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新传》:为你还原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岳飞

郑胜辉 2024-08-17 21:28:33

郑胜辉学习与思考第2434天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我们中华民族英雄人物中的“顶流”。岳飞,我们心目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方面,我们知道他生平中最重要的两件事:第一,在北宋灭亡,南宋建国初期,岳飞有力地抵抗了金军,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第二,在皇帝宋高宗的授意下,他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另一方面,我们对岳飞的早年;他戎马生涯的细节;他身处的政治环境,所知甚少。我们熟悉的,是那个历代民间艺术创作里,被高度神化、理想化、戏剧化了的岳飞,而不是那个作为真实历史人物的岳飞。

对英雄最好的纪念,就是去详细了解,他是如何被所处的时代所选中、塑造,成就了自己的功勋,同时又是如何超越了历史时代,用自己的远见卓识与人格魅力,感召和影响了后世。接下来,我分两部分,来为你讲述这本书。首先,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作为一代名将和忠臣的岳飞,他的大致生平和戎马生涯。其次,我们再从整个南宋初年政治形势的宏观角度,来分析一下,岳飞遭遇冤杀的悲剧性结局,为什么是一种必然。

第一部分,岳飞的早年经历和随后的军旅生涯。

宋徽宗崇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103年,岳飞出生在河南汤阴县永和乡的一户农家。岳家世代为农,并不富裕,有几百亩贫瘠田地,仅能维持温饱。青少年时代的岳飞,就不得不投奔附近的大地主庄园,成为附庸劳工,靠卖苦力养活自己。

虽然困窘,但劳动之余,岳飞坚持读书习武。由于体力惊人,不到20岁的他,据说已经能拉开300斤的硬弓,臂力惊人,百发百中。而且,岳飞还拜师当时著名的枪术高手陈光,长枪也用得出神入化。当然,岳飞并不只是一介武夫,当时南宋的文人士大夫回忆起他,说岳飞“略知书传”,也就是会读书写字,懂一点儒家的经典著作,但水平不是很高。作者王曾瑜考证说,宋代农村,有一种私人学校,叫“冬学”。村里的老夫子,利用冬天农闲的时候,来教贫穷的农家子弟读书写字,费用不是很高。岳飞的文化知识,可能就是利用农闲时间,在这种私塾里学来的。

北宋末年,是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北方,有契丹人的辽国和女真族成立的金朝,虎视眈眈;内部呢,由于经济恶化,税负沉重,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的盗贼匪徒也趁机作乱,民不聊生。于是,在20岁那一年, 岳飞,就怀着一种朴素的安邦济民之志,投军入伍,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这里,作者还考证出一个关于岳飞的小趣闻,岳飞投效的部队,是真定府一支被称为“广锐军”的禁军骑兵。真定府,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当时,北宋军队分几个等级,禁军是精锐的野战部队,下面还有被称为厢军的地方治安部队。但是岳飞所在的这个广锐军,并不是禁军中一等一的部队。王曾瑜就分析说,宋代军队招兵,第一衡量要素是身高。岳飞虽然武艺高超,力量惊人,但可能是因为身高不够,进不了头等精锐部队。当时广锐军的招兵标准是身高“五尺五寸”,那么一算,岳飞的实际身高可能在1米70左右。

到了1126年,也就是靖康元年的12月,由于金军再度南下,围困了北宋首都,今天的开封,宋钦宗就任命自己的九弟,康王赵构,也就是后来的宋高宗,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指挥河北附近的官军和民间义勇军,南下解围。岳飞,也就在这个时候,前往赵构大元帅府的所在地相州,成了大元帅府麾下御营前军的一名低级军官。

在这个时期,岳飞因为有勇有谋,逐渐崭露头角,比如他曾独自潜入敌营,招降收编了一股盗匪。盗匪的首领,叫吉倩,成了岳飞的部下。后来到了评书《说岳全传》里,吉倩就变成了岳家军的功勋老将,造型是青面赤发,力大无穷,善用狼牙棒,也等于沾了岳飞的光。

大概半个月后,岳飞接到主将刘浩的命令,准备向开封进军,于是他率领一百骑兵,来到今天的河南滑县附近的黄河边上,对包围开封外围的金军,进行武装侦察。结果,在封冻结冰的河面上,跟巡逻的金军遭遇。岳飞临危不惧,率部下和敌军展开了肉搏战。岳飞在随后的报告中说,一个金朝将领的刀和自己的佩刀劈在一起,由于用力过猛,刀刃互相嵌入达一寸之深。岳飞奋力拔刀,反手一击,就把对手的首级砍落马下,宋军在岳飞带领下,拼命死战,把这股金军打退了。

