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死后,一部下冒死将其埋葬,发一毒誓,18代后人守墓394年

醉波看过去 2024-07-25 19:43:02

1630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现大事,一代名将袁崇焕在北京菜市口被执行凌迟之刑,他的全身被割了3543刀之后,永久地闭上了眼睛。

临死前,袁崇焕作下一首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袁崇焕依然不忘平辽大业,他既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悲哀,也为大明朝的未来感到担忧。

袁崇焕死后,百姓对他的态度,更让人觉心寒,人们竟然纷纷抢购他的肉,刽子手为了赚钱则明码标价,每块肉卖一钱银子,而且很快就售罄,人们在吃他的肉的时候,还不忘打骂他是卖国贼。

百姓们当然不知道内情了,他们之中谁又能想到,袁崇焕其实是被冤枉的呢?

一直到清朝中期,随着一些历史档案的逐渐揭露,人们才知道袁崇焕是被冤枉的,后来清朝皇帝更是公开宣称袁崇焕之死,实则是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

袁崇焕死后,其家人也都没有好下场,他在宁远的一名小妾、两个女儿、侄子袁兆晰以及十五名其他家人,都被流放到了偏远之地;而他在家乡亲人,除了老母太过年迈,妻子投井身亡,免遭处罚之外,其他人也都被流放。

为了羞辱袁崇焕,崇祯帝还下令,将他的头颅悬挂在木杆上示众三日,之后传示九边。

但奇怪的是,就在当天夜里,袁崇焕的头颅竟不翼而飞,崇祯帝下令满城查找,却一点线索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袁崇焕为什么被杀?

我们都知道,袁崇焕之所以被处死,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通敌卖国,说他与皇太极早就达成了某种协议,故意放皇太极入关,还准备与皇太极里应外合。

这个说法,早在清朝的时候就被推翻了,根本就是没有的事。

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说说袁崇焕为何被处死,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皇太极实施的反间计。

在满清档案和清实录中,记载了皇太极是如何实施反间计,让崇祯帝对袁崇焕产生猜忌的。

当时,皇太极抓住了明朝的两名太监,他将这两名太监关押在牢房中,又让两名投降的汉将高鸿中、鲍承先在牢房外谈论袁崇焕与后金的密约内容,并故意让这两名太监听到。

后来,皇太极将两名太监中的一名杨姓太监放了回去,让他替自己传话给崇祯帝,同时将袁崇焕与后金达成密约之事告知崇祯帝。

当然了,档案中只记载皇太极实施了离间计,且并没有说离间计是否成功,所以不能将这件事说成是崇祯帝杀袁崇焕的唯一原因。

不过,一些史学家认为,皇太极的离间计,对袁崇焕之死是起到决定作用的。

第二,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是个很有争议的人,尽管他骄横跋扈,长期虚报人数冒领军饷,还干了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手下将士也很听他的话,而他镇守的皮岛,虽然孤悬海外,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牵扯后金的一股重要力量。

袁崇焕在没有请示崇祯帝的情况下,竟然擅自将毛文龙杀掉,理由是毛文龙不遵号令,多行不法,扰乱平辽大计。

不可否认,毛文龙是该杀,但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杀掉毛文龙又没有合适的替代者,是很不明智的。

而事实也证明,杀掉毛文龙带来的后果很严重,自他被杀之后,他手下两万余将士都寒了心,要么作鸟兽散,要么跑去投降了后金,明朝自此失去了唯一能牵扯后金兵力的一股强大军事力量,而后金则可以毫无顾忌地攻打明朝了。

崇祯帝得知毛文龙被杀之时,心情其实是很不爽的,但他又需要袁崇焕,所以暂且忍耐下来,还下旨褒奖了袁崇焕。

后来,袁崇焕被逮捕的时候,崇祯帝问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为什么杀毛文龙?可见在他内心当中,对袁崇焕先斩后奏之事,其实是非常在意的。

第三,惨遭小人诬陷。

袁崇焕从被抓到被杀,有两个人起到关键作用,他们都是袁崇焕的政敌。

一个人是温体仁,袁崇焕被逮捕前,他曾秘密上书崇祯帝,诬陷袁崇焕故意放后金军队入关,直接导致了崇祯帝对袁崇焕下达了逮捕命令。

温体仁之所以诬陷袁崇焕,其实是为了扳倒袁崇焕背后的阁臣韩爌、钱龙锡等人,从而为自己进入内阁铺平道路。

另一个人是兵部尚书梁廷栋,袁崇焕被逮捕后,崇祯帝其实并未下定决心杀人,但梁廷栋却上书崇祯帝,说袁崇焕曾将大米卖给蒙古人,又私自同后金议和,肯定是通敌卖国。

为了坐实这个罪名,梁廷栋可谓煞费苦心,他找来了许多证人,比如一名山西籍木工被说成是袁崇焕的细作,木工供述说自己是被袁崇焕派到京城的,目的是刺探京城有多少兵马,以便反叛。

但是,在给这名木工的供述中,有很多细节对不上,甚至前后矛盾,比如他说自己根本没去过辽东,那他又是怎么成为袁崇焕细作的呢?

