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零聊红楼:聊聊心冷意狠贾惜春的判词曲

经纬讲小说 2024-04-19 23:09:53

大家好,我是零之笔记。今天继续聊判词判曲。这一期咱们聊聊贾惜春。

惜春是贾府四春中年龄最小的,也是身份最特殊的。其他三春都是荣国府的人,而惜春是宁国府的。惜春自幼无母,他爹贾敬又是个炼丹修道不着家的。在她很小的时候,贾母就把她接来跟自己住着,所以看起来她跟荣府这边更亲近一些,而与宁府那边感情淡漠,尤其与她兄嫂贾珍和尤氏毫无亲情可言,基本就是一个不来往不交流的状态。这样的成长环境,也造成了她孤僻冷漠、心冷嘴冷的性格。当然了,这个性格肯定也有一部分是天生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性格,她对任何事都是一个冷眼旁观、置身事外的态度,所谓“旁观者清”嘛,她也比一般人看得更远,更深刻。在人生选择上,她也相对更独立自主一些,一发现苗头不对,就为求自保而立下决断。在做出决定时,她只考虑自己,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也不会对他人伸出援手。她或许薄情,但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薄情,才保住了自己一条命。

关于惜春的故事,以后咱们再慢慢聊,今天先看词曲。惜春的画是一座古庙,庙里有一美人在看经独坐,这是预示惜春将来出家为尼。判词说“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这个判词写的非常直白,没什么太多可讨论的,唯一的小问题就是“三春”究竟是什么意思。之前在讲元春的判词时,咱们曾聊过这个事。一种说法认为“三春”是指贾家的三个女孩,一种说法认为“三春”是指三年。

如果是指人的话,那么元春的“三春争及初春景”,这里的三春就是指“迎探惜”,说这三个妹妹都不如大姐高贵显赫。但惜春的“堪破三春景不长”,这个三春肯定就不是“迎探惜”了,而是“元迎探”,是说惜春看到三个姐姐都好景不长,下场凄凉,她就悟了,就出家了。

第二种说法,“三春”是指三年,以元春晋封为妃为起点,第一年是最显赫的,三年过后就败落了。而惜春通过观察,预感到贾家景不长了,所以她就尽量远离是非,把自己搞成一个孤立的状态,三年后贾府完蛋,她也就出家了。这两种解释都说得通,大家自己选择吧。

第二句里的“缁衣”,本意是指黑布衣服,后来就代指和尚尼姑穿的黑衣。第二十二回大家制灯谜,惜春制的灯谜的谜底是佛前海灯,也是预示她将来出家的结局。在这里有条批语说,“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可见惜春将来可不是找了个豪华的尼姑庵,敲着木鱼念着经,悠哉悠哉过日子,而且要靠行乞化缘才能勉强度日,是非常贫困凄凉的。

最后一句“独卧青灯古佛旁”,非常有画面感,灯火荧荧,古佛危坐,惜春就与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件儿在一起,自己的生命也在一点点消逝,一个非常清冷压抑的氛围。而且她是“独卧”,可没有师父,没有什么师姐师妹陪着她,也不像栊翠庵时的妙玉那样还有人服侍她,就只有她孤零零的一个。

好,判词就简单说这些,咱们重点说说曲子《虚花悟》。这支曲子写得很棒啊,老零非常喜欢,咱们一句一句来看啊。曲牌叫“虚花悟”,就是惜春大彻大悟了,人生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而已。

【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挨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惜春她已经看透了,或者说预感到了贾家的衰败。虽然眼前大观园里桃红柳绿的,落英缤纷的,但这些韶华都只是虚幻,她已经看到了将来一片“白茫茫大地”的景象。所以她要抽身出来,远离这是非之地,“觅那清淡天和。”

天和指天地自然的和气,有点“天人合一”那个意思。这个词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文是说有个叫啮缺的人,向一个叫被衣的人咨询什么是道,怎么求道。被衣说,“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字面上是说你要端正你的形体,集中你的视线,天然之和气就来了,你就天人合一了。实际上是说你得规范你的言行,统一你的思想,这才能得道。

被衣后面还说了很多,还有什么“摄汝知,一汝度”等等。但“言未卒,啮缺睡寐。”他话还没说完,啮缺已经听睡着了,哈哈。被衣就起身长歌而去,给啮缺好一顿喷,说他“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等等,最后说“彼何人哉!”这是个什么人嘛!听课听睡着了,也太不尊重老师了。不过也有说法认为被衣这不是骂啮缺啊,因为有“被衣大说”这几个字,所以被衣有可能是称赞啮缺虽然看着槁骸死灰一般,但悟性极高,话听一半就已经悟了,后面不用听了。哈哈,所以说古文有意思,同样一个事,正反两面都能解释。

说回惜春啊,她也算是“正汝形,一汝视”了,但她所谓的“觅那清淡天和”,可不是去求什么道,寻找什么生命的真谛。她只不过是眼一闭耳一堵,找个清净地儿,去避难、去逃避现实罢了。

