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风云人物中国近现代警察的鼻祖赵秉钧

和封历史 2024-09-23 03:15:01

提起赵秉钧,现代人知之者甚少,可是在100多年前的中国,他却是一位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人物,当过民政大臣(警察归民政部管)内务总长、内阁总理、直隶都督,可不是一般的牛人。

赵秉钧

从书童到国务总理的人生道路

赵秉钧是河南省汝州人,出生于1859年2月3日,自幼家境贫寒,父母早亡。机缘巧合,他被当地县令看中,留在家中做书童,因其聪明伶俐,做事干练,深得县令疼爱,教他读些诗文,以为立身之用。

河南汝州赵秉钧故居

1878年赵秉钧考秀才未中,便投笔从戎,发誓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从军后,跟随左宗棠所部楚军,长途跋涉,进驻新疆,在平定阿古柏之乱中立下功勋,被录用为勘划中俄边界的小吏。

1883年,在伊梨任勘划中俄边界办事员,因工作优异,晋升为巡检。1889年改捐典史,分发直隶省。1892年补新乐县典史,专司办案缉盗。

青年时代的赵秉钧

此时,恰逢袁世凯在小站练兵,赵秉钧便辞去东明县小吏之职,追随袁世凯到小站新军中做事。袁世凯用人之长,命他专攻侦探、警察两门,以备他日所用。从此为与袁世凯相交甚密。

在袁世凯提携下,步步晋升。1899年调署天津北仓大使,不久捐升知县,充直隶保甲局总办,兼统率巡防营。1901年11月,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驻保定,认为赵秉钧“智勇兼优,长于绳捕”,遂委其创办巡警的重任,并为其奏保知府加盐运使衔。

1903年3月赵秉钧调任天津南段巡警局总办。1905年,清廷成立巡警部,任命徐世昌为尚书,赵秉钧为右侍郎。

1909年1月,袁世凯被罢官回籍,赵秉钧也被解职,闲居天津。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东山再起。11月,袁世凯任内阁总理大臣,赵秉钧成为内阁民政大臣总揽警务。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统被迫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唐绍仪为第一届内阁总理,赵秉钧为内务总长。6月,唐绍仪辞职,陆征祥组阁。8月,陆征祥遭国会弹劾,称病请假,赵秉钧代理内阁总理,9月正式任职内阁总理。

意气风发赵秉钧

1913年5月,因卷入宋教仁案,称病辞职,回津赋闲。7月16日,袁世凯批准其辞去总理职务,第二天又被任命为步兵统领兼管京师巡警事务,旋兼北京警备司令。1913年12月16日,赵秉钧被任命为直隶都督,翌年2月兼任直隶民政长。1914年2月27日,赵秉钧病逝,终年55岁。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

赵秉钧之墓——荒冢一堆草没了!

赵秉钧在新疆平乱的作战中曾在大风雪中被困三天三夜,所幸被援兵救出,但是身体损伤严重,终生不能生育。后将自己兄弟的一个儿子过继为嗣。

赵秉钧在其不算长的一生里,也为历史长河留下了“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创建中国现代警察制度

清末成立巡警部,尚书徐世昌主持部务,徐世昌与赵秉钧都属于袁世凯为首北洋集团,所以部内所有机要事件徐世昌都交予赵秉钧处理,“巡警部尚书徐世昌对他(赵秉钧)极为信任,该部的机要大权均掌握在他手中” 。

清末的警察

赵秉钧创建警察制度,起始于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当时赵秉钧出任保定巡警局的总督。在此期间,赵秉钧任阅读了大量上海书局翻译的外国警察制度的书籍,大大增长了见识。后来赵秉钧与日籍警察参考了东西方各国关于警察建设的制度,拟定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部警务章程,同时创立警务学堂。

赵秉钧根据袁世凯的指示,开始创办巡警队伍。他与袁世凯的日本顾问三浦善传一起,参照日本及欧美成法,拟定警务章程,创办保定警务学堂,选募培训巡警,建立起一支500人的巡警队伍,并设立巡警局,维护保定社会秩序。这是中国现代警察制度开端。

