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祖曾给朱允炆两次机会阻止朱棣,抓住一次,他都不会丢掉江山

醉波看过去 2024-08-22 16:43:13

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他的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五个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存在争议),但可惜这些儿子大多先于朱元璋去世,包括太子朱标在内,只有四子燕王朱棣和五子周王朱橚活到了朱元璋之后 。

朱元璋绕开儿子,将皇位传给孙子,继违背他在《皇明祖训》中关于皇位传承顺序的相关规定,最终引起了儿子们的不满。

尤其是燕王朱棣,他作为朱元璋活着的儿子当中年龄最大者,也是能力和实力最强者,却没有继承皇位,只能给侄子当臣子,这让他心里十分不舒服。

而建文帝明知道自己的叔叔们觊觎皇位,却依然听从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建议,实施了过严过急的削藩政策,削去了好几位藩王的爵位,还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最终让朱棣坚定了造反的决心。

1399年8月,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他先后击败耿炳文和李景隆,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极大削弱了朝廷军的力量。

最终,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成功攻克南京城,逼得建文帝跳入火海自杀而亡,继而登上皇位,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

事实上,在靖难之役爆发前后,因为一个人的存在,建文帝曾有两次机会阻止朱棣,但他一次机会都没抓住,结果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这个人就是明朝开国功臣魏国公徐达的长子,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他也是明朝第二代武将当中的佼佼者。

一、朱元璋重点培养的辅臣

徐辉祖原名徐允恭,是徐达之妻谢氏所生的孩子,史书说他“身高八尺五寸,英俊潇洒,颇有才气”,徐达很喜欢他,朱元璋也很看重他。

我们都知道,徐达是朱元璋的股肱之臣,两人的关系也十分亲密,朱元璋曾评价他为明之“万里长城”,可见他在他心中的地位有多重。

朱元璋在位时期,曾屠杀了不少功臣,只有少数功臣活下来,这里面就包含徐达的儿子们。

在朱元璋心里,徐达的儿子们,尤其是大儿子徐辉祖,未来要成为后世子孙的辅佐之臣,因此他在徐辉祖年轻的时候,就对其刻意培养。

徐辉祖年轻的时候,父亲徐达曾多次北伐,每一次都留他主持家务,他将家中大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得到了徐达的肯定,朱元璋也因此更喜欢他。

1384年,朱元璋让徐辉祖进入军中,担任自己的侍卫,同时主持左军都督府的事务,虽然没有挂正二品都督的职务,但权势比都督还大,可见朱元璋对他有多看重。

1388年,徐达去世后三年,朱元璋带着悲痛的心情,下旨册封徐辉祖的第二代魏国公,在他颁发的诏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扬中山王之烈,而勉公忠以立志,礼以守身,恪尽继承之道

简而言之,朱元璋希望徐辉祖继承徐达的衣钵,成为像徐达那样的人。为了勉励徐辉祖,朱元璋还为他正式改名。

自那之后,徐辉祖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1389年,徐辉祖跟随傅友德出征越州,征讨叛酋阿资,得胜之后奉命驻守常德府,因表现良好而被朱元璋夸赞。

之后半年,徐辉祖奉朱元璋之命在湖广各卫所练兵,考察将士们的表现,因为开创了一套独特的练兵办法,而受到朱元璋嘉奖,并被赏赐一套在凤阳的住宅,以及120名侍卫,还被允许一年只入朝觐见一次。

洪武晚期,徐辉祖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在各地练兵,足迹遍布陕西、北平、山东、河南,这一经历不但增长了他的军事知识,也让他对明朝军队和边防境况有了充分的了解,为他日后辅佐建文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整个洪武时期,徐辉祖最让人称道的是两件事,一件是他在北平练兵期间,曾协助燕王朱棣挫败北元降将阿鲁帖木儿、乃儿不花的阴谋,入朝之后被朱元璋委以掌管中军都督府事务。

另一件就是防备倭寇了,当时倭寇时常在明朝沿海地区肆虐,朱元璋十分苦恼,便派遣了许多将领到沿海一带建立卫所,徐辉祖则被派到了浙江。

徐辉祖上任后,从山东各地征召了七万余人,在沿海修建了大量卫所,极大提升了明朝防御倭寇的能力,朱元璋再次嘉奖了他。

总之,在洪武中后期,徐辉祖一直在军中历练,得到了长足进步,他甚至还担任过国子监学生的考核官,由此可见他是个文武之才。

起初,朱元璋打算让徐辉祖辅佐太子朱标,奈何朱标先他而去,于是他又让徐辉祖辅佐皇太孙朱允炆。

据记载,徐辉祖与朱允炆的关系很好,他时常陪朱允炆读书写字,算是朱允炆的半个老师,这也是为何他后来成为建文纯臣的原因之一。

朱允炆继位之后,对徐辉祖也很信任,任命他为太子太傅,让他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但是,朱允炆最信任的人其实不是徐辉祖,而是黄子澄、齐泰,这两人一个是朱允炆的老师,一个是朱允炆一手提把的,他们的存在,间接导致了朱允炆和徐辉祖的悲惨下场。

