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终身校长,清廉一生,62岁妻子街头摆摊,去世学子筹款办丧事

纵横话史 2024-05-07 21:13:22
前言

清华大学,历代莘莘学子们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与时代变迁中,与时俱进。

可这万变之中,却也有一不变,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可就是这人人爱戴的一校之长,却与家人,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以至于六十二岁的妻子,还要摆摊谋生,以至于靠变卖衣物给教师发工资,以至于最终,靠筹款,办完了丧事。

而陪伴他的家人,却从没有责怪于他,四个孩子更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功成名就。

一起走进,这位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清廉,却又硕果累累的一生。

梅贻琦

终于等到你

六十二岁的韩咏华,对于自己这把年纪,作为清华校长的夫人,却还要在街头摆摊的事,从未觉得是一件丢人掉价的事。

选择梅贻琦共度一生的时候,她就没想过未来会面对什么,在她心里,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那个少年郎,就够了。

最初的相识,只是韩咏华认识了梅贻琦,而梅贻琦并不不知道韩咏华的存在,因为那时他的眼里,只有学习。

梅贻琦出生于1889年,出生时家庭条件还算殷实,只是时局动乱,家道中落,日子变的拮据了起来。

梅氏一族,虽落败,但对于孩子的教育,代代都颇为重视,梅贻琦的父亲也是。

当时在天津地区,严修、张伯苓的天津办学搞的风生水起,本是为了严家与张家人开办的学堂,随着越来越多学生加入,两家逐渐扩大办学规模。

1904年,在原有的私塾之上,创办了“私立中学堂”,由此说来,严修以及张伯苓也成为了梅贻琦的恩师。

他是当时“私立中学堂”的首届学生,不止有了恩师,连他的爱情,以及未来的婚姻,都藏在这所学校中。

随着严修开创了女私塾,韩咏华也成了女私塾的第一批学生。

韩咏华家世显赫,与开办学堂的严修严氏家族更是世交,韩咏华虽是女子,却同样得到长辈们的宠爱,早早就送她去读书学习。

韩咏华

当时的女私塾与梅贻琦所在的学校相邻,只有一门之隔,透过窗户,能看到梅贻琦学校的操场,经常会看到撒那些奔跑起来如风的少年们。

而其中最耀眼的,就是梅贻琦,高挑的身材格外出众,温文尔雅,总是静静的坐在一角落里看书,却从不遭同学排挤,有人闹矛盾的时候,总会有人来请他去说和,只要他过去,很快就散场了。

那时韩咏华就觉得,他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一定博学多才,也绝非池中之物。

渐渐私立中学堂已经名声大噪,学生越来越多,当前的学校已经无法满足众多学生,于是“南开中学堂”就此诞生。

梅贻琦迁校南开,可韩咏华依然还在女子私塾,学校分开之后,再也无法在操场上,静静的注视那位耀眼的少年郎了。

梅贻琦

1908年,庚子条款中,面向全国录取47名留学生,全国参考的就有六百多人,一直刻苦努力的梅贻琦,以第六名的成绩,成功通过。

一个远走异国他乡求学,一个留在天津当地,当起了幼师,本以为二人再无交集,但缘分这件事,谁又说的准呢?

1914年,学有所成的梅贻琦跟随严修一同回国,严修是他的恩师,同时对女子私塾的学生来说,也是恩师,这其中就包括了韩咏华。

得知恩师要回国,韩咏华早早就来码头迎接,不料第一眼看到的不是恩师,竟然是当初那个耀眼的少年郎。

如今都已经过了羞于碍口说话的年纪,韩咏华也大大方方的与梅贻琦搭起了话儿。

看着眼前的女子如此活泼大方,虽然叽叽喳喳讲话略显聒噪,可在梅贻琦眼里,十分可爱,那场相遇,他也不禁心动。

互相认识了之后,二人接触的越来越多,经常一起参加青年活动,梅贻琦在台上演讲,韩咏华永远闪着一双大眼睛,安静的聆听,神态中,尽是崇拜与爱慕。

爱总是有回声的,韩咏华早已占据了梅贻琦的心,为此拒绝了一门又一门的相亲,一直到最后,严修介绍到了韩咏华时,他没有再拒绝。

此时的韩咏华已经26岁,在那个年代,正常都已经娃娃都能打酱油了,至于为何到了这么大年纪才结婚,她很清楚,她在等那个她从未停止爱慕的男人。

1919年6月,二人成婚,以后漫长人生路,他们是彼此的唯一。

治校有方,硕果累累

1931年,已经在清华工作了十五年之久的梅贻琦,在四十二岁担任起了清华校长的职位。

这一上任,便是倾其一生。

在他任职期间,他的“大师论”至今都在被很多高校所沿用。

从他走马上任起,就在校园中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取消了所有不必要的开销,全部用于聘请更多有能力,有学识,有真才实学的大师,学者前来教学。