不管怎么说,梁廷栋给袁崇焕罗织了很多罪名,这对崇祯帝判处袁崇焕死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袁崇焕自己的失误。

当初,袁崇焕承诺五年平辽,实际上他当时有些夸海口了,他上任之后才发现,这个任务是很难完成的,崇祯帝在这件事上对他有极大的不满,这也是他悲剧的根源所在。

而在己巳之变中,袁崇焕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拒绝了孙承宗阻击皇太极的命令,坚持“凭城坚,用大炮”的战术,试图在皇城脚下歼灭皇太极。

但袁崇焕似乎忽视了一件事,他选择的战场是大明朝的首都,而不是什么其他城池。

结果就是,崇祯帝对袁崇焕产生了极大不满,尽管袁崇焕打了胜仗,但崇祯帝却不让他的军队入城休整,而大臣们也纷纷弹劾他,说他居心叵测。

仅凭这一点,崇祯帝处死袁崇焕,也没什么问题,尽管他并没有故意放皇太极入关,也不是想跟皇太极里应外合,但他的做法已经触及崇祯帝的底线了,也给了他的政敌攻击他的理由,这是他的又一大失误。

第五,崇祯帝的多疑性格。

崇祯帝是明朝历史上猜忌心最强的皇帝之一,总有一种“刁民想害朕”的心态,他既想让大臣们替自己办事,但又不信任大臣们。

崇祯帝在位的十七年时间里,因为他的猜忌心强,所以他处死了2位内阁成员,2位兵部尚书,7位督臣和11位巡抚,而被他罢免的巡抚以上大臣,以及被他杀掉的巡抚以下臣子,更是不计其数。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崇祯时期的内阁大臣,竟然是整个明朝最不稳定的一份职业,就犹如走马观花一般,换了一茬又一茬,以至于我们现在都不知道,究竟谁才是崇祯帝的心腹之臣,或许他根本就没有。

而袁崇焕的死,就跟崇祯帝的猜忌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袁崇焕本身一些做法就欠妥,再加上有人在一旁煽风点火,崇祯帝多疑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结果冤杀了袁崇焕。

以综合以上五点,我们就知道袁崇焕为何被杀了,他自身犯下的错误,崇祯帝杀他也没什么问题,但问题是杀的不是时候,并且给袁崇焕的罪名大多也不对,所以袁崇焕历来被认为是冤杀的。

袁崇焕的身后事。

尽管在明朝末期,多数人都认为袁崇焕罪该万死,但也有人知道他是被冤枉的,那就是他率领的关宁铁骑。

据记载,袁崇焕被杀之后,关宁铁骑的将士都为他感到冤枉,但又无可奈何,只能默默为他流泪。

在关宁铁骑当中,有一个姓佘的人,是袁崇焕的部下,也是袁崇焕的追随者,他很清楚袁崇焕是被冤枉的,为此他感到愤愤不平,也对明朝统治者感到绝望。

袁崇焕被杀那天,这位姓佘的将士目睹了整个过程,他含泪目送袁崇焕离开,等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偷偷来到刑场,冒死将袁崇焕的头颅取了下来,然后带回家,深埋在了后院当中。

第二天,官府发现袁崇焕的头颅被人偷走了,认为是同党所为,便层层上报,最终被崇祯帝知道了。

当时,崇祯帝感到很生气,下令官府缉拿盗贼,但官府找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

过了几天,崇祯帝的气消了不少,就没有继续过问袁崇焕头颅失窃之事了,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但对于佘义士而言,他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那时候,佘义士对明朝不再抱有幻想了,加之为了保护袁崇焕的头颅,不允许他继续在军中任职了,他便干脆辞职在家,不再与外人来往。

为了掩人耳目,佘义士将袁崇焕头颅埋葬处改建成为一处义园,由于他是广东人,所以他规定,只要是在北京去世,又不回广东安葬的人,都可以埋在此处。

在后来的几十年时间里,尽管清朝灭亡了明朝,北京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巨变,也有人重金悬赏寻找袁崇焕的头颅,但佘义士都坚决保守秘密。

佘义士去世前,给子孙留下三条遗训:

第一,自己死后给袁崇焕陪葬,以便永远陪伴他心目中的大将军;

第二,子孙世代为袁崇焕守墓,不准回广东故乡;

第三,子孙不可当官,但必须要读书,尤其要读历史,以明事理。

这三条遗训,既是佘义士对子孙的嘱托,也是他发的毒誓,要子孙世代们永远不能忘记。

佘义士去世后,他的子孙谨遵遗训,守护在袁崇焕墓旁边,没有泄露半点秘密。

清乾隆年间,乾隆帝下旨给袁崇焕平反,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袁崇焕的后人,佘氏后人得知这件事后,感到十分欣慰,便将袁崇焕头颅埋葬处告知朝廷。