再看下一句“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诗经里有首诗“桃夭”,第一句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是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天上夭桃指神话中西王母的蟠桃。有个古代志怪小说叫《汉武帝内传》,作者不详。其中有一段说王母娘娘来拜访汉武帝,带了七个大桃子,自己吃了三个,分给汉武帝四个,这王母娘娘还挺大方。汉武帝吃了后觉得通体舒坦,就把桃核收藏起来。王母娘娘问他想干啥,皇帝说这桃子好吃,我想自己种点。王母冷笑说这是仙桃,三千年才结一次果,你想种就种?你这破地能种吗?“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如何!”汉武帝只得作罢。

云中杏蕊的典故出自东汉时的名医董奉。传说董奉医术高明至极,宛如神仙,他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董奉晚年隐居庐山,给人看病不要钱,而是要治好的人在庐山上种杏树,重病治好的种五棵,轻症的种一棵。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因为庐山高耸入云,远远望去,这片杏林像是在云端一样,所以叫“云中杏蕊”。

这里说的天上夭桃、云中杏蕊是比喻荣华富贵。唐代高蟾有首诗《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高侍郎是当时的礼部侍郎高湜。高蟾科举不中,就写首诗给高侍郎走走门路,虽然这首诗是首晋谒之作,但多少也有点发牢骚的意思。诗是这么说的:“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天和日自然是指皇帝了,与天日紧挨着的桃和杏,就是指贵族高官之类的。高蟾的意思是,那些豪门贵族就像天上碧桃,日边红杏,他们考试、升官、走后门,都方便。我就是江边的小小芙蓉,无依无靠,我不开花,我考不上,那是我自己生不逢时,我也不怨恨,我迟早还是会开花的。这固然是表明自己决不放弃的决心,但也显然是话里带刺。

咱们再回到判曲,“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挨过?”这些桃杏啊,不管再怎么美丽茂盛,一到秋天也就都凋零了。这些王公贵族啊,这些富贵荣华啊,也不过就是一场虚幻而已,当天日想要弄你的时候,你立马就完蛋了。另外有人考证,八十回后贾家被抄家,有可能正是在秋天,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这一句“谁把秋挨过”,还有一语双关之妙。

下一句,“白杨村里人呜咽”。古代北方坟地多种白杨、松柏这些植物。在《古诗十九首》里有一首“驱车上东门”,开头是这么说的“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郭北墓”是指洛阳城北的北邙山,那里到处是帝王将相的陵墓。红楼梦里不也提到嘛,一僧一道约定了,三劫之后在北邙山碰面,再一起去太虚幻境销号。曲子这里说的“白杨村”,就是代指坟墓,代指死亡。

再说“青枫林下鬼吟哦”。枫林在文学作品中常与鬼魂之类的事挂钩。在屈原的《楚辞·招魂》最后有这么几句:“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此后这枫林就和鬼魂之类的事扯上关系了。

“青枫林”还有个典故。当年李白因永王李璘叛乱一案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不过在途中时,恰逢关中大旱,唐肃宗大赦天下,李白自然也被赦免了,从白帝城返回了江陵,他那首有名的《早发白帝城》就是这时候写的。

但那个时候消息传输不畅嘛,李白写了这首诗也不能发个朋友圈,所以李白的小老弟杜甫不知道老大哥被赦了,还在为他担心,寻思大哥去了那么个鸟不生蛋的地方,那还能活吗?他日思夜想啊,就梦见了大哥,起床后写了两首《梦李白》。其中一首,中间有这么几句:“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大概意思就是,大哥你昨晚进到我的梦里来了,肯定是因为你知道我天天在思念你,所以你赶来见我一面。咱俩相隔千里万里,所以来的肯定不是你的人,而是你的魂。你的魂是从青枫林那边过来的,又从我这边的昏黑的关塞返回了。因为李白流放的西南之地多种青枫林,而杜甫此时所在的秦州是关塞,所以叫“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曲子这里说“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还有“连天衰草遮坟墓”这几句,都是指贾家破败之后的悲惨境况,好多人都死了,只剩下鬼魂在吟哦,幸存的人也只能悲哀的为他们招魂、哭泣。

下面又说“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就是说惜春已经看透了,人劳碌这一辈子,昨天贫困,于是发愤图强,于是今天富贵了,但那又能怎样呢?可能明天可能就挂了。所以你折腾个什么劲呢?就好比花,春天盛开,秋天凋谢,不断在生死轮回中挣扎,这对花是幸福吗?不是啊,这是对花的折磨啊。所有的富贵、贫穷,衰败、繁盛,都只是生命中的一个片段,一场虚幻而已,最终都要归入死的终结。

最后一句说:“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西方指的就是佛教所说的极乐净土之地。婆娑有可能是指婆罗树,也叫菩提树。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于35岁时,在此树下冥思苦想,最终觉悟成佛。长生果可能就是人参果,就是西游记里那个把唐僧差点吓哭了的玩意儿,吃了可以让人长生不老。这里也可以引申为修成了正果,就是说你大彻大悟了,看穿生死了,那就如同吃了长生果了。

