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攻打泗县失利,毛主席批评其“不小失着”,点名要换将徐向前

英叡谈历史 2023-02-24 07:24:03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6年陈毅率部南下,以二十个团的兵力,去攻打守军仅有两个团的泗县。本以为以多对少,胜券在握,不曾想泗县久攻不下,还致使部队损失严重。

毛主席认为山东野战军指挥存在失误,欲临阵换帅,拟派徐向前来负责指挥。陈毅为何会选择南下攻打泗县?他在作战指挥上犯了什么错误呢?

陈毅

全面内战

1946年6月,蒋介石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悍然挑起了全面内战,并妄图在半年内将共产党部队消灭殆尽,建立独裁统治。

面对敌强我弱的整体态势,共产党毫不畏惧,决心以打促谈,把蒋介石打回谈判桌前。

为此,中共中央制定了南北两线出击的作战策略,其中南线三军分别是刘伯承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以及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

蒋介石

比起另外两支野战军,陈毅在淮南地区面临的困难更大,不仅兵力被抽走不少,编织也很杂乱,战前更是折损了罗炳辉和王麓水两位大将。

但是陈毅凭借积极动员和出色的指挥,首战在朝阳集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三天消灭了五千多国民党部队,阻止了敌军进犯淮北。

不过关于接下来的行动方向,部队指挥层出现了分歧。

参谋长宋时轮提出南下攻打泗县,参谋处则强烈反对,因为连日大雨,水洼连成一片,放眼望去一片汪洋,大军南下的话,必然导致行动缓慢,运输不便,再加上泗县位于高地,四围水很深,属于典型的易守难攻。

双方争论不出个所以然,于是转而请司令陈毅做决断,陈毅便询问泗县水情具体如何,负责人简单回答道,不超过膝盖。

陈毅于是同意了参谋长的意见,决定南下去攻打泗县。

在做出决定后,陈毅曾有三次机会改变策略,先是华中分局书记和华中军区司令致电陈毅,建议他优先攻打蒋军,因为驻扎泗县的第七军属于桂系主力,是一根相当难啃的硬骨头。

陈毅收到信息后,于8月2日回电表示决意已定,第二天毛主席亲自提醒,希望山东野战军耐下性子,等待更合适的战机。

陈毅依然没有改变主意,在部队出发前的作战会议上,第二纵队司令韦国清,和第九纵队司令张震再次提出异议,重申了第七军的难缠和作战环境的恶劣,宋时轮便指出泗县的孤立无援,和我方拥有的兵力优势。

韦国清

时间来到8月6日,山东野战军完成了对泗县的合围,进攻将于第二天晚上开始。

将指挥所安置后,何以祥与丁秋生来到战场观察环境,为泗县周围连成一片的积水所惊,更别说泗县那又宽又深的护城沟,以及密集的防御工事了,强行进攻的话,连个隐蔽物都寻不到。

尽管条件不利,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战斗打响后,我方凭借猛烈的攻势和精当的作战策略,一度取得了对敌优势。

但国民党也奋起反击,他们动用轰炸机截断了后续兵力,还将攻入城内的部队分割成了两块。

何以祥于是加派了三个团的兵力,想要恢复与城内部队的联系,但是军队在北门附近被拦下,双方僵持了十二个小时,在急需火炮支援的紧要关头,炮兵们却深陷泥泞,难以前进。

指挥所原以为我方拥有绝对兵力优势,但眼见久攻不下,抓来俘虏一问才得知,泗县城的兵力不知在何时增至了一个师两个团。

丁秋生心下着急,亲赴北门战场,组织军队攻城,尽管后续通过增加兵力,取得了一定优势,但国民党守军顽固抵抗,又一次切断了城内外部队的联系,导致我方陷入被动。

同一时间,负责攻打东门的第九纵队也遇到了困难,他们因为河水太深,损失了不少攻城设备,靠正面强攻才攀上城墙,但在准备爆破的时候,才发现炸药受潮,无法使用,只能苦苦支撑,等待援军。