二、建文帝两次错失徐辉祖给的机会

说起来,徐辉祖与朱棣的关系原本是不错的,毕竟他的姐姐徐氏嫁给朱棣当王妃,两人还曾一起愉快地共事过。

但到了洪武后期,徐辉祖渐渐发现朱棣的所作所为不太对劲,似有对皇位的觊觎之心,他当即意识到,朱棣定或许是朱允炆日后潜在的巨大威胁,因此对其十分提防。

1399年4月,恰逢朱元璋忌日,按照大明祖制,各地藩王都要入京祭拜,其他藩王大多都来到了南京,燕王朱棣却没有来,只派遣了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到南京代为祭奠。

当时的情况是,朱允炆已经削去了好几位藩王的爵位,下一个目标就是朱棣,但朱棣并未坐以待毙,而是暗中布置造反事宜。

因此,当朱元璋忌日到来之际,他便称病不去南京,其实也不敢去,但为了不使朱允炆和群臣起疑心,从而为造反争取时间,他便让自己的三个儿子代替自己去。

毕竟,朱棣也只有三个儿子,全都送去京城了,就没人怀疑他有异心了。

朱棣的三个儿子去到南京后,多数人并未怀疑朱棣,只有齐泰和徐辉祖看出了其中端倪。

当时,齐泰建议建文帝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扣押,黄子澄却坚决反对,理由是如果扣押朱棣的三个儿子,势必打草惊蛇,反而遣返他们,能起到麻痹朱棣的作用。

黄子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朱允炆已经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包围北平城了,并且朱允炆正在命人起草削去朱棣爵位和护卫的旨意。

因此,对于朝廷来说,也是需要时间的,黄子澄主张释放朱棣的三个儿子,正是基于这一层关系考虑。

但是,黄子澄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他太过自以为是了,其实朱棣早就知道朝廷要派兵围剿他了,为此他早就采取了应对措施,所以黄子澄的理由并不成立。

徐辉祖得知此事后,就秘密奏报朱允炆,也建议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扣押,尤其是二儿子朱高煦,他说此人不但不忠于朝廷,未来还会遭他父亲的反。

朱允炆没有马上听从徐辉祖的意见,而是又去询问了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以及宁王朱权的意见,两人都表示应该释放朱棣的三个孩子。

徐增寿之所以主张释放朱棣的三个孩子,是因为他早就投靠朱棣,并且知道朱棣要造反,还暗中帮助朱棣,从京城传递了不少消息给朱棣。

朱权则是因为他与朱棣的关系很好,虽然他不支持朱棣造反,但还是庇护了朱棣的儿子们。

朱允炆认为,多数人都不主张扣押,他便将朱棣的三个儿子遣返回国,其中朱高煦在临走前还偷走了徐辉祖的马,徐辉祖得知后连忙去追,准备将三个孩子追回来,但为时已晚。

就这样,朱棣的三个孩子顺利回到北平,朱棣因此没了后顾之忧,便马上起兵造反。

试想,如果朱允炆扣押了朱棣的三个儿子,那他还敢造反吗?即便敢造反,朱允炆手上就有了一张制约朱棣的王牌,那击败朱棣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等到朱棣起兵造反之后,朱允炆这才后悔没有听徐辉祖的话,这是朱允炆第一次错失阻止朱棣的机会。

初,世子入京,燕王大忧悔,暨归,喜曰:“吾父子复得相聚,天赞我也。”已而燕兵起,高煦戮力为多。帝曰:“吾悔不用辉祖之言!”

朱棣起兵造反后,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大将,但耿炳文善守不善攻,很快就被朱棣击败,愤怒地朱允炆当即罢黜了耿炳文,然后询问众臣谁可以接任主将。

当时,许多人对朱允炆说,徐辉祖作为徐达的儿子,是值得信任的,况且徐辉祖能力突出,又对军队很熟悉,是最合适的人选。

然而,黄子澄和齐泰却推荐与自己关系更好的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为主将,朱允炆也很喜欢自己的这个表兄弟,早就有意重用他,于是任命李景隆为主将,还给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并赐予其便宜行事的权力。

然而,李景隆的表现却让朱允炆大失所望,他先是错失了攻占北平的最佳时机,继而两次大败给朱棣,不但损失了几十万大军,还丢城失地,让朱棣做大做强,使得局势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朱允炆不用徐辉祖,而选择李景隆当大将,是他第二次错失阻止朱棣的机会。

之所以这么说,不是因为有很多人推荐徐辉祖,他就一定能阻止朱棣,而是因为徐辉祖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非常好,是为数不多能够击败朱棣的人。