然而,获得这场小胜的岳飞,并没能直抵开封,建功立业。原来,自从当了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赵构是心惊胆战,怕自己树大招风,成为金军攻击的目标。所以,就采用了一个所谓金蝉脱壳的计策:表面上让刘浩、岳飞率领本部兵马向开封前进,实际上自己和其他军队连同下属官员仓皇东撤,直奔大名府,现今河北邯郸。1127年5月,赵构在商丘登基,改年号为建炎,建立南宋王朝。岳飞也跟随刚刚成立的南宋小朝廷一路南下,抵达江南。

初入军队的岳飞,就如同今天很多刚入职场的青年才俊,有本事,也有想法,但同时缺乏职场情商和打磨历练,如同一匹烈马,横冲直撞。在后来的演义小说和评书里,岳飞那是自带主角光环,进了军队就不断遇到贵人,一路升职,但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

用现在的话说,岳飞是个小业务骨干,工作风格是猛打猛冲,但经常直言犯上,缺乏分寸,导致他的军旅生涯屡屡受挫。比如,赵构刚登基,身为下级军官的岳飞就愤而上书,指责皇帝信任汪伯彦等奸臣,不但无意北伐,恢复疆土,迎回被俘的宋徽宗和宋钦宗,反而计划前往扬州等地避难,偏安一方,实在是令身处沦陷区的百姓寒心。他要求高宗立刻率军北上,夺回首都汴梁。自然,岳飞的直言不讳,给自己带来了被革职,赶出军营的恶果。他只能孤身一人,返回大名府,在河北西路招抚使张所的麾下当差。

张所,是岳飞军旅生涯中的第一个伯乐,他积极要求北伐,收复故土。在初次与岳飞见面,聊兵法战略时,张所就觉得这个年轻人是个难得的将才,于是把他提拔为统制。按照宋朝军队制度,统制能够指挥5个营,共计2500人的军队,已经属于中级指挥官了。

然而,性格直冲的岳飞,又和自己的直属指挥官,抗金名将王彦发生了冲突。岳飞北伐建功心切,反对王彦稳扎稳打的战略,于是擅自率部出征,虽然在新乡大破金兵,岳飞还亲自缴获了敌军的指挥大旗,但这种擅自孤军深入的冒险是必然会失败的:金朝以为南宋北伐大军到来,于是集结重兵反扑。于是,岳飞的部队战败,只能收拢残兵,撤进了地势险要的太行山,与金兵相持了几个月,最后被迫投奔留守开封的宗泽。

虽然当时不听主将号令,擅自出战是重罪,但知人善任的老将宗泽,是岳飞的第二个伯乐,他网开一面,让这个年轻人继续戴罪立功。而岳飞,也通过屡立战功,回报了宗泽的信任。在宗泽的悉心教诲下,岳飞不仅学习了为将之道,还在这位严师的指点下,打磨自己的棱角,收敛脾气,揣摩官场生存之道。

然而,一心想建功立业、不断精进的岳飞,却遭遇了一个生不逢时的政策大环境。宋高宗朝廷在成立之初,就定下了退守东南,和金朝南北分治的大政策。宗泽刚一去世,南宋朝廷就宣布放弃开封和黄河以北的领土和各个军事据点,撤至长江以南。为了求和,宋高宗一度自己去掉了皇帝的尊号,改用康王的名义,向金朝乞和。尽管如此,1129年10月,金军依旧分两路,大举南侵,渡过长江。其中,东路军攻克了建康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然后继续南下,直逼杭州,想把南宋小朝廷一网打尽。这路金军的统帅,是完颜宗弼,也就是评书演义里,大家熟悉的金兀术。

当时,宋高宗任命的统帅杜充,毫无布置,任凭宋军防线溃散,最后居然投降了金军,吓得宋高宗一路南逃至宁波,甚至一度登船出海躲避。而岳飞,从此率部脱离了杜充的指挥,辗转至江苏宜兴。虽然势单力孤,但岳飞坚持率部不断奇袭,阻击南下金军的小股兵力,在广德附近六战六捷,累计歼灭金兵1200余人。更令人钦佩的是,统帅杜充逃跑投敌后,许多宋军部队就地溃散,为害一方,打家劫舍,只有岳飞这支小部队军纪严明,指挥若定。许多失去主将的宋军士兵和流离失所的人民,纷纷来到宜兴,投靠在岳飞麾下。