庚子事变后,八国联军占领京津。《辛丑条约》有条款规定天津县等地不得清政府驻军。于是袁世凯令赵秉钧在小站新军中挑选1500名即将退伍的老兵,将他们培训成为警察,接管天津治安。

1903年3月赵秉钧调任天津南段巡警局总办,聘请日本警官伊藤次郎为帮办,原田俊三为顾问,创办天津侦探队,后改名探访局。同时还开办了天津警务学堂,聘请外国教习,编译外国有关警察的书籍,订立课程,培训警察,并伤令各巡警局官兵,分班进修培训。赵秉钧将津保两处警务学堂合并,在天津成立北洋巡警学堂。此后又在各州县设立巡警传习所、巡警局,建立全省巡警网。经袁世凯奏准,赵秉钧免补知府,以道员留原省补用。在此期间,铁路巡警总局在北京火车站建立,共有2000余人,负责京山铁路的警务工作,受天津南段巡警总局的领导。

1905年,赵秉钧为巡警局拟定章程十二条,建立健全警察组织制度。同年9月,他带领天津侦探队队长杨以德及200名警察赶往北京,侦破五大臣出国考察爆炸案。

巡警部三巨头,左一赵秉钧

在天津期间,赵秉钧不但将天津的治安管理的挺好,他还在天津筹建了中国最早的现代警务系统,创建了天津侦探队和天津警察学堂。

赵秉钧要求他的警察队伍“既可以服务与管理群众,也能够防患未然、排解纠纷,警员性情温和、朴实,举止端正,做事严谨。”

当时常驻在中国的泰晤士报记者曾亲眼看到,在北京的马路上,中国警察帮助一个推粪车的老汉将翻倒的车子扶起来。在另一事件中,一个德国士兵驾驶马车堵塞交通,又不服从指挥,“中国警察便把他抓起来,押进了警察所。”

清末的警局

赵秉钧在巡警部存在的一年里,对巡警部警务积极奔走,出力最多。巡警部初创,各个方面都是从头开始,赵秉钧凭借着自己在直隶地区所办巡警的经验,逐步完善着京师的巡警建设。庚子之乱后,清政府设立内外城工巡总局,主掌京师警政事务。巡警部成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完成对内外城工巡总局的接收和改组。京师是国家的中心,京师巡警办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全国巡警的办理。所以巡警部很快就完成了对内外城工巡总局的接收和改组。内外城工巡总局改为内外城巡警总厅,统领内外城所有巡警事务。

赵秉钧在巡警部虽官居右侍郎,但依旧“事皆亲躬经理,时常便服外出,私行考察一切” 。赵秉钧凭借着自己的十几年的巡捕经验和西方巡警制度,努力经营着京师的巡警事务。自赵秉钧办理京师巡警事务,京师“劫持日少,绺窃日稀。”不仅京师的盗劫减少,社会秩序改善,而且京师巡警制度亦也日臻完善。

丙午官制改革,清廷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民政部的设立是在原巡警部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民政部的人员还是巡警部原班人马,巡警部尚书徐世昌继任民政部尚书,巡警部左侍郎毓郎继任民政部左侍郎,巡警部右侍郎赵秉钧继任民政部右侍郎。赵秉钧在民政部的任上,继续加强对北京的控制,“奏请以天津和保定抽调巡警官兵千余人进京,将北京城区划为数十个小区,遍设机构,分级管理”。在加强对北京的控制的同时,其触角开始延伸到地方层面。1906年,清廷同意民政部意见,在各省设立专司以掌警务,于每省省会设巡警道一人,专掌警务。

全副武装的警察

1907年,徐世昌由民政部尚书改任东三省总督,在徐世昌出任总督任前,慈禧召见徐世昌问以民政部事宜,慈禧“问赵某人才如何?”徐世昌奏道:“赵秉钧精明干练,在天津创办警察为直省冠,此次蒙恩特简,尚能竭诚尽瘁,以图报称。”慈禧听了徐世昌的奏报,便说:“如此便好。”