比如,1400年李景隆在白沟河之战中败给朱棣后逃走的时候,要不是徐辉祖带着三万人前去救援,一举击败朱棣,李景隆恐怕连命都保不住。

又比如,1402年在灵壁县西南三十里的齐眉山,徐辉祖再次率军击败朱棣,还斩杀了朱棣的手下大将李斌、王真和陈文,致使朱棣一度陷入窘境。

朱棣早就忌惮徐辉祖,于是派人到南京散播谣言,说徐辉祖因为与朱棣是至亲关系,所以打仗不尽心尽力,致使徐辉祖被朱允炆召回京城。

徐辉祖回京后,朱棣大喜,当即下令进攻,很快就占领了整个淮北,驻守淮北的大将何福逃走,平安被俘,朝廷军也损失了几十万大军,自此没了抵抗朱棣的能力。

再比如,朱棣渡江直逼南京城下之后,徐辉祖镇守的浦子口,是唯一没有被燕军攻克的江防,一直到南京城破,朱棣率军入城,徐辉祖仍在坚持抵抗,直至后来被迫投降朱棣。

可见,徐辉祖的军事能力还是很强的,能攻善守,几次击败朱棣,比李景隆之流不知道强了多少倍,比朝廷多数将领的表现也都要好。

反观李景隆,两次打了大败仗不说,还在朱棣围攻南京的时候,打开金川门向朱棣投降,致使朱允炆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无论是能力还是德行,徐辉祖都要强于李景隆,更适合担任大将,也是为数不多能阻止朱棣之人。

关于这一点,明代翰林学士史仲彬曾这样评价徐辉祖:

臣窃魏国公徐辉祖,忠义性直,智勇绝人,以当一而燕可平也

说徐辉祖智谋勇武远超他人,一个人就可以平定燕军,这种评价当然是溢美之词,但也说明了徐辉祖的能力确实很强。

明代大臣陈建则说,朝廷军与燕军对峙于淮北之时,徐辉祖却被突然召回,这是决定双方胜负胜负的关键,也可以说明徐辉祖的能力和重要性。

两敌相持,贵进忌退。燕军朱能劝进,此时徐辉祖却被朝廷召还,由此决定了南败北成的大局。

三、建文纯臣

朱棣称帝之时,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文武百官都去参加,徐辉祖却独自住在父亲徐达的祠堂里,不肯去见朱棣。

因为这件事,朱棣十分生气,于是派人抓捕徐辉祖,将其投入大牢。

后来,朱棣亲自去见徐辉祖,要求他跪拜自己,向自己臣服,他却始终不肯跪拜,而且一句话也没说。

后来,有关部门对徐辉祖进行审讯,让他书写自己的罪状,他不肯招供,只写下了“中山王开国功臣子孙免死”几个大字。

朱棣得知此事后,就更加生气了,想要杀掉徐辉祖,但碍于其是开国功勋徐达之后,又是自己的小舅子,这才作罢。

因徐辉祖始终不拥戴朱棣,只承认朱允炆是合法皇帝,朱棣便下旨剥夺了他的魏国公爵位。

后来,在徐皇后的恳请之下,朱棣最终将徐辉祖释放,但只让他在家活动,不能去别的地方。

1407年,徐辉祖因病去世,死时大约四十多岁,也有人说他是被朱棣勒令自裁的。

一个月之后,朱棣下达诏书,说徐辉祖虽然与黄子澄、齐泰等人危害社稷,但念及中山王徐达又大功于明朝,所以赦免了徐辉祖,现在徐辉祖去世了,而中山王不可无后,特让其子徐钦继承魏国公爵位。

辉祖死逾月,成祖诏群臣:“辉祖与齐、黄辈谋危社稷。朕念中山王有大功,曲赦之。今辉祖死,中山王不可无后。”遂命辉祖长子钦嗣。

徐达一共有四个儿子,除了徐辉祖之外,其他三个儿子分别是徐膺绪、徐添福和徐增寿,其中徐添福早夭,徐增寿则在南京城破前被朱允炆发现暗通朱棣,怒而将其斩杀。

因此,在徐辉祖去世后,徐达活着的唯一儿子是徐膺绪,朱棣在诏书中称徐达不可无后,这种说法当然不对,其实只是他为了照顾徐辉祖的后人而说的托词。

说到底,朱棣虽然嫉恨徐辉祖,但对他的能力和德行还是佩服的,要不然他就让徐膺绪继承魏国公爵位了,根本轮不到徐钦。

朱棣在将徐钦封为魏国公之前,还册封徐增寿的儿子徐景昌为定国公,这样徐达的后代就出现了两位公爵,并且都延续到了明朝灭亡,是嘉靖之后仅存的五公爵之二。

不管怎么说,尽管徐辉祖不愿意效忠朱棣,自己还落得个早死的下场,但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却很高,王世贞说他无论成败,都始终效忠建文帝,称得上是建文纯臣。

建文纯臣,这个评价可以说是非常到位的,徐辉祖在朱棣称帝后,完全可以像其他大臣那样效忠朱棣,从而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的,毕竟当时朱允炆已死,他也没必要再坚持。

但是,徐辉祖坚决不事二主,哪怕赌上身家性命也不屈服于朱棣,因为他认为朱棣是通过造反上位的,是乱臣贼子,效忠这样的人不值得。

当然了,我们不能说建文臣子转投朱棣,就一定不是忠臣,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在永乐时期也做了许多对国家有利的事情。

只能说,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选择也就不同,只要对国家对民族是有利的,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没有对错之分。

0 阅读:59

醉波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