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如何才能做出好的设计?

郑胜辉 2024-08-19 21:28:41

郑胜辉学习与思考第2436天

核心内容

20世纪80年代,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给巴黎带来的空前盛况被媒体和同行称为“广岛时尚”(Hiroshima Chic,亦作“广岛时髦”),意味着他们带来的影响就像投向广岛的原子弹一样,炸裂了时尚界原有的存在。本书从三个部分解读山本耀司的服装如何从生活的基本需求出发,继而满足设计师和穿衣者双方的第三层需求——自我价值实现。

前言

本书的精髓:山本耀司的设计如何让“怪咖穿的衣服”从秀场走进日常生活,又如何用设计影响穿衣者的思想及自我价值实现。

山本耀司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日本时装设计师,而这本书是了解山本耀司的第一手资料,因为里面的文字出自山本耀司之手。这本 “一半是夸张,一半是事实”的书有两个书名:主书名是“山本耀司”,表明了书的主人公是谁;副书名非常有意思,叫做“我投下一枚炸弹”。为什么山本司说自己扔下了一枚炸弹呢?这就要从山本耀司出道的时候说起了。

1966年,山本耀司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院,这可是日本私立大学第一名门。但是,他并不想当律师,而是想当一个裁缝,于是他去了文化服装学院,得到奖学金后又去巴黎深造了两年。

在十年的学习和奋斗之后,山本耀司决定用他风格独特的设计作品征战巴黎。那时的时尚圈跟现在没什么差别,最重要的展示舞台就是巴黎、米兰、纽约的时装周。但是,山本耀司的巴黎之行并不是一片坦途,他面对的评论环境可没有现在这样包容。那时时尚的话语权一直掌握在西方设计师手中,主流风格是伊夫圣罗兰(YSL)的女装和邓迪式的男装。这类设计关注男性与女性各自的身材特点,用服装和配饰展现男性的硬朗和女性的柔美。在异常苛刻、挑剔的眼光中,尚未成名的山本耀司随时要面对一败涂地的风险。

然而,1981年4月,在巴黎的洲际酒店,山本耀司的模特们身穿层层叠叠、一团漆黑、满是破洞的衣服鱼贯而出时,在场的记者、摄影师、买手和设计师同行全都惊讶得目瞪口呆。因为山本耀司的衣服完全打破了西方对“美”的定义。当时美国版《服饰与美容》杂志的驻欧洲主编伊莱娜·西尔瓦尼评价道:“第一次看到山本耀司的时装秀时,一股强大的冲击力袭身而来。那股冲击力瞬间贯穿我的全身,震撼着我的心灵,好像突然间听到警铃般,令人为之一惊。”这种空前盛况被称为“广岛时尚”,因为这就像投向广岛的原子弹一样,炸裂了时尚界原有的审美观。不过,山本耀司本人对这个称呼非常恼怒,因为“广岛”二字对日本人而言是不可触碰的伤痛。

对待这样一颗炸弹,时尚界有截然不同的反应。理解山本耀司的人将其视为一场革命,标志着时尚界新时代的到来,而不理解的人则认为山本耀司开了一场“国际玩笑”。

的确,当我们第一眼看到山本耀司的设计时,也会产生怀疑。这种像破烂儿一样的黑色衣服,哪里称得上美呢?怎么就成了一颗“炸弹”呢?那我们就从“穿衣服”这件日常小事儿说起吧。

我们常说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位,这足以证明穿衣服这件事儿对我们有多重要。哪怕是吸收天地日月之精华的石猴孙悟空,第一次来到人类社会的时候,也“偷”了一身衣服。这个行为一下子就让他和普通的动物拉开了距离,显示出他无限趋近于人的属性。但是穿衣服又太平常了,以至于我们又常常忽略穿衣服这件事,只不过把它当成每天起床后的例行流程而已,不会思考衣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其实,和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一样,穿衣服也满足了我们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三层:第一层,就是基本的生理需求,这是从原始人开始就存在的需求,不过碍于生产力低下,他们只能用植物和兽皮来保暖,这也是最早的衣服;第二层,就是生活需求,在穿暖之后,人们就开始追求美观与得体,依照不同的地位、职业、年龄、性别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第三层,就是精神需求了,穿衣者能在服饰与身体的无声交流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今天很多服装设计师的追求,也是我们稍后要讲的重点。

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角度出发,带你认识、了解、读懂山本耀司,看他如何从第二层生活需求出发,满足设计师和穿衣者双方的第三层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山本耀司成长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原生家庭;接下来,我们说说山本耀司的设计理念及其形成原因;最后,我们来看看在他反叛、自由的理念之下,对细节有着怎样的执着追求。

第一部分

一个人的性格与他身上的遗传因素有关,是 DNA 带来的,但是在他后天的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特殊的时代背景,也会给整整一代人打上时代的烙印。