徐世昌离任后,肃亲王善耆“授民政部尚书”,因赵秉钧多年在巡警部、民政部积累的权威,使得肃亲王善耆的尚书地位有时颇感自危,由此可见赵秉钧在巡警、民政部内的地位。

鼎力支持袁世凯南北议和

赵秉钧以其警察天才深得袁世凯的赏识, 在直隶创办巡警, 成绩卓著, 成为袁氏之股肱。袁世凯被黜之后, 赵秉钧也被撤职闲居天津,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共进退。

袁世凯在洹上荡舟

辛亥革命爆发之时, 赵秉钧正在河南彰德洹上村为袁世凯祝寿, 参与了袁世凯东山再起的谋略。袁世凯复出后, 为了保证京师安全, 遂命赵先入北京, 利用其在巡警界的潜势力, 布置一切。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内阁总理大臣之后, 赵秉钧入阁成为民政长。

起初, 赵秉钧并不赞成和谈, 他看到袁世凯应诏即起之时, 信誓旦旦:“制胜不敢诩操胜券, 但有报国一日, 断不至有北犯之虑。惟祝京师镇静, 根本稳固, 无论外省如何变乱, 均尚可图也。”

赵秉钧进京初期的一切活动, 完全是在配合袁世凯镇压革命党的政策。他认为,与其最后不能和革命党达成协议, 不如尽早给予沉重打击, 使其彻底溃败。否则将导致各地暴动蜂起, 势将一发不可收拾。

但是, 随着局势的发展, 袁世凯改变了对革命党兵戎相见的策略,并向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明确表示, 愿烦英公使从中调停。赵秉钧对袁世凯的政策调整, 心领神会, 由支持镇压革命党, 支持袁世凯南北和谈。

这期间,赵秉钧立了大功:

严密监视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由于袁世凯没有按皇族设计的路线对革命党进行严厉镇压, 转而采取与南方革命势力议和, 立即招致激进皇族亲贵们的不满, 并开始怀疑袁世凯包藏祸心, 置大清朝于不顾, 说袁世凯是曹操、王莽一类的人物, 包藏祸心。

在南北议和正式开始之初, 由于议和是在不公开的状态下进行的, 议和代表唐绍仪先向袁世凯报告, 然后袁世凯再向清廷奏报, 所以载沣、载涛等对不能及时了解掌握议和信息十分不满, 多次聚集袁宅,要求公开议和往来电报。遭袁拒绝, 几起冲突。

随着南北议和的深入, 民主共和被提上日程, 这更使皇室和年轻诸亲贵难以容忍。于是出现了宗社党, 他们秘密号召和组织满族激进人士, 向袁世凯施压甚至提出暗杀, 这使袁世凯十分狼狈, 左右为难。其在接见外国驻华公使时, 多次流露过其处境的艰难。

当时,北京城谣传八旗士兵要杀尽汉人,一时间人心惶惶。赵秉钧果断采取措施,将八旗兵调到城外,撤出旗籍巡警,以减免捐税等办法确保商店营业、戏院开演,迅速恢复了北京的社会秩序。

1912年1月,袁世凯遭炸弹袭击,即借故不复入朝,内阁奏折及请旨等事项,均交由赵秉钧及梁士诒、胡惟德办理。

孙中山与袁世凯在北京会面,赵秉钧亲自到北京火车站迎接

1912年1月19日,赵秉钧代表袁世凯参加御前会议。他在会上提出解决时局的主张:“革命党势力甚强,各省响应,北方军不足峙。袁总理欲设临时政府于天津,与彼开议,或和或战,再定办法。”他的主张遭到王公大臣强烈反对。赵秉钧当即以“如不采取此法,袁内阁将全体辞职”相威胁,然后拂袖而去,众大臣面面相觑,呆若木鸡。会后,赵秉钧向袁世凯献策:将诸皇族尽驱入宫,派部队把守紫禁城及各王府,监督出入。赵秉钧说:“醇王是位读书人,固不足虑。恭王有勇有谋,请先除之。”消息传出,溥伟即离京避祸,其他王公大臣也噤若寒蝉。

向南方革命党人示好,传递和谈诚意。 为了表示和谈诚意,赵秉钧主动联络、游说同盟会元老拉关系,秘密释放政治犯汪精卫等人。赵秉钧等北洋集团要人的笼络下, 汪精卫不仅致函京师内城警厅章宗祥等, 谢不杀之恩, 与袁大公子袁克定结为异姓兄弟, 而且还与袁世凯心腹幕僚杨度在天津成立国事共济会,发表共同宣言, 力主南北和谈。

