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毛主席请郑洞国吃饭,亲自为他点烟,他从此不再提回家种地

友情似千金 2022-12-09 16:49:15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4年人大期间,毛主席专门邀请前国民党高级将领郑洞国吃饭。因为车子坏了,郑洞国迟到了几分钟,毛主席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在他到来的时候亲自起身迎接。

席间,郑洞国准备抽烟,正要划亮火柴,却发现主席已经划燃了一根火柴,为他点上了烟。

面对如此热情的毛主席,郑洞国却有些不淡定了。要知道毛主席可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个党派的领袖,但他竟然会为自己点烟。

郑国栋惊讶地看向主席,却发现主席已经笑呵呵地坐下了,丝毫没有觉得不妥。当晚交谈过后,郑国栋的立场和信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他不再提之前说要回家种地的事情,反而是接受了相关领导人的建议,开始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

那么,毛主席当晚到底说了什么?能让郑洞国有这么大的思想变化?

郑洞国在黄埔军校门口小举动体现大格局

郑洞国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解放战争后,国民党仓皇逃窜到台湾省,而郑洞国也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但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他非但没有受到侮辱,反而受到了我党的优待和照顾。这令郑洞国这个“败将”很惊讶。

碍于自己的党派身份,郑洞国自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一直找不到突破口。

转折出现在1954年,当年我国正要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首都到处都弥漫着和乐的气氛。

郑洞国

此时毛主席知道郑洞国也来到了北京,想要见见他,于是就找了一个晚上正式的发出了宴请。郑洞国收到邀请的时候,非常诧异,同时心中也充满了忐忑。

但其实早在这之前,郑洞国就阅读了很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书籍,其中就包括很多毛主席的著作。

在阅读完这些书籍后,郑洞国心中对毛主席其实已经有了很多不一样的认知和看法。

他已经深深地被这个领导者的风范和学识所折服,因而他心中也对这次的见面产生了一些期待。

郑洞国

这些书籍让郑洞国重新认识到了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意义,但因为长期下来的立场不同,国民党又经常灌输传导一些抹黑我党的言论,郑洞国一时间还是不能够彻底理解。

还没有见到主席时,郑洞国的心中就一直在打鼓,他一遍又一遍的模拟着自己待会可能会讲到的话语。

他刚到门口的时候,主席就亲切的迎了上来,伸着手就要握住他的手,还笑呵呵的称赞他的名字非常的响亮好听。

主席的大方谈话到让郑洞国一下子感觉到有些不好意思,他没想到毛主席没有一点架子,不仅亲切的主动打招呼,特别热情。

这和他自己试想的一点都不一样。他不禁拿主席和蒋介石进行比较,却发现蒋介石在自己的印象中,从来都是高高在上的,没有过这样亲民的时刻。

郑洞国入座后,主席接着话题跟他攀谈起来,主席的好客让郑洞国也慢慢的放松下来。在谈论中,郑洞国也更加了解了主席和共产党。

突然,毛主席询问郑洞国道:“你抽不抽烟?”

郑洞国没反应过来,发现主席正拿着一支烟看着他。他点点头,接过烟就要点亮火柴。

主席却先一步俯身下来,拿着一根已经点亮的火柴朝他的烟蒂处凑去。

郑洞国惊讶极了,但是他多年的官场经验还是让他稳住了表情,没有表现出来,但其实他的心中已经翻起了惊涛骇浪。

这可是一国的主席啊,不仅起身亲自迎接他,还为他点烟,况且自己没有做过任何贡献啊。

在郑洞国的固有的阶级观念中,这是只有立功的人才能受到“奖励”。这种待遇在蒋介石那里可是百年难得一见的,这也是国共两党的区别之一。

国民党是将自己看做人民的主导和控制者,而共产党则是把自己看做了人民的公仆。民心会向那一边倾斜,其实早就有了答案。

此时的郑洞国哪怕再尴尬,再倔强,也不得不承认,他深深的被主席身上和善又亲切的气质所打动了。

而其实对于主席而言,这就是一个举手之劳,因为在主席心中,他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高于其他人的位置上。

主席这个称号对于他而言,是职务、是责任,但是从来不是冠冕,更不是高高在上的宝座。

而一直对共产党怀有隔阂的郑洞国,这一夜过后,心态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郑洞国和儿子革命战士郑洞国

上个世纪初,郑洞国出生在湖南省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靠着祖上的基业生活着,父母都是非常朴实的农民。

虽然生活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是郑洞国的童年过得还算快乐。父亲非常重视郑洞国的教育,六七岁的时候,父亲就亲自用传统书目为他启蒙。

这为郑洞国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国学基础,转折出现在1917年,受到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郑洞国来到了一家全部采用西式教学的学校。

这让他耳目一新,他所接触到的全部知识都是颠覆传统的存在,这让他一时有些无法接受,同时,新思想的种子也在悄然萌芽。

郑洞国不想要辜负父母的期望,在校期间一直非常的刻苦,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五四运动爆发后,郑洞国所在学校的学生也自发的举行了游街活动以示响应。看着街道上慷慨激昂的人们,郑洞国立下了自己将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振兴国家。

但是在乱世之中,郑洞国学习的文字并不能帮他快速的实现志向,只有参军,以武力来报效国家,才是最直接的方式。

恰逢黄埔军校正式建立,在招纳新学员。郑洞国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但是他没有推荐信,也没有关系和熟人介绍,他只好以冒名顶替这样的方式进入学校。

