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转轮,坦克旋转木马战术”

良陆海 2024-08-06 19:01:08
你方唱罢我登场

2018年,我国与俄罗斯举行了“东方2018”战略军演。演练中,俄军展示了“坦克旋转木马战术”。3辆坦克为1组,沿圆周运动,交替不间断地对目标射击。无独有偶,在与白俄罗斯的“联盟决心2022”联合军演中,俄军同样展示了这一战术。当时俄罗斯东部军区的装甲部队,也是采用3辆坦克围绕圆周不断运动,当1辆坦克向目标射击时,另外两辆坦克分别在圆周的其他位置装弹和准备射击,随时准备接替开火,类似于十六世纪所出现的“三段击”火绳枪战术,颇有一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味道。那么,究竟何为“坦克旋转木马战术”?这种战术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其实战意义何在?又如何在实战中加以运用?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坦克旋转木马战术”的起源

俄罗斯的“坦克旋转木马战术”源于空军的坦克歼击法,这一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创这一战术的是苏系攻击机“黑色死神”伊尔-2。这种飞机的特点是高速度、重装甲,随之而来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携弹量低、航程有限。起初,伊尔-2只能使用机载武器机枪和机炮杀伤敌方地面人员和软目标,为了打击德军的重型装甲部队又加装了航空反坦克炸弹。但由于携弹量有限,为了能够有效聚歼装甲集群目标,又发明了编队攻击战法,即一组编队中的4架伊尔-2在800米高度巡逻,一旦发现德军装甲集群目标,飞机编队便有组织地四散开来,围绕地面集群目标,采取轮番俯冲攻击的方式倾泻火力。苏军为这种打击方式起了一个形象霸气的名字叫做“死亡转轮”,这就是“旋转木马战术”的雏形。后来,苏军又将这一战术运用于武装直升机的对地攻击,并结合实战经验,将“死亡转轮”改进升级为“死亡葵花”战术,收到了较好的对地攻击效果,也由此迎来了“旋转木马战术”的高光时刻。

伊尔-2采用“死亡转轮”战术攻击地面目标

“坦克旋转木马战术”的诞生

与“死亡转轮”“死亡葵花”创造的辉煌战绩相比,地面版的“旋转木马战术”即“坦克旋转木马战术”的诞生则显得有些悲壮。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在攻打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战斗中,俄罗斯近卫摩步第74旅一名叫涅姆佐夫的上尉连长奉命阻击来自高加索宾馆和总统府大楼方向的车臣援兵,使其无法越过孙扎河,坚守时间为2天。受领任务后的连长当时手中仅有4辆T-72B坦克,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他急中生智,模仿当年伊尔-2“死亡转轮”战术,将4辆坦克在高加索宾馆周围分散多角度配置,当敌来袭时,4辆坦克并不是在一个固定位置发扬火力,而是在运动中始终保持轮番射击状态,在对敌方持续火力输出的同时,也使得敌方反坦克火器的命中率大幅下降。最终,在2天的战斗中,4辆T-72B坦克中只有涅姆佐夫的坐骑被RPG火箭筒命中1次,且并未出现人员伤亡。由此“坦克旋转木马战术”正式诞生,只不过由于这次战斗发生在高加索宾馆附近,因此最初被冠以“高加索旋转木马战术”的称谓。

“坦克旋转木马战术”的发展

此后,“坦克旋转木马战术”被纷纷效仿,历经多次实战检验而自成体系、日臻成熟。其核心思想是多辆坦克在一定范围的机动区域内,在频繁机动过程中,不断利用地形掩护自己,同时循环反复对目标开火射击,是一种由多辆坦克实施的旋转机动式进攻或防御战术。其制胜的机理在于:坦克的高速机动可以严重干扰敌方反坦克武器的观瞄,并增大敌方心理压力;多辆坦克循环反复地开火射击,可增强火力打击密度,提升对目标的毁伤概率;机动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形,可有效防护自身,提高坦克战场生存能力。

“坦克旋转木马战术”诞生于残酷的车臣战争

“坦克旋转木马战术”通常运用于城镇作战中进攻方夺占某一街区或重要目标后的转入控制行动;或夺取城镇中预有准备之敌防守的重要目标或坚固建筑物。其运用方法是3~6辆坦克配合行动,以目标所在位置为中心车辆分散开来,不以正面强攻为手段,而是将目标周围装甲车辆车载武器有效射程内,有较多有利地形可以利用的区域纳入机动区域,每辆坦克通过灵活地变换机动路线,对目标实施轮番打击,对目标开火后迅速转移,规避敌反装甲火力,通过走走停停,不断利用地形变换射击位置,实现对目标区域的旋转机动式打击。为增强火力打击的速度,通常要求采用这一战术的坦克要配备有自动装弹机。