其中尤其是更为年轻的学者,以及国外著名的学者,他不拘一格,与其重视学历,更重视学者实际的能力,其中华罗庚就是一个例外,数学方面的天赋被梅贻琦看中,聘请到清华,成就了一代数学大家。

在他的任职期间,是清华师资力量最强大的时候,很多如今听来依然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是当时他选出来的师资团队。

梅贻琦

这是他对自己“大师论”的实践,如他所言,学校的书再多,都看不懂也是空摆设,学校建设的再大,再豪华,没有好的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那也是无用。

随着战争形势渐渐透漏出了愈演愈烈的局势,梅贻琦开始着手准备迁校,只是卢沟桥事变之后,原定的长沙也沦陷,无奈只能与众多学校,共同迁校云南,也就是著名的西南联大。

一切尘埃落定后,其他两所大学校长接连有事,只留下梅贻琦独自管理西南联大。

在这战火纷飞的八年时间里,梅贻琦一次次在敌军的狂轰滥炸中,枪林弹雨中,保护着联大的师生。

而每一次躲避敌军袭击的撤离过程中,他总是能镇定自若,稳如泰山,有他在的时候,犹如师生们的地海神针。

即便在这样环境中,依然没有停止教学,山洞中,荒野里,或是清晨,或是半夜,调整时间,课堂无时无刻不在。

也正是这样的环境,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更是深知,学习,也是救国强国之路。

于是诞生一位又一位的各界名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李政道,为“两弹一星”鞠躬尽瘁的八位专家,在1948年以及1955年,两次评选出的551名科学院士中,143名都是出自西南联大。而这份荣耀背后,是他清廉一生的付出。

清廉一生,终身校长

从他上任清华校长之日起,自己的所有“特权”他都取消了,自己的各种福利待遇,通通不要了。

他精简了校园内的办事机构,尽可能的减少繁杂的开支。

对他来说,省下来一点,就能多出来一点,用在发展师资上。

在西南联大期间,温饱都成了问题,看着教授学生们,吃不饱,穿不暖,他痛心不已。

自己的工资,他只给家中留下三分之一,可他也有妻儿要养,何况他还有五个孩子。

韩咏华与子女

就连儿子的眼镜碎了一块,他都只是粘一粘,让孩子继续用。

他与家人吃的,比师生们吃的还要艰苦,连青菜都是奢侈。

对于这样无私奉献的梅贻琦,韩咏华从没有怨言,对于丈夫的事业,她给予了最大的支持。

最困难的时候,梅贻琦甚至卖掉了仅有的几件衣服,变卖之后,先给教授们发了工资。

左四为梅贻琦

知道丈夫窘迫,是韩咏梅做起了自己拿手的“定胜糕”,虽然卖不了多少钱,但蚂蚁再小也是肉, 而赚来的这份钱,也只是自己留下一下部分,其他都交与丈夫,用于学校开支。

看着妻子走山路,因为没鞋子穿,磨破的双脚,心疼落泪。

妻子见状却一直在安慰:“从我读书时候,在操场看见你的时候,就知道,你是干大事儿的人,你干大事儿,我也为你骄傲,我和孩子们都为你骄傲。”

梅贻琦夫妇

可就是在如此清贫的情况下,他们的孩子个个都有了出息,有的加入国际救护组织的,有的当了空军翻译员的,任职铁道学院的等等。

而就是如此清贫的梅贻琦,却在解放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的庚子赔款基金,前往了海峡对岸。

他并不是携私潜逃,他是为了保住这些基金,由于当时与美国的紧张局势,若不去台湾,基金就会被美国人扣走,毕竟这款是由美国“华美协进社”管理。

带着这批基金,梅贻琦经常要面对各种理由想要分刮这些钱款的人,但依然都在他的守护下,用到了计划中的地方。

梅贻琦

1960年,梅贻琦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此时六十二岁远在纽约的韩咏华,虽与女儿生活在一起,可女儿也如父亲一般,凡事秉承清廉,以至于家庭并不富裕,为了贴补家用,韩咏华只能在街头摆起了摊。

得知丈夫病重,立即回国照顾,可高昂的治疗费用,实在难以支撑。

清华学子们了解情况之后,纷纷为校长捐款,只是依然没有留住他的生命。

病床上的梅贻琦

1962年5月19日,73岁的梅贻琦,与世长辞。

唯一的遗产,是一个手提包,启封之后,在场所有人无不落泪。

没有什么钱财遗产,而是一本清华基金账目,每一笔款项的去向,清清楚楚。

清华师生们筹集了资金,为他办理了丧事。

一直到生命最后,他惦记的依然是清华。

为此,他也成了人们口中唯一的一位,清华“终身校长”。

参考资料:

0 阅读:0

纵横话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