战争打到第二年,也就是南宋建炎四年的春天,深入南方的金朝军队,发现自己孤军深入,后勤跟不上,再加上南宋军民此起彼伏的反抗,于是决定北撤。撤退过程中,部分宋军开始了反攻,比如从3月到4月,在今天南京东北的黄天荡,完颜宗弼就被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水军,足足围困了40天。而在4月25日,岳飞又率部在南京附近的清水亭打了一个胜仗,随后岳飞率军登上附近的牛头山,居高临下对北撤的金军继续进行袭扰。最后,当金军渡江总撤退的时候,岳飞主动率军追击,再次取得大胜。在这半个月的作战中,岳家军累计歼灭金军2000多人,俘获敌人军官20多人,缴获了大量盔甲兵器与后勤物资。战胜后,27岁的岳飞觐见宋高宗,高宗对这位年轻统兵官印象深刻,给予了赏赐。

这场建康之战,可以说是岳家军独立成军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在后世的民间传说里,这场胜利,也被历代艺术家演绎成了惊心动魄的“大战牛头山”,衍生出“金兀术夜探龙王庙”“高宠力挑铁滑车”等脍炙人口的情节。

1131年,也就是绍兴元年七月,宋高宗下旨,将岳家军的军号定名为神武右副军。岳飞,成为南宋一颗冉冉升起的年轻将星,与统帅神武右军的张俊、统帅神武左军的韩世忠等名将平起平坐。

此后几年间,岳飞为了巩固南宋朝廷的江山,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东征西讨,先后平定了马进、李成、张用等割据势力。在1134年和1136年,岳飞又率军进行了三次北伐,屡次击败金朝和它的傀儡,伪齐政权的联军,收复了从陕南豫西到襄阳的大片土地,有力地保障了南宋疆域的安全,岳飞也因此获得了节度使的头衔。岳家军在鄂州正式扎根,总兵力也由三万多扩充至十万人以上。在自西向东这条宋金边界上,南宋国防的主力,就是由各自统军大将指挥的五支驻屯大军:除了岳飞,还有吴玠、刘光世、韩世忠和张俊。其中岳飞部兵力最多,战斗力也最强,堪称中流砥柱。

1140年,岳飞终于迎来了自己军旅生涯的顶峰:这年夏天,金朝悍然撕毁了两年前达成的和平协议,派遣完颜宗弼率大军再次南下,于是宋军开始反击。岳飞与张俊、刘琦三支宋军,处于最为关键的中央战场。到了7月初,岳家军已经进军到了开封外围地区,在郾城、临颍、颖昌,和兵力占优的金兵连打了三场硬碰硬的野战。按照史书记载,岳飞和部下连续几天浴血奋战,“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岳飞长子岳云,在颖昌之战中,浑身受伤超过一百处;而在临颍之战中,岳家军猛将杨再兴遭遇金兵主力,奋勇拼杀,中箭无数,战死沙场。战后,从焚化的杨再兴遗体里取出的金兵铁箭头,重量居然超过了1公斤。完颜宗弼为了胜利,精锐尽出,派出了精锐骑兵“拐子马”和全身盔甲,只露双眼的亲卫军,叫“铁浮图”,但依旧无法战胜岳家军。

三场血战之后,金朝军队上下,尤其是统帅完颜宗弼,感到宋军已经今非昔比,所以士气衰退,甚至考虑进行大规模北撤,放弃占据十几年的北宋领土。当时,北方地区成千上万的民间抗金义军,纷纷打出岳家军旗号,准备响应。

但是,就在岳飞准备率领部下高歌猛进,彻底实现他“直捣黄龙”远大志向的时候,在杭州的宋高宗却有自己的打算:他和宰相秦桧已经达成默契,这次北伐的目标,仅仅是收复河南潢川、汝南等地,给南宋现有的边防增加一点缓冲带,就够了。对高宗来说,如果继续进军,打败了,很可怕,自己手上再也没有合格的部队拿出来抵抗金军。不过,胜了,也同样麻烦:岳飞等统兵大将继续北上,收容各路义军,立下大功,那更是兵多将广,难以控制。所以,南宋小朝廷先是严令张俊、刘琦两支部队不得进军,造成岳家军孤军深入,难以支持的局面,再连发“十二道金牌”,要求岳飞立刻班师回朝。

