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才知道,原来它的远祖在中国

寒梦评历史 2023-06-20 22:15:00

好几十年前,正值少年,每逢热天,就穿上了一双木拖鞋,伴随着“阁阁”的响声,行走在乡间小路上。

那时候,木拖鞋在浙江农村十分普及,而且用处很大。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无论在石板路上还是在田间泥道上,木拖鞋都可以大显身手。

木拖鞋在四季中穿着时间很长,从“吹绿日日深”的春年3月一直穿到“秋分稻穗齐”的9月,历跨3季。

当然,那个时候的我辈,所穿的木拖鞋,模样很简单很丑陋。先是自制,找来一块松木板,脚底踏在木板上,用铅笔依脚样划上,用木锯锯成拖鞋样子,然后在鞋上端两侧用钉子钉上厚布条就成了。但松木拖鞋木质软,容易开裂,穿不了多久。后来便又找来质地坚硬的苦炼树木板做拖鞋,并且在鞋上钉上了帆布条。这样穿的时间就长多了。再后来,不用自制了,上供销社去买了。

现在,我的老家再也听不到“阁阁”的木拖鞋响声,据说它响在遥远的异国日本了。可是我相信,木拖鞋在我国并未绝迹,否则网上不会有样式繁多的木拖鞋出售。因为,木拖鞋是我国发明的。

距今5000多年前,河姆渡时代的慈城人就穿上木拖鞋。不过,那时不叫木拖鞋,叫木屐。1987年,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两件残存的木屐,前宽后窄,圆头方跟,左脚履长21.2厘米,5孔;右脚屐长24厘米,6孔。孔与孔之间挖有凹槽,据推测是用绳子穿过小孔嵌于槽内和足面系牢的。

发现慈湖木屐这个消息,传到日本,使有着1000多年穿木拖鞋历史的日本人才知道,原来木屐的远祖在中国。

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跟随重耳一同逃难的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又累又饿的重耳喝了。19年后,重耳返回晋国,继国君之位,是为晋文公。他即位后对所有跟随他的臣子都予以赏赐,唯独忘了功劳卓著的忠臣介子推,等他记起介子推时,介子推早已和母亲隐居在绵山。

晋文公带人前去寻访,但介子推避而不见。无奈之中,晋文公下令烧山,心想为躲火介子推就得出山了。岂料介子推不为所动,和母亲一起抱着一棵树被活活烧死。悔恨交加的晋文公取其死前所抱之树,削为木屐,时时穿在脚下,不时感叹“悲乎足下”。后人以此用“足下”作好友之称。

孔子穿着一尺四寸长的木拖鞋,周游列国,在蔡国夜宿时一只木拖鞋被偷去了;墨子派出300名武装弟子,穿着木拖鞋在宋城上阻止了楚军的进攻。这些传说给拙朴的木屐披上了浓重的文化色彩。

到了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发明了“谢公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诗仙李白据此写下了千古名句:“脚着谢公履,身登青云梯。”

宋代以前,木拖鞋是时尚服饰之一,为文人骚客所钟情。著名的南宋画家马远则有《雪屐观梅图》传世。据说,苏东坡就喜欢这种便携式休闲鞋。但以后,木屐普遍流行在中下层民间。

“木拖木拖,三年好拖”,不知何时,木屐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阁阁" 的木拖声成了遥远的回声和依稀的梦境。但我坚信,现今仍有人穿着它,“阁阁" 地行走在石板路和泥泞小道上。

1 阅读:22

寒梦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