顺理成章,郑洞国加入了国民党的队伍,那时的他还是踌躇满志,斗志昂扬。

因为学习能力非常出众,因而郑洞国在军校的表现也是非常优异的,还受到很多老师的特别关注。

北伐开始后,郑洞国一往无前,尤其是在对孙传芳的战役中,他表现不俗。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方野心勃勃,不顾民众意愿撕毁双十协定发动了内战,此时的郑洞国依旧没有看出国民党的狼子野心。

他的助纣为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当初的自己背道而驰,那个喊着要振兴中华的青年,殊不知自己已经成为了中华振兴最大的绊脚石。

解放军也丝毫不惧怕蒋介石的獠牙,奋起反抗,并且获得了多场的胜利,眼看着蒋介石已经走到了悬崖边缘。

但他依旧不死心,甚至还给郑洞国下达了突围命令。

在战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郑洞国怎么会不明白,现在的国民党已经是油尽灯枯,垂死挣扎了,但是对于上级的命令,他还是选择了执行。

他所谓的忠义让底下的战士们感到绝望,他们不愿意为了腐败的国民党政权和蒋介石牺牲掉自己的性命,他们宁可让自己的鲜血流干在抗日战场。

他们在司令部外大声的放枪,演出了拼死抵抗的戏码,给郑洞国一个台阶下,同时也告诉郑洞国他们的想法。

郑洞国无奈,放下了手中原本打算自杀的手枪。

尊重选择,真诚打动

郑洞国活了下来,但是他别扭的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投诚”,一直把自己囚禁在对国民党“忠诚”的怪圈中,而现在的中国已经普遍洋溢着共产主义的气息。

在国民党内部充斥着对共产党的谣言和抹黑。以至于他们的很多官员和战士都不真正了解共产党的真实情况,只是一昧的排斥。

郑洞国就是其中一个,他之所以依旧效忠他的“党国”,一是因为这是自己多年来的精神家园,他一时之间难以舍弃。

第二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郑洞国被蒙蔽了双眼,对自己的党国和共产党有着错误的认知。

郑洞国“投诚”后,我党还派出过很多的首领去开导他,谁知他软硬不吃。

真诚是人与人交往之间的必杀技,让郑洞国去亲身感受一下在共产党统治之下的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现状,可能他会更好接受一点。

于是郑洞国被指派到了哈尔滨,在这里,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没有西装革履,假仁假义的“绅士”。

在这里大家其乐融融,甚至管理者也像个普通百姓一样劳作,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压迫也没有剥削。

郑洞国感觉自己多年来的认知受到了冲击,但是眼见为实,赤裸裸的现实就摆在他的面前,他不得不对自己原来的错误信仰做出怀疑。

郑洞国与家人

刚刚“投诚”的时候,郑洞国以为自己的后半生可能都要在监视和囚禁中度过了,毕竟自己作为一个手下败将,没有谈条件的资格。

但是共产党非但没有监视他,还给予了他充分的自由空间,甚至主动照顾他的生活。

哈尔滨的新气象和共产党的态度都是最有利的证据,郑洞国这才明白一直以来都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是与自己的志向背道而驰的选择。

郑洞国陷入了长久的迷茫当中,但同时他也对共产党非常好奇,他非常迫切的想要了解共产党的真实情况和理念。

郑洞国想要知道,共产党人是怎样拥有这样一股强大的力量,竟然能打败在物资和武器都丰沛的国民党的。

他开始阅读一些共产党的著作,其中就有关于毛主席的一些书籍。

在书中,他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所提到的很多观点都与国民党不同,但是却更加令人向往,郑洞国悦读越上瘾。

我党也非常的配合,愿意给他多点时间,毕竟多一个为国做贡献的人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得多。

郑洞国的心中不断的做着缠斗与挣扎,理智战胜了自己的情感,但是碍于面子,他依旧需要一个推力,帮助他迈出最后一步。

迟来的正确信仰

毛主席的主动宴请就是最好的助燃剂,郑洞国从毛主席给他点烟这个事情联想到了自己在东北时的所见所闻,更加确信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此时的他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个明明在人数和装备都落后一大截的党派,能够创造出这么伟大的胜利了。

因为我们和群众紧密的联系着,一切都做到了从群众出发,实事求是,真正切实的为人民做事,而不是只顾着自己的私欲和野心。

在此之前,郑洞国为了逃避自己心中的尴尬,一直拒绝共产党向他递来的橄榄枝,声称自己要回家种地。

但是自从毛主席宴请过郑洞国之后,他再也没有提过自己要返乡养老的话。

如果说主席点烟的行为已经让郑洞国彻底动摇,那么主席接下来的话更是让郑洞国加强了留下来的决心。

主席对郑洞国说:“你才51岁,还很年轻嘛,你得为人民做一做工作嘛!”

这句话让郑洞国如梦初醒,他恍然间好像看到了15岁的自己,站在人流之中,暗暗决定要振兴祖国。

是啊,自己才51岁,才终于领悟到真理的存在,才找到正确的信仰和前进的方向,为什么要选择告老还乡呢?

郑洞国毫不犹豫,在宴会过后就提起了干劲儿。

此后的他担任过国防委员会的委员,还有政协委员、常务委员、民革中央的副主席等等,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余热。而此前回家种地的戏言,也终于隐入尘烟。

像郑洞国这样的国民党高官还有很多,他们在最后关头看清楚了国民党的真面目,选择弃暗投明,建国后还能够继续为人民服务,这才是明智之举。

当然也不乏有顽固不化的,不过,当他们有机会看到现如今焕发着无限生机与活力,在国际上被尊重的现代中国,也许会反思自己当初的选择。

好政党不是自夸自耀出来的,而是看民众是否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这一点在我们身上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实践。

当然,我们的脚步不会止步于此,中国的未来会更加辉煌!

0 阅读:310

友情似千金

简介:每一处的阳光,都有不一样的温暖。有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