所谓金牌,是指一种长一尺左右的木牌,涂以红漆,上有金字,标志这是来自皇帝,不得延误的加急重要旨意,每日传递速度达500里。在接连收到如此之多催促自己退兵的御旨后,岳飞只得违心地下令撤军,仰天长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自此之后,岳飞有些心灰意懒,接连上书请求解除自己的军职,也推辞了宋高宗为了笼络自己而给予的少保头衔。第二年,金军再次进犯淮西,岳飞不计前嫌,率军增援,但宋高宗又要遥控指挥,当时的淮西宋军主将张俊也妒贤嫉能,唯恐岳飞再次立功,凌驾自己头上,所以反复推诿。种种不利因素加在一起,导致岳家军长途而来,辗转各地,竟未能和金军当面一战。同时,淮西战场上,其他宋军部队也缺乏配合,导致整个战局是先胜后败,士气大伤。更令人痛心的是,秦桧、张俊等人,开始以“援救淮西不力”为理由,在宋高宗的授意下给岳飞罗织罪名,准备加以陷害。

第二部分,为什么功勋卓著的岳飞,会被南宋朝廷罗织罪名,最终惨遭下狱杀害?抛弃道德因素,从历史宏观角度来看,这出悲剧的种子,在岳飞选择步入军旅生涯的时刻,就已经悄然种下。南宋的政治体系,如同一套逐渐发展严密的计算机程序,而功勋卓著的岳飞,他本身的存在,就和这套程序格格不入,如同一个内部诞生的Bug,如果不加以清除,整个程序就会陷入崩溃。

岳飞的存在,到底在哪些关键节点上妨碍了南宋朝廷统治的稳定与长治久安。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对宋史颇有研究的寺地遵曾经指出:岳飞的死,标志着南宋之后150年的政治体系,“绍兴十二年体制”完全确立。那么“绍兴十二年体制”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这个体制完全容不下一代名将、精忠报国的岳飞?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就得把时针拨回到1127年,也就是建炎元年,宋高宗小朝廷刚刚在商丘成立的时候。

寺地遵在他写的《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一书中说,在内外交困之间成立的南宋小朝廷,有两件迫在眉睫解决的事情,第一,是要迅速和金朝确立和平关系,从外部保障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第二,宋高宗要围绕自己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权力体系,从内部保障自己能够进行有效治理。

这两个目标,无论要实现哪一个,对军队的重新编组和掌控,都是重中之重。因为面对咄咄逼人、大举南侵的金朝,即使要讲和,也必须以战场上的胜利为筹码,否则谈无可谈。而且,宋高宗即使想要偏安江南,也必须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由于汴梁陷落,徽钦二帝被掳掠,北宋原有的军事系统已被破坏大半:许多军队失去指挥官,溃散成为流寇盗匪,小朝廷能够掌握的兵力微乎其微。

关于如何重建军队,高宗身边的官员,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两派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派以宗泽、李纲等主战派为核心,要求特事特办,恢复唐代的节度使体制,迅速在黄河与淮河之间的两河地带,设立军区,让统兵大将分别出任长官,兼管军事和行政,有自主权,同时自行解决财政问题,准备反攻。另一派,以主和派汪伯彦等人为首,他们主张,延续北宋重文抑武的传统,建立一支皇帝直接掌握指挥的军队,退守江南,利用长江防线阻挡金兵,同时动员江南富庶的商业经济资源来维持军队和行政开支。最终,汪伯彦一派的建议被高宗采纳。

然而,在政治上,任何一种选择,哪怕尽善尽美,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出现。寺地遵指出,南宋小朝廷放弃北方故土,选择偏安南方的后果就是,大大刺激了金朝扩张的野心,导致1129年金军渡过长江,大举入侵。在危难之际,宋高宗寄予厚望,直接指挥的侍卫亲军,竟然发动了叛乱,而此时,能来护驾平叛,同时还抵抗金军的,恰恰是岳飞、刘光世、韩世忠、张俊这些独立性比较强的统兵将领,他们对部队的掌控性比较强,各级军官都是统帅一手提拔的,所以相对比较有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力。

此事过后,宋高宗不得不暂时妥协,授予这些将领节度使的头衔,承认他们对部队的绝对领导权,还给他们各自安排了防区,也就是私有地盘,允许他们掌握防区内的财政大权,自给自足。在此基础上,岳飞等将领所指挥的驻屯大军,成为南宋国防体系的中坚力量。

