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无论是否有外国合作伙伴,中国的太空事业都将奋力前行

南露聊国际 2023-03-08 06:49:02

2023年1月25日,《太空新闻》报道,欧洲航天局不再打算将欧洲宇航员送往中国新建成的空间站--天宫。该报道援引欧空局局长Josef Aschbacher的话说,该机构已经为自己的国际空间站的承诺而"非常忙碌",目前它缺乏预算和政治"绿灯"来参与中国的空间站。

总干事的讲话的一个背景,是欧洲宇航员准备在中国空间站飞行的努力,已经停滞了几年。那曾是两个航天机构之间几十年合作后的一个重大发展。

2016年,一名中国宇航员参加了欧空局的宇航员培训课程。第二年,两名欧洲宇航员与他们的中国同行进行了海上生存训练。但是,在2017年之后,双方之间尚处萌芽状态的载人航天合作遇到了障碍。

关于预算限制阻碍欧空局参与天宫任务的言说,有其一定道理。正如Ars Technica的高级太空编辑Eric Berger所指出的那样,欧空局的资金还不到NASA的三分之一。欧洲机构必须对如何使用其有限的资源做出更多选择。

然而,政治无疑对欧空局的决定施加了最大的影响。多年来,欧洲国家一直在重新考虑与中国关系的性质,因为它们对人权、技术安全和华盛顿与北京之间不断加剧的战略竞争的担忧,在日益增加。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爆发后,这些观点转变的步伐加快了。

中国在声称对冲突不偏不倚的同时,不断发表支持俄罗斯的官方声明和媒体报道,并在西方国家对莫斯科的经济制裁中扩大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尽管北京尚未向俄罗斯提供致命的军事援助,但据美国官员称,中国的公司已经通过"非致命援助"支持俄罗斯。而且,中国军队已经与俄罗斯武装部队一起参加了大规模的演习和巡逻,旨在提高他们的互操作性和威慑信号。当欧洲和中国在一场被比喻为超级大国代理战争的冲突中支持对立面时,派遣欧洲宇航员前往天宫,充其量也只很尴尬之事。

欧空局局长的言论虽然让北京方面感到恼火,但几乎可以肯定并不出乎意料。在2022年4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王文彬在被问及是否有外国宇航员会进入中国空间站时回避了一个直接的答案。在措辞含糊的回答中,该发言人说,外国宇航员是"欢迎访问"。

这可能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发展,但是,要说欧洲宇航员不在天宫上将对空间站的运作或中国更广泛的太空扩张产生任何明显的影响,却根本不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为其载人航天计划投入了巨额资金。其报告的空间预算仅次于美国。它正在寻求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上卓越的空间大国。

与国际空间站不同的是,中国在建造和管理天宫时,并不依靠其他国家的资金或人员。根据中国的官方通讯社新华社,中国空间站开发者"一直坚持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开发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并实现了"关键部件"的完全本地化。

即使中国的空间站在短期内不接待欧洲宇航员,来自欧洲和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员可能会继续执行计划,将天宫作为国际空间站上科学实验的竞争点的替代品。

2019年,中国与欧空局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处合作,从17个国家中选出9个项目在天宫上实施。这些项目中的大多数显然要由中国宇航员在太空中进行,由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员提供地面支持。据《中国日报》报道,这17个国家中只有几个国家要求派自己的宇航员在空间站上进行这些实验。

中国理解太空合作的好处,它是汇集资源和推进重要科学发现的一种手段。但是,中国向外国研究人员开放天宫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太空合作作为支持北京更大的政治和外交目标的手段,使中国更受尊重和更具影响力。

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局局长所说,"我们希望将中国的空间站打造成一个平台,促进建设一个拥有人类共同未来的社区"。这种援引"人类共同未来的共同体"的说法,将天宫与北京更广泛的努力联系起来,以减少美国的影响,并以更适合中国利益的方式改造国际体系。

通过声称其空间站对所有联合国成员开放,中国希望将自己描绘成比美国更具有包容性,因为中国一直被禁止加入国际空间站。然而,通过不断渲染天宫是一个自力更生的壮举,北京削弱了国际合作伙伴的潜在贡献。

2023年2月25日,在欧空局局长讲话的一个月后,中国载人航天局的一名官员说,他们将很快开始从"多个国家"挑选外国宇航员到中国的空间站进行"联合飞行"。这位官员没有指明任何具体的国家或选择的最后期限,他表示希望外国候选人可以利用他们在天宫的时间来"获得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

展望未来,中国可能会继续强调国际社会支持其太空项目的迹象,但它不会参与依赖其他国家资源的重大举措。外国人当然可能会访问中国的空间站,但他们不会成为其成功的关键。

《东亚论坛》2023年3月4日亚洲新闻台Brian Waidelich

0 阅读:26

南露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