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辨证思维(二)

鸿朗说健康 2024-09-27 14:23:47

中医思维是一种辨证思维模式,而非单独直线思维,无绝对的升和降,亦无绝对的寒和热,皆是在运动中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正如阴阳太极图一样,单独的阴、单独的阳都不能化生万物,同样升降、寒热……必须相互交合,方能化育新生,阴阳二气间要实现阴阳之交感,和谐而万物生。相互为用,互相融合。周学海《读医随笔》中说:“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者也”。人体气机之升降出入,在对立平衡中把握统一,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就人体内外气机交换方面,出入也要达到一种平衡,人体是一个比较复杂而精密的系统,人体本身可以协调自身维持一种平衡状态,平衡不仅表现在动态的平衡,同时还体现在在相互制约中维持平衡,这种平衡要通过其对立面不断地进行修正。因而脏腑功能的协调要通过不同方面的干预,升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促使气机的上达,同时也为气机更好的降作准备。因而疾病的治疗中,要从两方面进行着手,单一的升或降并不利于机体整体的平衡协调,在对立中达到统一,进而实现机体的平衡。

古人构方也是辨证思维模式的体现,麻黄汤中以宣发肺气为主,同时佐以杏仁苦降,防治宣散太过,群方之冠的桂枝汤,桂枝的外散配合白芍的内敛,临床中调和少阳的小柴胡汤,亦为升降同施,仲景制方尚切如此,深知其中之玄机,故于制方中有所体现。金元时期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及皆可化火,临床而言邪气最易化火,人体疾病的过程,很多时候是本气自病的观点,本气自病,阳气盛,从阳化热,本气虚,从阴化寒。临证诊病分清标本,本是人体的正气,标是人体为邪气,非人体之所有,人体系统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以辨证矛盾的眼光看问题,标本邪气一致时,辨证治疗相对比较容易,若二者出现不一致性,则很容易给辨证用药造成一定的迷惑性。

机体自我调节的复杂性,决定我们认识疾病的复杂性,从理论上而言,诸病无绝对的虚,亦无绝对之实,皆是相互夹杂而为病,中医理论阴阳学说主要调控对立的两个事物的关系,为了使人体各脏腑间的关系更加趋于缜密完善,遂创立了五行学说,将人体生克制化皆纳于其中,使得人体更加精准。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是密切联系的,治病必求其本,标本兼治应有所侧重,因本虚而致津液停聚者当治其本,因水饮蓄积而致功能失常者,当治其标,以肺脏为例,脏有寒热,邪亦有寒热,肺为储痰之器,肺恶寒,痰饮者当以温药化之,脏腑功能失常,无力温化水饮,饮郁而化热,热蒸其津,津伤液耗,亦可生痰,《伤寒论》重在辨证,示人以法,进而探寻疾病的核心病机,其治在本,脏腑机能恢复,邪气自然可除,这也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然而临床中标证仍不可忽视,病理产物的祛除也有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当温则温,当清则清,观其脉症,标本兼治,寒温并行,悖反协同,方为至法。

中医学的各种辨证理论,根据其具体方法、目标及思维成熟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方证相应、辨证分型、审察病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在不同维度上展开,彼此间又相互关联而互补,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医辨证理论发展的过程与趋势。三个层次关系可概括为:症状是医者所诊察到的证与病的外在表现,症状不会在患者身上单独出现,而是由若干有内在联系的症状组合在一起构成证候,医者凭借经验据此遣方用药,即为“方证相应”。方证相应是辨证最底层的思维,也是中医辨证的基础,所有的治疗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方证相应的表现形式。证反映了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特征,各阶段或类型的证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而据此将某一疾病全面考虑划分为不同类型分别论治,即为“辨证分型”。辨证分型的思维层次无疑要比方证相应高级,因为其所面对的不仅是患者个人的临床表现,更须对疾病全程的特征表现有全面认识与综合判断。病机则是对多个不同维度辨证分型结果的综合,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医者对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理解与把握。故可以认为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审察病机”则为中医辨证最高级的思维形式。

中医学对于疾病辨证的历史发展,即是从方证相应到辨证分型,再到审察病机,这代表了中医学理论从疾病的个别现象走向普遍一般规律,从具体走向抽象的过程,是中医理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医辨证思维的认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理解中医理论,可为中医学之现代发展启迪方向。

-1 阅读:46
评论列表
  • 哇。中医真好历害的辨证思维。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更有不去解決药量如何來而怪别人提出药量如何來,搞的中医不知道如何來那才天经地义,知道如何來才叫十恶不赦。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中医竞然有连医者父母心指急病人之病痛都不知道。还能拿钱财为医者父母心,真是人间之极品)

  • 2024-11-05 16:33

    可悲、可怜、可耻。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