等到8月9日,河水暴涨,大部队再难行进,宋时轮只得亲赴前线指挥所,组织攻城部队撤退。

丁秋生

泗县一战,山东野战军伤亡惨重,士兵们更是士气低落,觉得这辈子都没打过这样的窝囊仗。

丁秋生日夜兼程,骑马跑了二百余里,赶去野战军指挥所作检讨,胯部甚至为此磨出了血。

陈毅一把将罪责揽过,他说,要处分也先处分我这个司令员,然后他写了一封公开信,向各师、各纵队检讨了自己的错误。

这份诚挚的“罪己诏”,重新鼓舞起了将士们的斗志,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潜藏许久的张灵甫很快露出了他的獠牙。

错判形式

解放战争初期,陈毅错判形式,作出南下攻打泗县的决定,导致部队损失惨重。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拟派徐向前前往山东,负责前线指挥。

陈毅被换下来了吗?泗县一战又使得战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在华东战场上,陈毅与粟裕的主要对手是薛岳,他是一个凶悍、富有经验的对手,并且极擅长大兵团作战。

战争开始后,双方你来我往,互有得失,粟裕在徐中地区七战七捷,薛岳则在淮南取得了先机。

粟裕

经由淮南,可取苏北,而占领了苏北,就可以截断共产党军队前往山东的道路。

于是乎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只剩下了两种方案,一是率主力北上救援,但如此不但会失去在苏中地区取得的优势,还会受到国民党军追击。

二是留守苏中,继续在内线作战,但如此便彻底丢了前往山东的退路,甚至可能受到三面夹击。

考虑到这一点,薛岳摆出了大军进攻苏北的架势,同时暗中从蒋介石那里悄悄调来了张灵甫,和他的整编第七十四师。

薛岳

看上去国民党方面,是想跟我军在苏北地区正面交锋,但薛岳其实是想转移注意,让张灵甫南下偷袭两淮地区。

在薛岳的指示下,七十四师作为主力,尾随在北上的苏北绥靖军最后,还刻意捡了条最北面的行军路线。

为了进一步迷惑我方,薛岳还特意让一向以“规矩”著称的李延年,担任苏北绥靖军的司令官,并给整个大军起名为“李兵团”。

在随后的交战过程中,七十四师在战场上不断移动,一会协助六十九师进攻睢宁,一会又跑去给第七军打掩护。

张灵甫

看上去七十四师在给别的部队打下手,实际上张灵甫靠着“移形换位”,已经完成了从最北面到最南端的转移,距离淮阴不足百里。

时间来到9月4日,第七军派出两个师进军江苏的泗阳、沐阳,陈毅与宋时轮当即讨论出了三个方案。

第一是大部队开往沐阳,正面迎击东进的国民党部队,但留守的兵力会稍显不足。

第二是互换阵地,向西进攻洋河,但如此必然损失严重,不太划算。

第三则是先按兵不动,等蒋军分路进攻两地的时候,再北上出击。

宋时轮

从这三个方案不难看出,陈毅与宋时轮被薛岳成功地迷惑住了,没考虑到敌军偷袭两淮的可能。

当三个方案上报后,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认为第三方案最为稳妥。

而粟裕眼光独到,他指出了国民党军袭击两淮的可能,并且山东野战军如果等敌军过了黄河再决战,一旦战局不利,将极大影响两淮局势。

苏中军区指挥部收到提醒后,坚定了对第三个方案的选择,于9月6日致电中央,让陈毅派叶飞率领一个纵队南下,或者让粟裕北上救急。

毛主席

毛泽东考虑到陈毅之前进攻泗县的失败,再加上他以一己之力,确实难以管理胶济、鲁南、淮海和苏中四个战区,便设想分而治之。

于是9月7日,中央致电陈毅,将他的主管领域缩至淮海,并派徐向前同志前往鲁南。

后一条暗示了中央打算“换帅”的想法,而徐向前确实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家,但他当时恰逢身体抱恙,终究没能前往。

同一日,陈毅来到淮阴,与邓子恢等人商谈作战策略,最后决定于九月、十月在淮北集中兵力作战,一举改变战局。

粟裕对此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陈毅的部署无疑是放弃了华中地区,因此发了封电报过去,态度强硬的表示,离开可以,但需要留下二纵。