但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战法,也没有始终好用管用的战法。随着战场环境的变化、敌方战术手段的改进以及反坦克武器性能的提升,以坦克为代表的装甲车辆的生存环境也变得极端恶劣,“坦克旋转木马战术”也由此衍生和发展出多个变种来应对复杂局面,这其中就包括“左轮手枪战术”“秋千战术”以及“裤子战术”。

“左轮手枪”战术示意图

左轮手枪战术 这是一种“旷野版”的“坦克旋转木马战术”。当坦克在旷野地形条件下遂行攻防战斗任务时,可供利用的地形地物远不如城镇战场环境下丰富,为有效地利用地形防护自己,通常首先在坦克的冲击方向或防御朝向上选择或构筑一段横向土堤,为使防护效果最佳,土堤高度通常大于火炮耳轴高度;为便于坦克射击,还应根据敌目标所在位置及其数量在土堤上扒开若干缺口。战斗开始后,坦克编队(至少为3辆)依次机动至土堤缺口(根据当前敌情临机选择)处实施射击,开火后即利用高大土堤隐蔽,同时继续保持圆周运动,进入再次射击循环。以装备自动装弹机和稳像火控系统的坦克为例,在炮手射击技能娴熟的情况下,3辆坦克每分钟可发射8~10发炮弹,在有效防护自己的同时还能保持较高的火力密度。如果将土堤的缺口比作枪口,坦克当成子弹,这种战术就如同左轮手枪一样,故称之为“左轮手枪战术”。

“秋千”战术示意图

秋千战术 这种战术最早是由叙利亚政府军发明的。当坦克在战斗中不能对敌目标首发命中并摧毁的情况下,可利用旷野起伏地形或城镇坚固的建筑物反复前进和后退,在前进的过程中继续发扬火力直至歼灭敌目标,在后退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形防护自己。结合实战经验,为防止敌方摸清己方坦克前出的射击位置,坦克在后退后应重新选择前出位置,在增加生存力的同时还能给敌方营造出多辆坦克的错觉。俄军在这种战术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分别在坦克的前出和撤回位置上提前构筑了坦克掩体,从而有效降低了暴露和被敌方击毁的可能。由于遂行这种战术动作每一辆坦克的运动轨迹是前前后后,反反复复,如荡秋千一般,故取名“秋千战术”。值得称道的是,采取这种战术动作,坦克可始终将防护力最强的正面装甲迎敌,战场生存力大为提升。

“裤子”战术示意图

裤子战术 这是“秋千战术”的变种升级版。采取这种战术的每一辆坦克至少有两个前出射击位置,每个射击位置上通常都构筑坦克掩体或有地物可供防护。坦克前出在某一个射击位置完成射击后,通过掩体通道迅速转移至下一个射击位置继续射击,如此反复循环。这个过程下每辆坦克的运动轨迹,酷似一条“裤子”,具体而言,坦克从裤子的腰部进入掩体通道,首先前出至左裤腿(前方左侧掩体)射击,然后倒车返回腰部,再前出至右裤腿(前方右侧掩体)射击,“裤子战术”由此得名。

俄乌冲突中的“坦克旋转木马战术”

俄乌冲突中,俄军在马里乌波尔城市攻坚战夺占伊里奇冶金厂的战斗中,有效运用了“坦克旋转木马战术”。防守冶金厂的乌海军陆战队第36旅小股部队被围困在远离主力的北部厂房区,基本已无与其余部队汇合的可能。俄军方面从厂区南部发起进攻,此时在俄军战局已定的情况下,为减少损失,并未像之前夺占西部工业区一样冒然快速推进,而是采取“坦克旋转木马战术”,逐一清剿街区再稳步前进。从公开的视频资料看,俄方首先派出步兵前出查明乌军火力点位置,坦克隐藏在后方建筑物一类的掩体后,确认目标后坦克从掩体后快速前出,连续发射数发炮弹后再立刻撤回掩体后方。

随着俄军实战经验的增加,俄军还会在运用“坦克旋转木马战术”的过程中,引入无人机进行火力校射,使每辆坦克可以精确打击3~5千米外的乌军目标。在旷野地形条件下作战时,俄军还会结合“秋千战术”的运用,将T-90M坦克开到坡上,增大坦克火炮仰角,把坦克当做间瞄火器加以使用,完成射击后,再倒车退至树林隐蔽,如此反复进行。针对乌军炮兵射击精度高、防御工事坚固的特点,俄军在进攻时,还会将“坦克旋转木马战术”与“狼群战术”结合运用,首先在进攻出发点构筑经过伪装的掩护阵地,通过“坦克旋转木马战术”多轮打击严重削弱乌军防御工事后,施展“狼群战术”,以多个装甲车组掩护攻击小分队乘坐步兵战车,从多个方向突入乌军阵地实施清剿。在此过程中,将坦克的支援掩护作用与步兵抵近作战能力有效结合,以更多目标、更快的机动速度,降低乌军炮火打击的成功率,分散乌军防御阵地火力,提高整体突破能力。

★韩党生 王敏 杨克

0 阅读:21

良陆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