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深耕,原名丁慎经,1926年1月出生,山东省博山县池上镇西池村人,家庭贫农,小学四年文化。
1938年,日本侵略军入侵西池村,杀人放火,罪恶滔天。12岁的丁深耕,心中激起了极大的仇恨,下定了杀敌复仇的决心,由此萌生了当八路军,上前线、杀鬼子的强烈愿望。
1939年2月,丁深耕仅13岁。同村有一位早已参加八路军四支队的鹿林文回家过春节。值此良机,丁深耕,还有同村的另外三人,一致要求他带大家入伍当兵,上前线杀敌人。
鹿林文说:你们都才十四五岁,年龄太小,入伍到八路军主力部队,行军作战有困难,部队不一定接收你们。这样吧,我带你们去八路军的一座兵工厂制造武器,同样也是参加抗战嘛。
就这样,春节过后(1939年2月),丁深耕等四人在他带领下,到了鲁山南边的蒙阴县朱窝村旁的千人洞,在这里以简陋落后的手工业方式,生产手榴弹和刺刀产品。厂长是孙世铭,没有政治委员。生产场地和宿舍都在洞里,条件很差。
在此地待了不到三个月,兵工厂就转移到了南边的织女洞。洞附近的半山上,有一宽敞的寺庙,房子不少。在这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一是有房子住,二是发了军装(兵工厂是军事化管理,和部队战士一样)。也换了新的领导,有两位厂长,周国资、何凤鸣,还从延安来了一位杨政委,从山东纵队来了一位郑指导员。工厂也有了警卫部队。
同年6月,日寇对问我驻地进行大扫荡,兵工厂又向南转移。
转移的过程中,与敌遭遇。工人并未受到太大的伤亡,但警卫部队却伤亡惨重,杨政委、郑指导员也壮烈牺牲。剩下的工人集合在一个山头上,厂长讲话,决定当夜向北转移,找部队去。
行军一夜,次日到博山县的瓦泉村,找到八路军独立团,政委是霍士廉。稍住几日,正在端午节之日,又赶上敌人扫荡。初在瓦泉南山,当晚跟随部队夜行军向东走,次日经过博山陈疃停留少时,又南下沂水,1939年12月又北上到了博山县李家庄乡的南峪村。1940年初,又转移到莱芜常庄。以后又南下到蒙阴县野店附近一村住下。
从1939年2月丁深耕入伍到兵工厂,到1945年日寇投降前后这几年的时间里,兵工厂隶属单位多次变更,先是八路军山东纵队,接着是八路军四支队、一旅、四旅兵工厂,后来又是八路军山东一、四、五军分区兵工厂。但不管在哪个名称下的单位,丁深耕一直就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战士)。
从1946年初到1948年8月,兵工厂归属为山东军工局,丁深耕终于有了一点职务,在一下属一分厂任弹药装配组组长(手榴弹厂),后任文化干事。
在从事兵工生产的9年时间里,丁深耕感受最深的,还是在抗日战争中经历的一些事情
第一件:许姓三兄弟,相继阵亡,令丁深耕深为悲痛,一直难以忘怀。
军工厂与主力部队相比,相对而言,稳定安全,伤亡很少。但在恶劣的战争环境里,并非绝对安全,仍时有伤亡的可能。这是因为,一是日寇对我根据地频繁而残酷的扫荡,军工工人又不配发武器,是一个没有战斗力的群体,被敌伤害的情况是难免的。二是兵工厂采取的是简陋落后的手工业方式,在生产武器的过程中,缺乏起码的安全设施和措施,突发性事故的伤亡也时有发生。
许姓三兄弟,即许志义、许志和、许存志,是淄川区佛村人,和丁深耕差不多是一个时间入伍的。许志和、许存志是在生产中发生事故牺牲的。
死得最惨的是许志义,他是在1941年秋蒙阴县大崮山战斗中牺牲的。大崮,是蒙阴县72崮之中面积最大的。当时崮上除了有兵工厂部分工人外,还有临时上崮的山东军区机关人员,还有原已在住的八路军第二团的一个营(也可能是一个连)。上崮的唯一通道是南门。
当时,最激烈的白刃战发生在南门二团的部队。兵工厂工人则是在崮上周边的战壕里间接地、零星地参加战斗。所用武器,除了少数年龄较大的同志配发几枝步枪外,多数同志携带手榴弹。
在战斗中,许志义被敌机的机枪射中腹部。因疼痛难忍,他一再呼喊,要大家快给他一枪来免受痛苦。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能忍心下这个手呢。在根本没有任何医治条件的情况下,他万分痛苦地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如此情景,令人心碎,终身难忘。