陈毅向粟裕解释了作此部署的理由,并指出李兵团正在分兵进攻睢宁、泗阳,想必无意进攻两淮。

等到9月9日,中央军委批准了陈毅的方案,并去电询问泗阳方面的防御力量,如果部署在洋河的敌军向泗阳进攻,是否可以守住。

陈毅、宋时轮于第二天回电,表示属下各师均不主张固守泗阳,所以计划朝西、北两个方向绕道攻击睢宁、古邳等地,只留下九纵守泗阳。

同时陈毅坦言,如此可能导致泗阳失守,淮阴受到攻击,但如果西、北两个方向的进攻顺利,敌人便也没有机会进犯。

军委收到电报后吃了一惊,赶紧致电让陈毅按兵不动。但为时已晚,在第七军背后潜藏许久的张灵甫突然杀了出来,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

承担责任

陈毅南下进攻泗县,因为轻信吃了个亏,中央军委与毛泽东决定调整华中、山东地区的军事指挥体制,并拟派徐向前接任统帅。

两淮地区最后是否落入了敌手?陈毅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9月10日,国民党第七军向泗阳发动猛攻,两天后占领该县城,并开始组织对两淮的进攻。

粟裕一面派谭震林赶回淮阴,与陈毅会晤,一面调第五旅北上,增强防御。

陈毅这时候也正视起两淮可能存在的危局,决心在泗阳、淮阴地区对国民党发动歼灭战。

可等到9月13日,骤然开动的张灵甫已经突进到了淮阴外围地区,而此时的山东野战军还在向泗阳转进,并受到了第七军的阻挠。

驻守海安的华野主力第一师和第六师,也紧急从海安向淮阴挺近,但两地隔了500里,更别提当时还下着大雨,沿途泥泞不堪。

于是重担就落在了张震肩上,他需要死死挡住进攻,为援军的到来争取时间。

但张灵甫是极为狡猾的,按照淮阴城外的地势,开阔平坦的西北部应该是合适的进攻方向,但他反向选择了河流纵横的西南面。

奇谋取得奇效,张灵甫于14日晚便突袭占领了淮阴西南面的部分地区,让同为国民党的李延年都吃了一惊。

在危急时刻,皮定均率领第十三旅赶到了淮阴,在张震的指挥下,于15日晚组织反击,意图将河东阵地的敌人赶回西岸,但一晚上九次冲锋,均未能取得理想效果。

时间来到17日,陈毅的山东野战军还在与第七军缠斗,粟裕赶到淮阴,指挥起防御作战。

此时的防御力量增加至三个旅,但进攻方增加到了三个师,局势于我方依然不利,蒋介石更是派出了八十多架战斗机配合攻城。

粟裕苦苦支撑,陈毅也加紧了在北线的进攻,想要通过大规模的歼灭战,迫使国民党军队调头支援,但终究未能取得成效。

等到19日下午,粟裕判断,山东和华中两支野战军的主力,难以及时赶到,一味固守只是徒增伤亡,便下令各部撤退,两淮之战就此落下帷幕。

这次吃了败仗后,有一种言论影响到了许多人,那便是责怪陈毅没有坚持南下救援,不然就可以和华中野战军一齐消灭七十四师。

事实上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第七十四师是国民党军的王牌军,经过苏北、鲁南、莱芜三场歼灭战,陈毅、粟裕才以五倍于它的兵力,将它消灭在了孟良崮。

对于这一点粟裕也在事后进行了阐述,他表示撤出两淮并非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

陈毅没有坚持选择救援,其实是贯彻了我党的战略方针,即集中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两淮战役虽然失去了土地,但歼灭了十余万国民党军。

陈毅在北线作战,取得了良好战果,而如果他赶到淮阴救援,不但讨不到便宜,还很可能吃大亏。

陈毅作为杰出的军事家,虽然在战役战术和细节上有些过于豪放,但在大局与关键点上,总能比别人看得更远。

在与两个野战军指挥员的谈话中,他首先表达了对失去两淮的愧疚,然后指出我军以土地换歼敌的策略,今天放弃了两淮,以后可能还会放弃临沂,放弃延安。

陈毅的言论令在场的将领感到惊愕,但回顾历史,陈毅无疑将后续的发展全都言中了。

正是靠着土地换歼敌的策略,我军扭转了对国民党军的兵力劣势,然后才得以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并最终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如此来看,陈毅元帅粗中有细,面对失误,他敢于承担错误,面对危局,他又能统揽全局,举重若轻,因此他才能赢得将士们的一致爱戴。让我们向老一辈革命家们的智慧与胸怀致以崇高敬意!

对于陈毅元帅这一次的失利,大家有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

0 阅读:20

英叡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