山本耀司出生于1943年10月3日。这个时间点,对山本耀司的一生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全球视野来看,1943年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年的2月2日,德国陆军元帅弗里希·冯·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投降,这是德国法西斯军队覆灭的起点。2月9日,日军在瓜岛战役中失败,此后,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处处设防,步步被动。9月8日,意大利投降,从此,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实际上解体,日本更加孤立无援。而此时的日本民众,也因战争消耗而失去了信心和耐心,1945年的两次东京轰炸之后,居住在东京的民众对战争充满了仇恨。

除了时代的烙印外,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后天因素。那我们就把视线从大背景中收回来,看一下山本耀司的家庭。

这个原本普通的日本家庭当然没能幸免于难。山本耀司的父亲本是个渔民,但是却在1944年,也就是二战接近尾声的时候应召入伍,被派往菲律宾。彼时,美军已经开始在菲律宾群岛对日军实施进攻。日军不顾人员伤亡、孤注一掷的打法令自身损失惨重,守岛日军大部分被歼灭。山本耀司的父亲也在这里阵亡,战死公报上只有一句话“死于菲律宾碧瑶东部山地的激战”,而尸骨至今也没有找到。

父亲战死后,山本耀司的母亲山本富美没有再嫁,独自一人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她暂时将山本耀司托付给娘家,自己去学习西式服装裁剪,之后在东京开了一家小小的裁缝铺,虽然说不上是真正进入职场,但是也是当时少有的独立女性。山本耀司的失望、悲观、愤怒和母亲的坚韧、自立,错综复杂地融入了他的性格之中,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他的设计之中。接下来我们将细致地分析山本耀司的设计理念及成因。

第二部分

推崇山本耀司的人经常引用他说的一句话:“还有什么比穿戴得规规矩矩更让人厌烦呢?”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想想,谁穿得最不规矩。观察之后不难发现,流浪汉才是穿得最不规矩的人。流浪汉居无定所,所以会把所有的身家披挂在身上,这就呈现出最混搭的风格。而山本耀司真的把“流浪汉风格”吸纳到自己的设计中,让走上T台的衣服充满了混乱、扭曲、不对称的元素。这种设计恰恰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我们对衣服的认知,没有追求身材曲线的剪裁,隐藏了男女性征,模糊了穿衣者的性别。穿衣者的身体融入了宽松奔放的衣服中,脱离了衣服对身体的束缚,也失去了对人的附加定义。

“不规矩”是山本耀司内心躁动的根源,也是他的设计主线。是什么让他如此抗拒“规矩”,渴望打破桎梏?沿着“不规矩”的主线,可以看出山本耀司的三个理念:反叛、自由、独立。

首先说一下反叛,这似乎是所有艺术家的通病,山本耀司也不例外。不过,他的叛逆期显然比普通人要长,似乎到现在都没有结束。一般情况下,带有反叛精神的人会有两种渠道表达情绪,一种是声嘶力竭的呐喊,一种是静默的放弃,也就是现在俗称的“丧文化”。

而山本耀司的反叛,属于后一种。他的心中满满都是负能量,丧到了极致。在他眼中,年轻人是令人厌恶的小鬼,而老年人是不懂奉献自我的无用之人。一般情况下,当我们看到自然的美景,会心生愉悦、舒缓压力,但是山本耀司的视角却和我们不同。春天杜鹃花开的时候,他会心生厌恶;秋天柿子挂满枝头的时候,他为夭折的果实感到遗憾。也就是说,在面对任何事物的时候,他都用丧来压制一切兴奋点。他讨厌未来,也讨厌过去,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他的作品,也曾被认为充满了葬礼一般的压抑感。

葬礼的色调都是灰暗的,山本耀司的衣服也是灰暗的。他的设计多用黑色,因为在他的眼中,黑色不仅是意味着沉默和禁忌,同时也意味着谦虚和傲慢、慵懒和神祕。如果颜色有语言的话,黑色其实在说:“我不烦你,请你也不要来烦我。”这种对黑色的执着和丧,来自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失去父亲的愤怒。

自幼丧父的山本耀司对父亲的记忆非常模糊。只听母亲讲过,在11月寒冷的夜晚,父亲离别前握了握他的小手;在他读小学时,母亲举办了一场没有遗体的葬礼,里面埋葬着父亲最爱的徕卡相机;等到他读高中时,因为青春期的叛逆和躁动,他反复问母亲,自己为什么没有父亲,让母亲十分苦恼。当时的日本官兵遗属组成了许多遗族会,便于遗属间相互帮助。但是山本耀司一直无法接受父亲死亡的现实,所以要求母亲不要加入日本遗族会,或许他一直在暗中期盼父亲某一天能够归来。

