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般若学促发玄学的诞生

扬胜利问道 2024-09-08 13:22:40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般若学促发玄学的诞生

两晋时代,玄学流行;自东汉末至东晋,般若经典译出。玄学与般若学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玄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基础上发展而来。但我们看早期般若学的翻译,多采用老庄的概念,这固然有西域来华僧人,多未熟知中国文字运用的原因,也有便于理解、传播、接受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般若学在中国的传流,促发了玄学的诞生。由于般若思想深隐难测,故常用“格义”之法,以玄学去解释般若思想,如:“性空”等同于“贵无”。而清淡名士也常常引用般若思想来丰富三玄理论。

“数据链““数据商”提出者张胜利近照

名士与名僧互相交流,形成了佛学玄化现象。自然佛学也对老庄之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般若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即“般若学”。在两晋,它始终是佛教中的显学,“般若”成为了当时名士玄谈的重要资料。由于受到“格义”思想方法的影响,般若学者们不同程度的背离了《道行》、《放光》等般若经典的固有说法,把玄学的争论带入了佛学中去,在般若学内部造成了学派的分化,形成了“六家七宗”。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自东汉末年支楼加谶译出《般若道行品经》之后,佛教般若经典开始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般若译本。后来由鸠摩罗什对般若学宗旨的系统介绍,把般若学推到了一个高潮。但在中国流行的般若学并没有完全按照印度佛教原有模式去理解和解释,而是用采用“格义”的方法去理解和阐释《般若经》。般若学思想渊源于印度大乘空宗,大乘空宗以非有非无的方法来论证世界的虚构不实。也可以说般若学是印度大乘佛教兴起的源动力。“般若”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概念,他的思想是“知识”、“智慧”,“判断”等,是“般若波罗蜜”的略称,意思是“到彼岸”,“引导到对岸”等,是佛教中的智慧,不等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智慧”,它是一种特殊的智慧。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①无分别的观念。②空的观念。③中道思想④二谛理论。⑤否定的思维方式。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印度佛教的般若思想与婆罗门经典《奥义书》中的“无”“幻”“般若”“无分别”等观念有关,是其般若思想的最初源头。是从早期婆罗门教中吸取、改造过来的成份,也有从后来与佛教同时期的婆罗门教中吸取、改造过来的成分。实际上,很多从天竺国来中国的大德高僧,他们本身大多是婆罗门贵族出身的。自然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四吠陀以及《森林书》、《奥义书》等经典都很有研究,而后才皈依了佛教。比如有中国被尊称为“义法胜尊者”的昙柯迦罗就是中天竺国人,开始就是信仰婆罗门教的,并通晓婆罗门教义,尤其精通婆罗门教经典《四吠陀论》,后因对法胜所作的《毗昙》不能理解,深感佛经之深奥,后经僧师点拨才豁然开悟,决心出家为僧,成为一名僧人的。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是中国佛教史上首创的僧人传戒的印度人。他于曹魏嘉平(公元249——254)中来到洛阳,当时魏国已有佛教和僧人,但僧人都未受比丘戒,他们只是剃除须发,与俗人不同而已。后他译出《僧衹戒心》。自此以后,流传在印度的各部律典,相继传入中国。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个“衹”字要读qi的发音而不读zhi。比如阿僧衹,就读a seng qi,他是梵语的译名,义译为“无数”的意思。

早在东汉末年,竺佛朔就译出了《道行般若经》。竺佛朔东汉译经僧,生卒年不祥。天竺人秉性明敏,博学多能。桓帝(一说灵帝)时,携带道行经与梵本到达洛阳。于熹平元年(172年)译出一卷。或谓译于光和二年(179年),可惜今已失传,后与支楼迦谶合译般舟三昧经二卷,后不知所终,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朱士行就是因为在其讲解《小品般若》时,感到经中译理未尽,讲解起来词意不明,又不连贯,才决心远行去西域寻找原本。后有其弟子弗如檀把抄经本送回洛阳,而自己却留在了于阗,客死他乡,享年79岁。朱士行可以说是西行求法的开创者,后有法显玄奘相继西行求法,朱士行他求法的经典只限于《大品般若经》,译出也不够完全,但却开启了中国义学的先河。

张胜利世界哲学思想纵横第392回收录于张胜利《大道汜兮》

0 阅读:11
评论列表
  • 2024-10-19 19:52

    玩玄幻算命宗教之类的的利用的就是人类对未知的恐惧。通过人类对未知的恐惧来要挟绑架骗钱套话,暗示目标对象, 如果你不按他说的做的话,就会有什么灾难降临,如果你不按他的话做的话,就无法成功或大祸临头。基本都这种套路

扬胜利问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