汪精卫照片

赵秉钧利用其在京师的特殊身份和权力, 通过释放政治犯, 获得不少革命人士的同情, 然后又通过收买笼络等手段, 迷惑了一些未知事实真相的革命党中下层人物, 使他们听命和服务于南北议和的大局。

袁克定照片

赵秉钧还与其他北洋要人经常汇聚北京锡拉胡同袁宅, 秘密筹划各种应对时局之策,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 向皇族亲贵进行劝导, 使之接受和谈的事实, 并挫败诸亲贵反对和谈之行动, 有力地支持了袁世凯总统梦的达成。

卷入扑朔迷离的民初第一大案——宋教仁遇刺案

1913年初,国会选举揭晓,国民党获胜,袁世凯致电宋教仁,邀其北上北京共商国是。宋教仁从老家桃源动身,经长沙、武汉沿江东下,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视察党务,当时,国民党在选战中接连获胜,凯歌频传。宋教仁在各地演讲中批评时局,抨击袁世凯和赵秉钧“自掘坟墓,自取灭亡”,并说出“我们再起来革命”的话。在南京的演讲言辞更加激烈,把袁世凯说得一无是处。当时有人提醒宋教仁,再这样公开抨击下去,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但宋教仁若无其事地笑笑:“无妨,吾此行统一全局,调和南北,正正堂堂,何足畏惧?”他一直沉浸在国会选举获胜的亢奋中,甚至还吟诗“海门潮正涌,我欲挽强弓”,对未来组阁充满希望。

3月20日,宋教仁从上海车站出发,欲北上进京。当晚10时许,黄兴、廖仲恺、于右任等人到月台为宋教仁送行。当宋教仁一只脚跨进车门时,突然一名穿黑呢绒军衣的男子拔出手枪。据现场目击者回忆,“突于宋君背后闪出一人,出手枪连发三出。第一出中宋君右肋,斜入腹部;第二出向黄克强身边掠过;第三出从吴君颂华胯下而过,幸未伤人”。凶手趁乱逃走。黄、于等人七手八脚将宋教仁送到附近医院。因伤势严重,流血过多,23日凌晨,抢救无效,“国民党教父”宋教仁与世长辞。

3月23日,即有人向租界巡捕房报告区犯行迹,巡捕随即在举报人及国民党要人的指引下,将指使杀人的帮会头子应桂馨(又名应蔓丞)和杀人凶犯武士英辑拿归案,并在应桂馨家中搜出其与政府内务秘书洪述祖、总理赵秉钧的往来电报原件及底稿多件,其中有1月14日赵秉钧致应桂馨电:“密码送请检收,以后有电,直寄国务院可也。”有1月26日应桂馨致电赵秉钧:“国会盲争,真相已得,洪回面祥。”国民党将证据公诸于众,并认定系赵秉钧背后指使。洪述祖逃往青岛租界避难,武士英于4月20日暴毙于看押场所。不久,策划暗杀宋教仁的凶手应桂馨越狱逃跑后,被袁世凯派遣侦探郝占一将刺死于京津车上。郝刺死应后,不能守口如瓶,反而到处吹牛。袁引以为患,授意陆建章把郝调到陕西,将郝也杀死。

在所有宋案证据当中,直接出自赵秉钧之手而将其牵连进案情之中的,只有赵秉钧给致洪述祖、应桂馨的两件信函和送给应桂馨的密码电本一册。国民党人和当时众多舆论,根据这些“证据”,以及对其所谓欲“长保”权位的动机分析,加上洪述祖是内务府秘书,断定赵秉钧是杀宋幕后主使。

但是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赵秉钧是宋案主使。事实上赵与洪的关系并不融洽, 赵致洪函完全与对付国民党无关, 赵函送应桂馨密码电本,也是公事行为,并无对付国民党之目的。

赵秉钧是被当时及后来人“误”为宋案主谋,而非事实上之宋案主谋。

应桂馨照片

那到底谁是刺杀宋教仁的幕后主谋?这个问题成为百年悬案,据各方研究,认为有四种可能:

其一,袁世凯主谋

这是影响力最大的一种观点,理由是宋教仁代表的国民党在大选中获胜,将组建起一个不受袁世凯控制的内阁政府,再选举他人为大总统,通过这种方式将袁世凯赶下台,从应桂馨那里搜出的大量电文构成了对这种推断的证据支持。另外,袁世凯曾有使用刺杀手段达到政治企图的前科。如1885年11月建议朝鲜国王使用刺杀手段除掉朝鲜开化党领袖金玉均,1911年通过段祺瑞买凶刺杀了北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等等。

此种观点的可疑之处,主要在于按当时形势,虽然宋教仁代表的国民党在大选中获胜,但袁世凯向来不把这种政治活动当回事,他注重的是实力,是兵权,军队还在他手中,他不太可能认为宋教仁对他有太大的威胁。相反,宋教仁主张的各方合作对袁世凯还有利。

其二,袁世凯手下擅自行动

此种观点认为是赵秉钧、洪述祖“揣摩上意”,做出了刺杀宋教仁的安排,而袁世凯实际上并无这种意图。在宋教仁被刺杀前,洪述祖曾向袁世凯提出:“总统行政诸多掣肘,皆由反对党之政见不同,何不收拾二人,以警其余”,袁世凯的态度是:“反对既为党,则非一二人之故,如此办法,实属不合。”

此种观点的主要证据,是赵秉钧、洪述祖与应桂馨有大量电报来往,且在电报中提到了“毁宋”,但这个毁,在当时的意思并不是从肉体上消灭一人,而是毁谤声誉。

其三,国民党内激进派所为

当时的国民党是一个在宋教仁努力下,由同盟会和其他几个组织刚刚组合成立的新生政党,内部成分混杂,政见不一,对宋教仁所主张的同袁世凯合作,建立内阁制政府,党内反对者大有人在,如国民党元老马君武(第一批同盟会会员)就曾与宋教仁发生激烈争吵,甚至还打了宋教仁一耳光,将其眼角都打出血来,并斥骂宋教仁在出卖革命,出卖同志。

马君武照片

国民党也经常搞刺杀,他们曾策划实施过多次刺杀事件,比如1906年杨卓林谋刺两江总督端方,1907年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1910年汪精卫谋刺摄政王载沣、1911年李燮和、陈方度谋刺广州巡警道王秉恩,等等。在宋教仁遇刺前一年多,袁世凯曾遭刺杀,刺客中就有来自于同盟会外围组织的成员(张先培,共和会北京分会会员)。

其四,黑帮势力所为

刺杀宋教仁的凶手武士英是受应桂馨直接指使。应桂馨是一个江湖人物,上海黑帮界的大佬,同国民党元老陈其美关系密切,他在辛亥革命期间表现活跃,承担过接待刚归国的孙中山的任务,为此还自掏腰包,付出巨款,算是革命有功之臣。孙中山后来任命应桂馨为总统府卫队司令,兼庶务长,但随即就以贪污伙食费为由被开除。应桂馨召集黑帮势力,另行成立中华国民共进会,自任会长。不久又与洪述祖打上关系,被袁世凯招到麾下。

洪述祖曾命应桂馨搜集关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的“劣迹”,以供袁世凯所用,应桂馨则称他掌握了许多这方面的证据,但是要拿大钱来换,洪述祖提出先交一部分证据上来以供核实,应桂馨拿不出来,转而给洪述祖发出密信,提出:“欲为釜底抽薪法,若不去宋,非特生出无穷是非,恐大局必为扰乱”——这个去宋,毫无疑问就是要刺杀宋教仁了。

武士英暴死后,“二次革命”爆发,还关在监狱中的应桂馨无人理会,他后来越狱逃走。“二次革命”失败后,应桂馨又跳出来向袁世凯讨要赏金,在某次嫖娼时遇到军警巡查,他当众高声告知:“我乃民国首功,又杀宋教仁之功首,现在政府将予我上将,并酬勋二位及国库证券百万,今我逸兴遄发,乐此以消永夕,于汝何事?”两天后,他在列车上被刺身亡。

赵秉钧是被袁世凯派人毒杀的吗?