等他长大之后,无意间发现,由于战争末期运输船短缺,父亲在被派往战场时,很可能只是登上了临时改造的渔船,在抵达战场前就被击沉了。这件事让他对政府的权威失望至极,心中的反叛与丧,也许正是由此而来。他曾说:“我的厌恶就像一颗永远不能被拆除的炸弹。”这颗炸弹刺激他突破常规,反抗世俗之见,还让他无比渴望自由。这就是山本耀司的第二个理念——自由。

之前我们提到,山本耀司厌恶这个世界,所以,成年后的他像很多摇滚乐手一样,四处旅行、游荡、酗酒、嗑药、纵欲,用放纵个体、逃避现实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反叛。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很多流浪汉。这些流浪汉无所谓外界的眼光,随意组合身上所有的衣物。在常人眼中,这是不规矩的破破烂烂,而在山本耀司眼中,这却是不羁的自由。

山本耀司曾说过:“如果衣服是完美合身的,那它就像雕塑,而不是时尚。”于是,他将混乱、扭曲、破洞等不规则的元素设计在黑色衣服上。这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剪裁方式突出了服装的生命,不受人体曲线的限制。同时,他在成熟感中融合了孩子气的细节,在精致的设计中融入狂野的线条……在他的设计中,各种元素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他的设计不属于某种特定样式,而是属于他最喜欢的所谓“不三不四”的衣服。

这种不三不四可能会被理解为时髦、叛逆、前卫,但是山本耀司自己的解读是“向前走一步”,而不是离经叛道地否定一切。这属于一种理性的自由,而这种自由的理念,主要形成于他在巴黎的生活。山本耀司推崇巴黎,因为巴黎的时尚不会臣服于买者的喜好,设计师也不需要向市场妥协。对待设计,山本耀司的思维可以自由地飞驰,他也希望自己的衣服,能够给穿衣者带来自由的感受。他曾说:“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广阔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山本耀司的自由不仅体现在他的设计中,也体现在他的人际关系中。他从未把自己束缚在某一段感情之中。儿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身边的女人不过是相互独立、各取所需的伙伴。也许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态度,在他的一对儿女——山本里美和山本雄司都随之踏入时尚圈的今天,山本耀司的妻子仍旧鲜为人知。在他的认知中,男女之间不应有任何的依附关系,这种自由建立在彼此之间的独立之上,这也是山本耀司的第三个理念——独立。

山本耀司的服装,模糊了性别概念,让穿衣者和欣赏者忘记了性别认知,摆脱了性别束缚。他希望用服装赋予穿衣者独立的人格特点,同时让衣服摆脱“装饰品”的命运,和穿衣者融为一体,拥有自身的生命。他在设计中凸显服装本身的生命,这恰好对应了他所倡导的理念,穿衣者也不应依附于人,要相互独立,尤其是女性。

因此,山本耀司深得女权主义者的推崇。他最早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女性穿上男性的服装,走向工作场所”。他不想看到一个女人为了维护完美的形象而穿上取悦丈夫、客户、面试官的衣服,甚至认为,女性应在二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掌控全局,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当女人脱离了某个男人的束缚,才能够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形象。

在1999年的婚礼主题秀场,他让男女模特来了个变装——新娘穿着礼服礼帽、新郎穿着裙子登场。当模特走到台前时,新郎把裙子和头纱都脱掉,再把新娘的帽子戴回自己头上,变回男子;然后模特从口袋里掏出墨镜和项链,为“新娘”装扮上。这种服装的现场变化凸显了男女本没有区别的主旨,也让服装,哪怕是结婚礼服,承担了服装所本应具备的实用含义。

山本耀司的独立性,尤其是女性应该独立的观念形成于他的少年时代。我们之前讲过,在山本耀司的父亲离开后,他的母亲开了一家裁缝店。而这家店的位置十分微妙,在东京的歌舞伎町。这里是有名的红灯区,灯红酒绿、鱼龙混杂,女人的工作就是取悦男人。这些化着浓妆陪着男人嬉笑的女人,和独立自主、隐忍辛劳的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山本耀司一直崇尚“工作中的女人”,倡导女性的独立精神,在山本耀司眼中,能够依靠个人奋斗在社会上立足的女性,都拥有顽强的意志,值得全社会的尊重。而那些大小姐、公主病,花着父母给的钱、让男朋友刷卡买衣服的女人,是社会的蛀虫。

正是日本战败的大背景与山本耀司独特的成长经历,让山本耀司的设计从满足女性的工作需求出发,并在其中表达他反叛、自由、独立的理念,为穿衣者实现追求本我的精神需求。然而,在自由不羁、特立独行的表面之下,山本耀司的服装还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值得我们去了解,那就是对细节的精确打磨。最后,我们就来简单说说他在设计细节上的追求和理念。

