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钧,1910年3月出生,山东曹县桃源乡王韩寨村人。
王石钧自幼失去双亲,靠亲友的资助读完小学,1927年考入曹县职业学校蚕桑科,1931年7月考入济南高中。在校期间,他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姚第鸿、孙善帅等,在他们的引导下,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大量革命书籍。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将东北三省拱手让给日本帝国主义。爱国青年纷纷组织起来罢课、游行,强烈要求政府出兵抗日、收复国土。山东学生组织了南下示威请愿团,王石钧和同学们冲破当局的无理阻挠抵达南京,游行示威,呼吁抗战。当局恼羞成怒,进行残酷镇压,王石钧和同学们被军警武装押回济南。
这场运动让王石钧进一步看清了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独裁的面目。他向姚第鸿倾吐了向往革命的愿望。鉴于他在南京请愿斗争中勇敢坚定的表现,党组织吸纳他为中共党员。不久,王石钧被派往上海党中央受训。
从党中央受训回来,王石钧参加并领导了反会考斗争。
1932年冬,济南为了阻止学生运动,准备实行会考制度。所谓会考制度,就是要求各中学的应届毕业生,除参加学校自行考试外,还要参加全省统一会考,会考不合格者,不准毕业,企图使学生全力应付考试,无暇从事抗日救国运动。学生们得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起来抵制。
共产党员孙善帅、王石钧、马芸祥等同志是济南高中反会考斗争的领导者。他们广泛团结大批积极分子和进步同学,和学校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明确提出,会考是压制学生的紧箍咒,学生要爱国救亡,就不能死读书,当局应停止会考。
由于当局坚持会考,党组织就领导同学们举行罢课。学校慌了手脚,一面找学生代表进行协商,一面贴出布告,勒令学生复课。
反会考斗争后,王石钧到泰安任共青团县委书记。泰安地区党的力量很单薄,环境复杂,工作很艰苦。王石钧积极克服困难,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他深入工厂、学校,广泛接触工人、学生,介绍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努力发展团的组织。
1933年春,山东省党团组织遭到破坏,王石钧为逃避敌人追捕,辗转回到家乡曹县,并于1934年初考入菏泽乡村建设研究院,次年毕业后到定陶县田集乡农学校任军事主任。
他组织进步教师与反动校长作斗争,从而引起了当局的注意,被迫离开农学校,去曹县西北小李寨小学任教。后来,经刘齐滨介绍,他又到桃源乡农学校当雇员,并秘密从事革命工作。他同共产党员于子元、程力夫和李子芳一起,组织农民互助会,团结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为建立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打下了群众基础。
1937年11月,王石钧被任命为曹县三区区委书记,领导建立了三区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刘岗村党支部。他动员18名青年到聊城范筑先部第十支队教导队学习军事知识,为抗战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1938年5月,他帮助郭心斋建立了义合乡自卫队,郭心斋任队长,曹子端任副队长,这是曹县党组织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
1938年5月,中共曹县县委创建义合乡抗日自卫大队
1939年2月,杨得志、崔田民率部挺进曹西北一带。3月,冀鲁豫支队成立,曹县地方武装编为冀鲁豫支队第五大队,王石钧先后担任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
这支部队是一些地方武装汇集而成的,战士思想状况复杂。为提高部队的政治思想素质,王石钧费尽了心血。他深入到战士中间,利用拉家常的方式,帮助他们认清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的问题,教育战士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杀在前,为战士们做出了表率;在生活上,他坚持和战士们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因而深受全队战士的爱戴和拥护。
一个寒冬的夜晚,王石钧率领部队顶风冒雪到达了宿营地。他考虑到战士们长途行军,非常劳累,在布置好岗哨后,就让大家尽快休息,自己则在昏黄的油灯下工作起来。
半夜时分,寒风呼啸,窗外积雪盈尺,王石钧写着写着,手中的笔不下水了,仔细一看,才知道笔尖上全是冰屑,墨水瓶里也结成了一块冰。他想找些碎柴点着火,刚走到草铺边,看见有位战士蜷缩着身子,冻得直打颤,他赶忙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他盖上。随后,又把自己的被褥抱来,轻轻地盖在战士们身上,而自己生了把火,把墨水和笔上的冰烤化了,又坐下来继续办公。
天亮了,大家从睡梦中醒来,看到王石钧还在工作,再看看盖在身上的大衣和棉被,又激动、又难过,纷纷向他提意见,他摇摇手说:“别说这些了,赶快准备出发吧!”