然而,1136年,金齐联军入侵淮西,张俊、刘光世两路宋军配合不力,无法扩大战果,于是宋高宗想以此为借口,拿掉刘光世的兵权,让岳飞取而代之。结果呢,宋高宗又怕岳飞势力过度膨胀,于是出尔反尔,导致岳飞一赌气,以为母亲守孝的名义擅离职守,上了庐山;淮西的宋军也不满朝廷安排,发动了兵变。这两件事情加在一起,不仅在宋高宗和岳飞关系里,形成了一道重要裂痕,更让宋高宗和朝廷里绝大部分文官都达成了共识:只有进行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南宋小朝廷的统治,才能真正长治久安。

反过来看金朝这边,在几次军事行动之后,也放弃了彻底灭亡南宋的意图,转而开始寻求长期和平。在1138年,宋金两国重新达成了和议。这使得宋高宗认为,局势基本稳定,南宋政权也得到了江南地区士大夫地主的认可和支持,所以就应该求稳,安于现状,任何破坏现有和平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是不必要的。反过来说,岳飞、韩世忠、张俊几位统兵大将,现在有了自己的地盘,兵力也日益扩张,还不断在向朝廷伸手要钱要粮,渐渐有尾大不掉之势。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宋高宗杀害岳飞的重要帮凶,宰相秦桧。寺地遵曾说,秦桧不是一般的奸臣,他有自私自利、陷害忠良、心狠手辣的一面,但同时,他也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是“绍兴十二年体制”的奠基人。秦桧,出生于江宁,考科举中过进士,一路官运亨通,在靖康之变中,曾经作为俘虏被金朝军队抓走,关了两年多才放回南宋。所以当时就有传言,这个秦桧,是金朝派回来的奸细。

寺地尊说,秦桧这个人,工于心计,最善于利用派系斗争排除异己。回到南宋朝廷之后,他不断被宋高宗委以重任,做到了宰相和最高文职国防长官~枢密使。秦桧最大的政治资本就在于,他坚决和宋高宗站在一条战壕里,主张南宋朝廷要想长治久安,对外就要维持和金朝的和平,对内就要维护朝廷的权威,所以必须加强宋高宗个人的权力,坚决解除各统军大将的兵权。

宋高宗对秦桧的这种坚决站队,是非常欣赏的。因为他之前曾经抱怨过,就是自从渡江以来,历任宰相,都在和战之间徘徊不定,没个主意,导致既没有给南宋带来持久的和平,也没有能通过北伐,解除金朝的威胁。所以秦桧这种坚决主和,所有政治举措都围绕这一个目的展开的作风,得到了宋高宗的赞许和支持。

于是,在1141年淮西之战后,秦桧就在宋高宗的默许和支持下,于两三个月内,干成了几件大事:

第一,拉拢张俊带头示范,表态把兵权还给朝廷。

第二,迅速给张俊、岳飞、韩世忠三员大将加封枢密使和枢密副使这样的高级文官虚衔,把他们架空。

第三,派朝廷使者直接进入他们的军队,笼络各级将领,告诉他们:从此之后,要听皇上的直接命令。

寺地遵总结说,岳飞和秦桧,一个是出生在北方,满心都是恢复北宋原有领土的农家子弟武将。一个是出生在南方精英官僚家庭的士大夫,决定维护南宋朝廷的东南偏安局面,他们代表的,是南宋初期两种不同的建国理念,势必互不相容。更何况,秦桧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阴谋家。

于是,一张诬陷的暗网迅速张开,1141年8月,岳飞被免去了枢密副使的职位,10月初就被大理寺下狱,秦桧通过支使爪牙罗织罪名,收买岳家军少数叛徒,也不过拼凑出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包括诅咒皇帝、谋害友军、救援淮西不力、唆使部将谋反等等。12月29日,岳飞在临安大理寺监狱内,和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起,被仓促处死,死时年仅38岁。

岳飞的死,对于高宗来说,无疑是解决了一个心头大患,他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建立一个稳固,又能贯彻自己权力意志的绍兴十二年体制。它的主要构成因素是什么呢?

