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何香凝遗愿“不火化,去南京”,周总理特批:一切照办

纵横话史 2024-05-27 20:47:34
前言

她是女权运动先驱,是杰出画家,是共产党的老战友,是革命先驱廖仲恺夫人。

集众多身份于一身的女中豪杰,她是何香凝。

1972年,94岁高龄的她,安静的躺在病床上,感受着自己生命的消逝,如燃尽的烛光般,渐渐暗淡下去。

庆幸的是,在生命最后时光,子女都在,老友都在。

还有最敬爱的周总理,站在身边,拉着她的手,温柔中带着哽咽的问到:“您可还有未了的心愿”?

迷离的双眼,努力的睁开,望着周总理,颤抖着嘴唇,说出自己这风风雨雨的一生,临终最简单的愿望:不火化,去南京。

何香凝

这个遗愿听起虽简单,可于当下的政策来讲,又是难办的,可这是眼前这位于我党和人民有恩的老者,生命最终的遗愿。

周总理未多思虑:“您安心,一切照办”。

为何周总理如此重视何香凝同志?何香凝同志又因为不要化火,要去南京?

一段革命伉俪情深的传奇佳话,就此徐徐展开……

同踏革命路

在革命年代,与其他革命伉俪结识方式比起来,何香凝与廖仲恺倒是多了几分“别有新意”。

一个因为不缠足没人要,一个因为见过的都是缠足的,不喜欢,偏偏就喜欢不缠足的。

廖仲恺,原本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也就是如今的旧金山,父亲作为华工,日子还算富足。

廖仲恺

不料,廖仲恺十六岁时,父亲意外病故,母亲便带他从美国回到广东。

广东梅县程江镇是廖仲恺的祖籍,其叔父廖志岗,当时正任职清政府招商局总办,这样的地位,保住了廖仲恺富足的生活。

几年后,到了适婚年龄,叔父便开始张罗着给他成家,说亲廖仲恺不反对,只是提出了一个相当难办的条件,就是找不缠足的,就要脚大的。

这并不是特殊癖好,是廖仲恺在美国所接受到更为先进的教育,在他的认知中,“缠足”是封建思想的产物,沉浸在这些糟粕的规矩中,国家是无法进步的。

于是对廖仲恺来说,与封建思想做抗争,从娶一位“大脚”姑娘为妻开始。

在当地,符合这一要求的寥寥无几,可还真就有这么一位例外的,这便是何香凝。

何香凝也是与当时社会传统思想“背道而驰”的存在。

何香凝

生于1878年的何香凝,出生即含着金钥匙的,父亲何炳桓是香港有名的富商。

对于何香凝缠足的这件事,愁坏了家里人,每次强硬着给她缠上了,总是偷偷自己给剪开。

为此母亲没少教训她,她却始终坚持不缠足,不但不缠,还要跟母亲摆道理,让母亲认识到,这是一种陋习,厉害的是竟然说的母亲哑口无言。

在一旁听着女儿头头是道的讲着,加上对女儿的宠爱,不忍心看女儿忍受缠足的痛苦,也只是笑笑,无奈的由她去。

不止不缠足,何香凝还颠覆了女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旧思想,大胆和父亲学习经商。

对于女儿抛头露面,父亲从不干涉,反而大力支持,更是把自己打造的“商业帝国”的财政大权,交给女儿管理。

在父亲看来,这是让女儿掌握未来的生存技能。

整日混在商圈与男人们打交道,风风火火的性子,又有一双“不招待见”的大脚,别说有哪家公子哥儿看上了,连说媒的人都退避三舍。

所以当得知廖家公子,正好是要找一位大脚姑娘的时候,这简直就是为他们彼此量身定制。

1897年,门当户对,三观一致的两个人,在广州举办了盛大婚礼。

那一年,廖仲恺二十岁,何香凝十九岁。

于茫茫人海,遇见一位知己爱人,是何等荣幸,婚后二人举案齐眉,花前月下,品诗读文,泼墨作画。

当何香凝对着中秋皎月,吟出“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时,廖仲恺从此将阁楼称为“双清楼”,那是他们作为爱人,作为知己,一生难忘的角落。

在他们的爱情浓烈时,廖仲恺心中动了几份惆怅,何香凝懂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廖仲恺作为七尺男儿有此报复,有着先进思想的何香凝亦是。