赵秉钧在直隶都督任上突然死亡的,外界颇多猜测。

说法一:赵秉钧之受袁猜忌,不单是因为刺宋案,而是早就伏因于袁东山再起,人京组阁之时。当时袁在彰德,动身人京前,谋士云集,共商大计。赵在众谋士中是袁最亲信的人。袁特地邀请赵进卧室密谈,谋取清而代之的策略和步骤。赵献的计谋,袁一一心领神会,莫逆于心。最后,两人仿照群英会诸葛亮与周瑜的故事,各写四个字互相对照。赵写的是“两利俱存”,袁写的是“两面威吓”。两人所写大意相同,而赵的四字涵义更深。袁因此感到赵的谋算在自己之上,从此,虽然一面靠赵为智囊,暗中却防赵一手。这时,杀机已经隐伏下来了。

说法二:据赵的心腹刘某之子刘松庵事后追述:有一天,袁忽然派人送赵丸药两粒,对赵说:“总统听说宫保有病,送药来。”

赵听后大吃一惊说:“我没有病。”

来人道:“没有病也要吃药。”说时声色俱厉,并从腰下抽出手枪相向。

赵知道难逃毒手,仓惶四顾,喊道:“你们拿水来,让我送药。”这时,赵还存万一希望,期待左右有健儿出而相救。

来人又从腰下拿了一个水壶出来,说道:“水已经备好了。”直等赵吞下丸药后,才扬长而去。

赵服药后,急派人叫刘某来托以后事。

赵死后,袁因刘某并未参预刺宋案的机密,授意后任直隶都督安插以暗差美缺,终老其身。

此说,另一版本是:民国大名士章士钊在他的《书赵智庵》(赵秉钧字智庵)一文中说,赵秉钧平日里喜欢吃葡萄,袁世凯便派人将毒汁打入葡萄内,葡萄的色味仍完好无异,然后将葡萄送给了赵秉钧。因为袁世凯有送部下食物的习惯,赵秉钧因而没有警惕这些葡萄,他吃下葡萄没多久,顿感腹痛,急起入厕,大泻不止。家人见他久久没有走出厕所,前去查看,结果发现他已经死在了厕所里。

章士钊说此内幕源自许静仁亲口所言。许静仁与赵秉钧一样,也是当时的警察头子、袁世凯鹰犬。章士钊甚至怀疑,在葡萄里下毒这样的阴招,或许就是徐静仁给袁世凯出的点子。

说法三:宋案发生后,应桂馨向袁世凯索要暗杀宋教仁的酬金和被许诺的官职,袁世凯派人将应桂馨杀死。赵秉钧对袁世凯这种言而无信的行径颇为不满,一面私自发电通缉暗杀应桂馨的凶手郝占一,一面当面抱怨袁世凯说:“你这样做,以后谁还敢给你办事?”袁世凯表面上对赵秉仍保持和气,又将赵秉钧改任为直隶总督。但他在心态上已对赵秉钧产生了反感情绪。

说法四:突发脑溢血死亡。据自称赵秉钧之孙的赵纯佑在1998年5月1日在一封信中谈及此事:“至于死因更是众说纷纭。有说中毒的,有说厨人置毒的,有说派医投毒的,有说役者投毒的,有说在葡萄中进毒的,有说吃蛤士蟆的原故,有说是吃羚羊角的原故,有的说摔倒床前口吐白沫,有的说倒在厕中,有的说死在督署(赵秉钧死前在天津任直隶都督兼民政长),其实是死在家中床头内侧。”“先祖卒于1914年2月27日,实为2月26日亥(时)末子(时)初,应为阴历二月初二。因督署秘书长于27日始电报袁总统,原电谨称‘腹泻头晕,厥逆扑地’,并无七孔流血而死。后人作传,妄加枝叶,引人猜疑袁(世凯)因涉有加害之嫌,指为北洋集团离心之始。其实他是死于中风,即今所谓脑溢血,倒卧于内寝室床头侧旁,这是当时家属亲见,并无吐血情形。”

1 阅读:26

和封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