第一个要素,皇帝个人的权力不受约束,按照宋高宗本人的话说,就是“人主之权,在乎独断”。宰相变成了传达和执行皇帝意志的工具人,权力急剧膨胀,但同时,也是皇帝的替罪羊。所以说,南宋之所以相权膨胀,出了好几任大权独揽、专权擅断的“奸相”,包括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问题的根子,就在这个“绍兴十二年体制”。

第二个要素,是承认宋金并立,南宋彻底放弃了收复北方故土的念头,成了一个割据型政权。

第三个要素,岳飞、韩世忠、张俊和吴阶四大军,转化为朝廷直接控制指挥的驻屯军,一直维持到南宋灭亡。另外,随着岳飞等各大将上交指挥权,他们原本在辖区内的财政来源,包括贸易市场、当铺、酿酒、田赋收入等等,也变成了皇帝的直接收入。同时,秦桧起用了一批善于理财的官员,在整个南宋境内丈量土地,提高税收,对酒、食盐等货物实行政府专营垄断制,以大大增加老百姓负担为代价,让南宋朝廷的财政状况有所好转:宋高宗继位初年,南宋朝廷年收入不过1000万贯,但到了宋高宗统治末期,这个数字已经翻了6倍不止。

到这里,我们也许会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英雄岳飞,依靠自己非凡的勇气,开创了一个时代。没有岳飞的悍勇战力,南宋就没有同金军分庭抗礼,得以偏安一隅的谈判筹码。然而,这个时代的最终确立,却必须以他自己的牺牲作为最后的代价。

本书总结:

所谓时势造英雄,靖康之变后,南宋小朝廷仓皇南迁,却让整个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制度,出现了难得的松动,给予了岳飞这样出身草根的英雄以宝贵的用武之地。岳飞提出的“恢复中原,直捣黄龙”的口号,也成为危机时刻,鼓舞南宋军民救亡图存的共识。然而,岳飞的壮志,成为影响南宋统治的不安定因素,最终导致了岳飞悲剧的发生。

中国有句老话,公道自在人心。虽然宋高宗和秦桧,在自己掌握权力的时间内,抹杀了岳飞的功绩,并对他进行持续的污蔑,但民间对岳飞的怀念,却是无法抑制和根除的。宋孝宗继位后,岳飞就得以平反;而曾经一手遮天,把持朝政的秦桧死后,党羽就开始逐渐被清算,宋宁宗将他的谥号,从原本褒义十足的“忠献”改为“谬丑”。在《宋史》中,秦桧更是落得极为恶劣的评价,说他要挟皇帝,包藏祸心,提倡议和,实乃误国。从明代成化年间开始,位于杭州西湖的岳飞庙前,立了秦桧夫妇的下跪铁像,让其继续接受世代民众的唾骂。反过来,岳飞的形象,则在人民代代的传颂和艺术创作中,不断升华,集忠臣、猛将、神明三种身份于一体,享有至高无上的身后哀荣。

岳飞的死,固然是高宗和秦桧的阴谋所致,他们是为了巩固所谓“绍兴十二年体制”;但究其根源,则是宋代国家大战略的失调。《经略幽燕》的作者曾瑞龙先生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北宋南宋,绵延300多年,却始终没有解决好国家大战略中的一组矛盾:那就是,由于无法抵抗北方草原民族的军事优势,如果选择了和平,固然能带来安定,却要承受某种程度上的屈辱;而开战就意味着风险。从宋太宗试图收复幽燕地区的失败开始,整个宋朝的外交军事策略,都在求和与开战之间反复震荡,经常是在长期和平之后,试图通过一次冒险性军事行动改变被动局面,但最终以惨败告终。靖康之耻,就是这种战略持续失调的总结性大爆发,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而绍兴十二年体制,则可以被看作是南宋朝廷,对于这种战略失调的迟到纠正,然而纠错成本之一,就是一代名将岳飞的冤死。

不过,正因冤屈致死,为岳飞本已辉煌的形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最后一笔。作为历史人物,岳飞已经堪称完人,尽享生前名节,死后哀荣。他勇敢,勤俭,克己。在生死抉择来临之际,他依旧选择忠于自己的信念与原则,从容赴死,这是一种殉道一样的超人行为,从而让岳飞超越了时代,变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和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恭喜你,又学完了一本书。一起努力,拥有一个、每一本书都学习过的书房;一起努力,把时间变成我们的资产;一起努力,成为家族的榜样。

撰稿:朱步冲;脑图:刘艳导图工坊;资料来源:得到APP听书栏目。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妈妈有焦虑,来母亲智慧文化馆!

地址:杭州南宋御街“密不可分母亲智慧文化馆”

联系人:叶子老师

0 阅读:0

郑胜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