1903年,廖仲恺远渡重洋,前往日本求学,是何香凝变卖了嫁妆之后资助的。

求学这条路,何香凝何尝不向往,三个月后,夫妻二人再次相见,革命这条路,何香凝决定与丈夫一同走下去。

两年后,夫妻二人共同追随孙中山先生,踏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积极抗日

1925年,何香凝公开表明:“坚决不再与汪、蒋为伍”,随后在自己的指导下,两个子女,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唯有坚定不移的追随中国共产党。

而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对何香凝来说,一切都从丈夫廖仲恺的悲惨遭遇开始。

1922年,北洋军阀之间的斗争,几乎争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廖仲恺作为孙中山手下的财政部次长,手里掌握着全部筹借来的北伐军费,正是因为廖仲恺手中掌握着孙中山先生的钱箱,遭到了叛军拘捕。

何香凝得知后,气势汹汹单枪匹马“杀”尽了叛军中,与叛军将领交涉。

白云山上,何香凝不顾生死,爬上了山,闯进了叛军会议室。

义正严词痛斥叛军恩将仇报,与革命道路背道而驰,与人民利益相悖。

义愤填膺的与叛军叫板,直言对于丈夫廖仲恺,要杀要剐,给个痛快话,要杀便痛快杀,不杀就和自己一起回家,押上白云山,就是明放暗杀。

这样的质问,叛军将领毫无招架之力,因为担心杀害了廖仲恺,更加失去民心。

就这样,何香凝大闹叛军会议室,才救出了自己的丈夫。

可没过多久,廖仲恺依然没有幸免于难,遭到了暗杀。

据何香凝回忆,当时丈夫身中四枪,军事从背后而入,冲过去的时候,已经鲜血横流,湿透了衣衫,染红大地。

最终没来得抢救,送往抢救的路上,48岁的廖仲恺,在何香凝怀中,停止了呼吸。

对于这场暗杀,夫妻二人早就有预料。

当时考虑到丈夫的安危问题,何香凝曾提出让丈夫进出找卫兵陪伴,可廖仲恺早已坦然面对,始终认为如果非要杀自己,躲是躲不掉的。

最终,果然所预料的,真的发生了。

廖仲恺被暗杀,轰动一时,最重要的嫌疑人们,两个已经潜逃,还有一个证据不足被释放。

廖仲恺

至于蒋介石,也在统揽大权之后,将廖仲恺被暗杀一案变成了悬案,而他自己,却成了那个终极受益者。

有人说,幕后主使是蒋,因为廖仲恺掌管财政,又在东征,以及“联俄容共”等问题上有着很大分歧,因此对廖仲恺颇有不满,为了给自己扫除障碍,才出此暗杀之策。

但这一推推测并未得到证实,最终也只能是猜想。

蒋介石

丈夫死因成了谜团,无人问津,何香凝对这一切已经伤透了心,公开了自己的立场,从此不再与蒋为伍。

转而让自己的两个子女,走上了追随共产党的道路。

即便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期间,给她送来了百万支票,想要何香凝为自己站边,依然无济于事,退回了支票,只回了一句“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

生同衾,死同穴

1949年9月,开国大典召开在即,何香凝受邀出席了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也出现在了开国大典上。

在那之后,何香凝带领着民革与其他各民族党派,以及各界爱国人士,在拥护共产党领导的这条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不移的追随着。

晚年的何香凝,家庭幸福,子孙承欢膝下,享受着这份天伦之乐的同时,始终牵挂着去世的丈夫。

晚年何香凝

1972年,94岁的何香凝,已经病重到弥留之际了。

与之三代交情的周总理得知消息,赶忙前来,拉着何香凝的手询问其遗愿。

对何香凝来说,始终记得与丈夫生前所约定的“生同衾,死同穴”,便也只向周总理要求这一点。

在当时的形势下来说,周总理四火葬的倡导者,若是答应了何香凝就是搞特殊了,可想到廖仲恺与何香凝夫妻二人为革命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为其开了先例。

廖仲恺与何香凝合葬之墓

得到了周总理的应允,完成了最后的夙愿,同年9月1日,94岁的何香凝安然离世。

不管是他们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还是他们坚定不移的革命故事,都将永远镌刻于历史长河。

参考资料:

双清楼:革命伉俪的传奇人生--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3/1107/c25408-23467250.html

(七十一)革命伉俪 亲爱精诚——廖仲恺与何香凝

http://www.gzqw.gov.cn/c/tyzx/tzgs/37927.jhtml

1 阅读:46

纵横话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