他在,我才有家。”

生命中所有的苦,都有亲情来补偿。对父女俩来说,这就足够了。

也许此生只能让女儿受累,来生黄敬梁有一个愿望:“下辈子,我一定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她还来当我女儿,我要让她当公主。”

黄思林也有一个愿望,她说:“我会照顾爸爸到终老,但我希望,他能够陪我的时间越长越好。”

或许是上天在眷顾这个坚强的姑娘,在打工的时候,黄思林结识了现在的丈夫刘宜和。一个家,从两个人,变成三个人,再渐渐变成了五个人。

曾经,有很多人给黄思林介绍对象,她都提出了一个要求:带着父亲出嫁。她说:“如果不能带着爸爸出嫁,我宁可不嫁。”

虽然婚事一再搁置,黄思林的决心从未改变。

后来,黄思林到丈夫刘宜和的家乡闽清县送腻子粉。卸货时,她整个人都变“白”了,只能看到两只眼睛。卸完货,刘宜和才发现,这个全程努力干活的人居然是女生。

从工友那里,刘宜和听说了黄思林照顾父亲的事,被她的孝心感动。他说:“听过她的故事,我就认定了她。”

如今,黄思林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疼爱她的丈夫和一双可爱的儿女。丈夫和她一样,很孝顺。

黄思林走上了创业路,白天在家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准备食材,晚上在夜市卖烤猪蹄。而她做这件事的初衷,只是因为“爸爸爱吃。”

黄思林说:“这些年,爸爸对食物不怎么感兴趣,吃得也不多。但是每次吃烤猪蹄,他都很开心。”为此,黄思林专门拜师学艺,学会了做烤猪蹄。

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是能一边尽孝,一边养家,黄思林觉得很满足。

2021年11月5日,黄思林获得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奖提名奖,她的故事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感动了很多人。

其实,还有很多人和黄思林一样,小小年纪就开始承担起一个家的责任:

河南周口的10岁男孩郭豪然,父亲瘫痪在床,母亲在外打工赚钱,他5岁起就学着照顾父亲,娴熟的动作令无数网友泪目;

“00后”女孩刘羲檬,3岁就开始照顾瘫痪的母亲,后来又带着母亲上大学,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的称号;

还有湖南文理学院的朱天鹏,12岁起开始照顾罹患间歇性精神分裂症的母亲,多年来始终不离不弃。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我们总以为成年人的生活不容易,但是苦难不会因为年龄而心怀慈悲。不论命运如何波折,从年少到长大,一步一步,他们都勇敢做出了选择。

人这一生,总有自己决定不了的事情。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客·泰德就说过:“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我们能做的,只有把自己的剧本演好。

就像黄思林说的那样:“我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背景,但是该怎么生活,我可以自己选择。”

这是黄思林的选择,更应该是每一个人的选择。

黑暗原本无情,但往前走,就会有光。

当厄运不期而至,愿每一个人,都能活成那束光。

.END.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0 阅读:0

森阳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