从后文中我们能看出来,惜春是一个非常冷的人。之前我们聊过已经出家的妙玉,她表面上冷,但心里还是有一点星星之火的。而惜春其实比妙玉冷得多,她是从里到外都冷,是真正的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冷。我们看其他几个姐妹的词曲,大都在哀叹自己的身世、命运,或是对亲人们有一些嘱托什么的。而惜春则完全没有,她像是个局外人,她用上帝视角在俯视着世间,贾家的惨剧似乎和她没什么关系,她不是亲历者,只是个见证人而已。从她的曲子里,我们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怜悯与亲情,只有所谓的“彻悟”后的冰冷而已。

惜春爱画画,贾母曾让她画一幅大观园行乐图,但惜春吭哧瘪肚画不出来。这恐怕不在于她的画技,画不好,难道还画不坏么?也没有人要求一个小丫头画的有多好。但她是画不出来,因为她心里就没有“行乐”这个事。尽管刘姥姥扮丑卖萌时她也乐了,但估计她事后想来,那都不过是人间烟火,一场虚妄罢了。

在抄捡大观园时,她的丫鬟入画私藏东西,她非但不出言相救,甚至把人往外赶,恨不得入画赶紧被抓走,还她个耳根清净。她宁可和兄嫂翻脸,以后亲戚们都不处了,也要与宁国府彻底划清界限。很多人都觉得惜春薄情啊,确实,人世间这些美好的亲情、爱情、友情,她这里统统没有。但她至少不坑人,没有损人利己,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她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自保,所以你也很难说她是个坏人,顶多像尤氏似的,说她“心冷口冷,心狠意狠”而已。但就像我开头说的,也正是她这么冷,这么狠,才保住了自己的一条性命。在那个乱糟糟的时候,能不害别人就已经不错了,惜春还只是个小女孩而已,我们实在很难再苛求她什么。

惜春最后出家,一方面可能是形势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她自身的性格,是她自主的选择。她打小就喜欢和小尼姑黏糊在一起,动不动就说剪了头发当姑子,可见她自幼就……怎么说呢?有慧根吧。而她的成长环境,之前咱们说过了,爹不疼娘不爱的,也使她自幼就感情淡漠,也能忍受得了孤独,就像小龙女似的,自己一个人呆着也不觉得寂寞难熬。即便贾家一时还没有崩溃,但假如惜春有自行做主的权利,说不定她也是要出家的,远的地方不让去,那去栊翠庵和妙玉做个伴还是可以的吧?当然妙玉接不接受她那另说啊。

总之,惜春的出家,不完全是被迫,也可以说是她心之所向。她最后“独卧青灯古佛旁”,在我们看来是很凄凉,很孤寂,但对于惜春来说,假如她真的像词曲说的那样大彻大悟的话,那或许她并不觉得这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解脱。

最后,老零还是想说一下,刚才我说了我很喜欢这支曲子,是因为我觉得词写得很流畅,意境很美,但我并不完全认同惜春的处世哲学。人固然是“生关死劫谁能躲”,但我们毕竟还是要活着,还是在活着,不能因为迟早要死,就放弃了所有活着的精彩。就像一场球赛,从领先,到被扳平,到加时,到点球决战,每一脚射门,每一次扑救,都是生关死劫。每一分每一秒,对于场上的球员和场下的球迷来说,都是折磨。直到终场哨响起,尘埃落定,一切释然。比赛固然有赢家有输家,但过程的精彩,并不会因为失败而被抹杀。球员所付出的努力,也不会因失败而被抹杀。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道:“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故事里的王二与陈清扬生在一个严酷的时代,饱受摧残,但他们依然活出了真我的风采,活出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当王二把陈清扬架在肩上,往山里走去,并在她屁股上拍了两下之时,陈清扬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都遗忘。”

人这辈子有这么一刻,足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或者是黄金瞬间吧,黛玉、宝钗、湘云、凤姐、探春、平儿、袭人、小红、芳官、司棋……等等等等,都有。即使是真正的出家人妙玉,她也有。

但惜春没有,或者说几乎没有吧。

也许,她的黄金时代就是“缁衣顿改昔年妆”的那一刻?就是她从贾家逃出的那一刻?

也许,惜春被归入薄命司,并不是因为她最后“独卧青灯古佛旁”的凄凉,而是因为她这辈子都没有真正幸福、真正快乐的时候?

我们不知道,即便如此,也只能说人各有志,不能强求。这是惜春的选择,我们只能尊重。

我只想说,痛并快乐着是人生常态。你如果想逃避所有的痛苦,你也就屏蔽了所有的快乐。

好,本期就到这里。下一期咱们聊聊凤姐与巧姐的判词曲。请大家轻抬玉手一键三连,点个关注随个赞,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

经纬讲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