王石钧为了部队的成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次战斗中,一些战士负了伤,急需医药,可部队的资金非常紧张,无钱购买,而通往后方的交通线又被日伪军封锁。
王石钧想起了家中还有一头小黄牛,就立即赶回家中,对妻子说:“你不是想修补咱这露天的房子吗?”妻子高兴地接上话茬:“可盼出你这句话来了。只是哪来的钱呢?”王石钧说:“先把咱们的小黄牛卖掉。”妻子点点头,同意了。
黄牛牵走了,妻子左等了一天又一天,就是不见王石钧回来修房顶。恰巧孩子生病,妻子找到王石钧要卖牛的钱。王石钧淡然一笑:“牛钱,我用来给伤员买药了。”
妻子沉默了一阵,说:“孩子有病,房子要塌,地没法耕种,你看怎么办?”王石钧安慰妻子说:“我是抗日军人,你是光荣军属,咱们的胸怀要大一些,要不是八路军来打鬼子,别说房子,就是性命能保得住吗?”一番话说得妻子气消怒散,一声不吭地回家了。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第五大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转战于黄河以南、陇海路以北的广大地区,英勇抗击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坚强支持和保卫了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1940年6月,根据工作需要,王石钧转到地方工作。这年秋天,王石钧代理曹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这时,因我军主力部队转移,鲁西南的抗日武装力量暂时处于单薄状态,顽军王子魁、张志刚、石福起等部近7000人乘机向鲁西南根据地进攻,我党地、县机关和地方武装被迫压缩到刘岗、伊庄、曹楼三村坚持斗争。
为解“三村”之围,地委派王石钧带领县政府部分干部及地委独立团的一个连,赴湖西地区寻求支援。但是那里的形势同样也比较紧张,号称1万之众的国民党部队盘踞在湖西和曹东南的边沿地带,而湖西地区的革命抗日武装只有两个主力团。
在这种情况下,王石钧想方设法开展宣传活动,贴标语、散传单,积极扩大我党我军队的政治影响,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队伍,团结一致共同抗敌。又以湖西为依托,建立了曹县抗日县政府曹东南办事处,开辟了大寨、魏湾、砖庙、李集四个新区,加强了鲁西南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1941年5月,王石钧正式任曹县县长。
这年夏天,曹县农村发生了罕见的蝗灾,大片大片的庄稼被蝗虫吃掉。王石钧带领干部群众,不分昼夜到田地里捕蝗虫、灭蝗卵,控制蝗灾,抢救庄稼,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这一年,许多人家很早就没粮食吃了,全靠挖野菜刮树皮充饥。王石钧心急如焚,积极想办法筹款救济百姓度过灾荒。他号召全县人民,大搞生产自救运动,同时要求县机关和部队人员,节约粮食,并在受灾害最严重的鹿庙等村庄,垒起大锅灶,亲自煮粥赈济灾民。
他的家就在附近的村子,全家一直靠野菜度日。后来,实在揭不开锅了,饥肠辘辘的孩子对母亲说:“娘,俺爹是县长,又给大家发粮食,咱也去给他要碗粥喝吧。”妻子深知丈夫的脾气,一声没吭,泪珠一滴滴落在孩子的脸上。
后来,在大伙的劝说下,她才领着孩子找到王石钧,说:“我能忍,孩子实在饿得忍不住了。”王石钧看着骨瘦如柴的母子,半天没有说话,最后还是摇了摇头,说:“家里的困难我知道,这些村受了重灾,救济粮食只有这一点,这粥咱能喝吗?”妻子再没有说什么,眼噙着泪花,背起孩子回家了。
王石钧就是这样,把毕生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943年3月下旬,日军集结1万余人,汽车百余辆,分七路“扫荡”鲁西南地区。为了反击日军的“扫荡”,王石钧率领县基干大队坚持腹地斗争。
27日,基干大队在青岗集东聂楼村与日军遭遇。由于敌众我寡,被敌人团团包围。王石钧带领战士英勇冲杀,激战中不幸中弹被捕。
他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没吐过一个字。敌人把他押上汽车带往城里,在飞驰的汽车上,他暗暗磨断绳索,择机纵身跳下了汽车。几个日军开枪射击,接着又跳下汽车,对着他的胸膛凶狠地连刺数刀才扬长而去。
当地群众闻讯赶来,急忙把满身是血的王石钧抬回村里,马上请医生抢救。党和政府对王石钧的伤情非常关心,特委派专人进行医治看护。但他终因伤势过重,伤口逐渐恶化。
弥留之际,王石钧还在关心着群众的生活,声音微弱地问大伙:“杨槐花开了没有?那可是咱们度荒的好菜。”大伙告诉他,槐花已经开了。他断断续续地说:“这就好了……群众有吃的了……”话没说完,就牺牲了。
王石钧不幸逝世的消息传出,根据地的人民无不失声痛哭,党和政府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他家乡的土地上,为他竖立了纪念碑。碑文中写道:“石钧同志为人豪侠爽直,大公无私,虽家中屡次断炊,而却一文不苟,赤心耿耿,献身国家,其优良革命品质,堪为后世典范。”后来,党和政府曾把桃源区改为石钧区,以示对烈士的悼念。
现在曹县西北60华里的王韩寨村南边,有一片翠柏、白杨掩映的墓地,那就是王石钧就长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