第三部分

面料、衣领、袖子、衣兜、扣子,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精心设计、追求完美,是山本耀司设计中十分出彩的一面。山本耀司多次强调,衣服是有生命的,布料也是有生命的。布料经过时间的“发酵”,历经生长的过程,才能展现出其隐藏的美丽。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裁剪,那么有生命的布料依旧只是一块布,所以山本耀司用顺应布料生命的剪裁方式,打造衣服与人体之间自然的流动,追求浑然天成的和谐感。

衣领,是服装中的点睛之笔,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影响整体的感觉。领口的位置不仅难定位,还要考虑领口处皮肤对布料的触感,山本耀司曾为衣领的设计苦恼和矛盾了许多年,他希望将人体需求、装饰性、表达欲等多种元素融入其中。

衣袖,也是山本耀司突出的设计重点。在西方审美影响下的设计概念中,衣袖是附属品,但是在日本和服的设计中,衣袖却是核心。所以,山本耀司的设计在最初阶段就考虑到衣袖和整体的和谐以及功能性。

接下来说说衣兜。衣兜要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有了衣兜,就不需要再拿手包,省去了很多出行的麻烦。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要给衣兜设计出不同的位置、形状、个数,开口大小、角度和深度也都必须考虑在内。在1999年春夏的秀场上,山本耀司的新娘模特,从婚纱裙里掏出了高跟鞋、手套和手捧花。他用衣兜的设计突破了传统。

衣扣也需要精准的位置。每系上或者解开一粒衣扣,衣服的轮廓就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和穿衣者之间的和谐。山本耀司用衣服两摆能否自然地滑落或收紧,来测试这粒衣扣是否让成衣达到了完美的地步。

这些小细节上的心思让我们具体地了解了一件衣服的设计并不简单,也明白了为什么很多衣服看上去差不多,但是大牌的服装总是更有高级感。也许现在很多人还无法接受山本耀司的服装设计,不过,套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一句台词:“导演没打算让大家看懂,这是艺术片,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而山本耀司的衣服,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让小众走向主流。

总结

首先,我们讲了山本耀司的童年经历。他生于二战末期,自幼丧父,日本国内的战败情绪影响了他的成长;同时,他的母亲担负起家庭重担,开了一家裁缝铺,在他心中塑造了独立女性的光辉形象,也给他接触服装设计提供了便利。

其次,我们讲了山本耀司的设计特点及形成原因。父亲的战死及政府的失责令他对一切充满了厌恶感和冷漠感,反叛成了他的设计动力,黑色成为设计的主色调;他追求自由,不受束缚,设计中也充满了不规则的元素,混搭了不同的风格;母亲的自立令他推崇工作女性,强调女性要主导自己的生活,所以他的服装强调穿衣者的独立性,不受性别、职业的限制;从细节方面来看,他看重布料的生命,强调衣领、衣袖、衣扣、衣兜的点睛之意,也从细节彰显他的不羁中的精细。

山本耀司所谓“不规矩”的衣服,从设计之初就不同于光鲜亮丽的时装,它是从最基础的生活出发,追求了人内心的本真,遵循了最淳朴的自然哲学。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山本耀司的衣服也回归了最初的本质,他看中服装的生命,追求衣服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因此,他的衣服不仅仅是秀场上的“炸弹”,也是能够走进生活、满足穿衣者潜在渴望的“知己”。《服饰与美容》的驻欧洲主编西尔瓦尼说,自从遇到了山本耀司,衣柜里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其他品牌的衣服。

山本耀司曾说,时尚是他自己独特的语言,他的每一件作品中都蕴藏着他当时的状态——他的情感、他的力量、他的态度。2008年,山本耀司的公司面临破产。他在给导演文德斯的信中写道:“我失去了所有权,这没错,但我却感到如释重负……我把这段转折视为我最后一段人生的开始。”他从经营的复杂中抽身,重新回到单纯的服装设计之中。

在消费主义的捆绑下,很多年轻人失去了活力、梦想与执着。但是,古稀之年的山本耀司,依然坚持战斗在设计台上,心中一直保有愤怒和疑问,内心依旧火热,眼睛依旧明亮。至于何时退休,他所理解的最理想状态,便是在做衣服时突然倒下。他曾说到的“以命相抵,制作衣服”八个字,也早已成为众多年轻的服装设计师心中常用来激励自己的座右铭,这也应该成为每一个年轻人坚守内心理想的座右铭。

撰稿:刘乐心;脑图:摩西;资料来源:得到APP听书栏目。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妈妈有焦虑,来母亲智慧文化馆!

地址:杭州南宋御街“密不可分母亲智慧文化馆”

联系人:叶子老师

0 阅读:0

郑胜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