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还有丁深耕的指导员许杰,战友李东祚、陈书棠等。丁深耕说,自己很想念他们。
第二件事:抗战时,生活极苦,吃野菜窝窝头和榨过油的花生饼,难啃又噎人。
1939年2月,丁深耕刚到千人洞兵工厂时,因无房屋住,就睡在洞内既黑暗又潮湿的地上。从生产场地的大洞口处,到在深洞之内的住宿之地,要经过没有照明设备的一个大坑,一不小心就会掉入坑内。沿坑小道有几十米长,进去时举着杆草点燃的火把来照明。当时,手电筒还是稀罕物。
在地面上铺上杆草就是睡觉的地方,地铺旁边有木柴火堆,既是供取暖之用,又是为了照明,就这样合衣而睡。丁深耕在家住惯了热炕,一时有些难以忍受,但相比而言,他更担心从大坑旁边走过时掉在坑里上不来了。
吃饭也是一个大难题。1941年在蒙阴县时,是以地瓜干加少量黑豆混合蒸熟而来充饥,苦涩难咽。当时,工人们每人每月发1.5元钱的津贴,大家每周一至两次到附近豆腐店大吃一顿,三五成群,乐哈哈地改善生活,颇有乐趣。
1942年至1943年,兵工厂曾经有一段时间生活特别困难,就以野菜加上点玉米面,蒸不成型一拿就散的窝窝头充饥。丁深耕他们还曾吃过榨过油的花生饼,难啃又噎人,于是边吃边用玉米骨棒磨成面掺上野菜蒸熟的食物。
这时不仅战士生活苦,老百姓生活更苦。丁深耕的家乡池上镇被吴化文占领,吴逆在此大造无人区,人民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人们以玉米骨棒粉为食,很多人因饥饿而毙命,丁深耕的母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饿死的。
根据地的军民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坚持抗战的。让丁深耕骄傲的是,在这样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他经受了考验,接受了锻炼。
第三件事:不管环境多艰苦,每周都开小组会。
丁深耕是1942年4月入党的,不满18岁。当时,党的组织生活很健全,也很严格。每周开小组会,内容丰富。丁深耕觉得,正是由于严格的组织生活,才使自己养成严于律己的习惯,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始终保持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正是由于经常的政治教育和个人坚持政治学习和不断加强修养,大家才在残酷的对敌斗争的环境下,在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始终保持饱满的政治热情,坚强的战斗意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战斗勇气,朝气蓬勃的上进精神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
1949年6月,兵工厂又归属为华东军工局,丁深耕调到局党委职工科当干事。
此后不久,由于当时形势的变化,部队作战所用之武器主要是取之于敌,军工局已无存在之必要了。军工局机关及下属各分厂陆续进行了合并和撤销。工人复员还乡,干部另行分配工作。1949年7月,丁深耕到北京中央团校学习。
1950年5月初,丁深耕毕业后回到山东淄博,被分配到山东铝厂(南定),任青年团委副书记。后来工作几经变化,他到海军青岛基地下属之高炮部队防空政治部任秘书。
1955年授衔时,丁深耕为大尉军衔,1965年晋升为中校。
1975年3月,被调至海军南海舰队海口水警区任副政委,直至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