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想6万八旗兵统治1亿汉人,结果给自己养了一群爷

小僧乱翻史书 2024-07-30 11:01:05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冼颜

编辑|t

引言

有人说,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是清朝以少数人统治主体民族的底气。为了稳定统治,清廷将八旗兵分散到全国各大重要关卡,用“富养”的办法稳定军心。

然而,清朝统治者没有想到,在入关260多年时间内,不到30万的旗人人口暴涨了3倍。

清末民初,有统计数据显示满族总人口达到105万,兵丁人数21万。这些已经腐化不事生产、没有战斗力的满洲八旗兵,反而成了清朝财政的最大累赘。

(努尔哈赤画像图)

一、拿明朝家业收买人心,打江山是兵守江山是饼

根据资料记载,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麾下的女真兵丁也不过才五六万人。根据五人抽一丁的原则,此时的女真总人口最多不超过30万人。

《明实录》记载,万历三十年明朝人口为5635万人,天启六年总人口为5165万。而现代历史学家认为统计口径有差别,明朝实际人口应该有1.5亿人以上。

虽然在今天看来1.5亿人并不算多,但是明末的女真想以30万人口、6万兵丁建立全国性政权,显然是痴心妄想。但当时明朝内部张献忠、李自成等各地起义不断,让努尔哈赤觉得自己还真能妄这个想一下。人少镇不住场子怎么办?兵丁不够,胡萝卜来凑。

(李自成雕像)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努尔哈赤想到的办法就是大开支票。他把女真兵丁分为八旗,平时耕作,战时为军人。

不论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征战中,还是攻打关外少数民族过程中,努尔哈赤允许八旗兵丁享有“战利品”和战俘的分配权,这和近代欧美的“以战养战”不谋而合。

努尔哈赤这种养兵政策不道德但好用,他不但在女真内部组织起“忠心耿耿”的八旗军队,还将来投靠的蒙族部落编制成“蒙八旗”。

明军失守辽沈地区后,女真人掠夺大量汉人为奴,从中抽调壮丁组成了“汉八旗”。

(八旗军旗帜示意图)

到女真入关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已经发展出满八旗309个佐领,蒙八旗117个佐领,汉八旗157个佐领,总计583个佐领。

佐领就是满语牛录,根据规定300人为一佐领(牛录),这时满八旗兵丁近10万,蒙八旗3.5万,汉八旗4.7万。

打江山时这确实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军队,但是守江山时,随着人口繁衍,这庞大的队伍慢慢变成了满清政府头上的一座大山。

二、努尔哈赤给自己造了一群“爷”

当时八旗兵丁出门打仗的马匹、兵器和粮草都需要自备,要想骡子跑,得让骡子吃饱草。努尔哈赤刚开始拉队伍时,开出的福利确实不错。

努尔哈赤颁布的“计口授田谕”规定,征伐来的土地除驻扎兵马的公田,剩下平均分给八旗兵丁。抢来的财物、战俘也作为战利品,按照军功分配。

(建州女真示意图)

清军入关后把原来的内城居民赶出去,圈占了内城和京郊的大片房产和田地。

为了兑现封赏,也为了拱卫京师、稳固自己的统治,清廷让八旗旗民在内城的八个方向防守居住。

正黄旗驻防德胜门,镶黄旗驻守安定门;

正白旗驻守东直门,镶白旗驻守朝阳门;

正红旗驻守西直门,镶红旗驻守阜成门;

正蓝旗驻守崇文门,镶蓝旗驻守东直门。

这些旗民包括兵丁,也包括兵丁的家属,而他们的俸禄、口粮、住宅和田产都有朝廷供养。跟着顺治进入京城的有“定甲八万”,每人最低能分到2间房子,这样一来,八旗进京圈占了至少16万间房屋。

为了收买人心,清廷大手一挥将旗人后代的住宅也一手包了,这些建房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十万人口繁衍生息,甚至不用担心吃饭穿衣问题,京城内的八旗人丁很快膨胀。单康熙三十五年就“每旗各造屋二千间”,共造了1.6万间房子。

(建于康熙年间的喀喇沁亲王府)

清廷本来出于团结族人、巩固政权的意图,给满八旗各种福利,比如他们一出生就享受朝廷的“恩养政策”,生来就有口粮;圈占了大量土地,终身免赋税和劳役。

但清廷同时也提防他们造反,对旗人的生计做了严格限制,旗人“不农,不商,不士,不工”,除了少部分谋道实权的人,大部分旗人入关后无所事事。

长期以往,旗人荒废骑射,慢慢沦为“啃老族”。等到乾隆中后期,王公贵族生活奢靡,上行下效的八旗子弟更是腐败堕落,贩卖田产、人口和盔甲兵器,彻底沦为了清廷寄生虫。

(民国落魄的旗人)

三、兔死后的狗子一文不值

根据《清会典禄秩》等资料记载,八旗恩养政策还没失控的雍正时期,单八旗子弟的基本俸禄就需要2300万两,这还不包含供养满清宗室的开支。

粗略计算,清朝末年的宗室供奉和八旗恩养支出,每年起码需要3500万两白银。

康熙帝在位时期,清朝财政徘徊在3000-4000万两,光绪帝时期财政收入突破8000万两,而直到清朝灭亡之前的1911年,财政收入才将将突破3亿两白银。

(康熙帝画像图)

可以说清朝统治者坐上皇位没几年,就已经意识到养八旗的负担之重。在保江山和财政负担之下,以往的军功、承诺都是虚影。

为了给自己的财政甩包袱,清廷首先从汉八旗下手。除了有从龙之功的,其他淮汉军旗旗人都编入当地民籍,旗奴向旗主缴纳过身价后也归为民籍,这就是所谓的出旗。

满八旗不能这简单粗暴处理,清廷开始放松对他们的谋生限制,“准许旗人自谋生计”,承认“旗民交产”。

(民国京城风尘女子多是旗人)

最惨的要数蒙族八旗。清廷忌惮蒙族八旗的战斗力,对蒙古地区实行了三大国策。一是“分封以制其力”,通过分封来制约他们的战斗力;二是通过“南不封王,被不断亲”来削弱他们的凝聚力;

最后“崇释以制其生”最狠,在蒙八旗大肆推行喇嘛教,大张旗鼓修建寺庙,大力鼓励他们出家,导致蒙古族男性既不从事生产活动,也不结婚生子。

这些政策导致蒙古族在整个清朝人口不增反降,比如蒙古伊克昭盟在清初有20.6万人,到了1937年锐减为9.3万人。

(民国时期蒙古黄宫喇嘛)

清朝的八旗制度确实在其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本身带有建州女真落后的部落特性,既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也没办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而清廷为了缓解财政压力的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也是失败之举。

(八旗服饰示意图)

参考资料:

周远廉.八旗制度和"八旗生计"[C]//第三届国际满学研讨会论文集.2002.

近代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与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情况.内蒙古自治区志•人口志,2017-10-13

0 阅读:85

小僧乱翻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