当时,乾隆帝发现袁崇焕并无子嗣,于是将袁崇焕堂弟的五世孙袁柄找来,授予其官职,并赏赐大量钱财。

实际上,袁崇焕是有后代的,他被杀之后,他的一个小妾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名叫袁文弼,后来袁文弼还当了清朝的官,只不过没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而袁文弼的后代当中,也出了一些名人,清末名将富明阿、寿山,这两人都是对清朝有功劳的。

乾隆帝在安置好袁柄之后,开始处理袁崇焕墓之事,他下令修缮了袁崇焕墓,同时他非常感念佘氏一族的壮举,便又拨了一笔银子,修缮了佘氏一族在广东老家的祖坟,同时邀请佘氏后人出来做官,但被委婉拒绝。

当时,很多人仰慕袁崇焕,纷纷到他的坟墓前祭拜,佘氏后人也不加阻拦,只是默默守护,这或许就是他们一直等待的结果吧,毕竟佘义士的在天之灵,也能得到安慰。

民国时期,佘氏一族继续守护在袁崇焕墓旁,那时候袁崇焕墓有些破烂,佘家又没钱,许多社会名流在得知这事后,纷纷捐款捐物,不但修缮了袁崇焕墓,还在墓前修建了一座袁氏祠堂。

由于许多社会人士对袁崇焕十分推崇,一直在致力于保护袁崇焕墓,再加上佘氏后人百年如一日地看护,所以袁崇焕墓在战争中得以完好保存。

新中国成立后,袁崇焕墓曾遭遇过几次大的波折,甚至还被拆毁了。

第一次是1952年北京城市大改造的时候,要迁走市内所有墓葬,佘家后人心急如焚,四处找人帮忙,后来柳亚子、李济深等人给毛主席写信,毛主席亲自下达指示,说袁崇焕是爱国人物领袖,应当保留其墓葬。

第二次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守护袁崇焕墓的责任,落到了佘义士的第17代后裔佘幼芝头上,他是家族里第一个接棒的女性。

那时候,佘幼芝的家庭十分困难,只能勉强维持温饱,住的房子也十分简陋,却需要拿钱出来维修袁崇焕墓,他的丈夫因此对她很不理解,劝她不要继续守墓了,应该一起出去赚钱养家。

最艰难的时候,佘幼芝曾思考自己究竟该不该坚持,但最终她决定继续承担这一责任,她认为祖训不能忘记,不然百年之后,怎么去见祖先。

后来,佘幼芝对丈夫做了很细致的思想工作,让丈夫意识到她所从事的事情,是一件已经坚持了十几代人的事业,党中央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此都曾表示过关注,不能给家族丢脸,也不能给国家丢脸。

在得到丈夫的理解后,佘幼芝开始与丈夫一起守墓,他们经常去打扫袁崇焕墓,并分享与袁崇焕有关的历史故事。

几年之后,有人造谣说袁崇焕墓里有很多宝贝,不明真相的群众一窝蜂跑到袁氏祠堂,将墓祠掘地三尺,结果什么也没找到。

这件事让佘幼芝痛心不已,她开始四处奔走,请有关部门出面修复袁氏墓祠,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即便如此,佘幼芝也没有放弃,她自筹了一些款项,进行了简单修复,然后继续坚守在岗位上,等待引起重视的那一天到来。

第三次是在十年动荡时期,袁崇焕的墓祠再次遭到严重破坏,等到动荡时期结束之后,佘幼芝又开始四处奔走,筹措维修经费。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佘幼芝得筹款之路遭受了很大的困难,为此她坚持了24年,直到九十年代,北京市有关部门这才对袁崇焕墓进行了修缮,并于2002年开放了祠堂。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佘幼芝曾一度想要放弃,但她想起祖先冒着杀头的危险,将袁崇焕的头颅偷出来,自己这点困难算什么呢,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大义,她决定继续坚持下去。

2003年,佘幼芝唯一的儿子佘焦平去世了,死时只有28岁,这让她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而佘焦平之所以去世,也跟家族事业有关,那时候广东东莞要修建袁崇焕纪念馆,请他过去守衣冠冢,结果他在去东莞的半路上因车祸去世,其骨灰则被安葬在袁崇焕墓旁。

佘焦平去世后,佘幼芝开始选择接班人,她家族还有不少人可以接棒,据说她堂哥的一个儿子成为第18代传人,至今仍在坚守。

2020年,81岁的佘幼芝去世,这位袁崇焕墓的第17代守墓人,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了近60年,而她的家族则已经坚守了394年了。

如果说袁崇焕对国家是忠心耿耿的,那么佘家的坚守则可以用义薄云天来形容,这种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宝贵财富,需要大家共同继承。

1 阅读:32

醉波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