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风云人物总督财阀张镇芳和他风流倜傥的儿子张伯驹

和封历史 2024-09-27 03:56:00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张镇芳,是清末民初大名鼎鼎的政治人物,可以被称为北洋财阀、政治活动家,而张伯驹比乃父更有名气。

张镇芳

经商比做官成就更大的张镇芳

张镇芳为何被称为“末代直隶总督”?

张镇芳,字馨庵,号芝圃,河南项城阎楼村人,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张镇芳出身于大地主家庭,家有良田千顷,屋藏万卷经书。张镇芳的父亲张瑞祯, 50多岁中了光绪甲午科(1894年)乡试举人 ,母亲刘静斋,是兵部侍郎衔、漕运总督刘永庆的姑母。

张镇芳是在严谨的家教中成长的。光绪十年(1884年),张镇芳考上廪生,次年拔贡,秋闱乡试为第一名举人(解元)。光绪壬辰(1892年),中进士,时年二十九岁。最初被分到户部任六品京官,一直干了八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张镇芳便转道项城,筹措盘缠后,又从河南往陕西,日夜兼程,历尽艰辛,一直追到潼关,才追及銮驾。他被任命为陕西司行走,效劳两宫。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两宫由西安回銮,东绕河南进入直隶。两宫回京后,张镇芳被恩赏为四品衔,仍在农曹供职。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李鸿章病死,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镇芳在袁世凯提携下开始腾达。袁世凯先委张镇芳为银元局会办、天津河间兵备道,不久又擢升长芦盐运使。张镇芳恪尽职守,剔除积弊,为国库增收银两56万两。

张镇芳奉旨与英大使谈判,使英人独霸的开滦煤矿改变为中英合办,他也因此升为二品京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张镇芳为家乡捐银六万两,开办百冢铺师范学堂。1907年12月,张镇芳以二品衔署理三品的长芦盐运使一职。1909年被赏一品顶戴,不久又被任命为湖南提法使,直到1912年清帝逊位,始终未能赴任。

1911年底,袁世凯复出,直隶总督陈夔龙因病乞休,张镇芳接替陈夔龙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以此名义领衔,率数省督抚通电清廷,迫隆裕太后宣布退位。

直隶总督府衙门

张镇芳到任十天后,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退位,清朝灭亡。张镇芳只当了两个月的直隶总督,即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下台。

出任河南都督,严厉镇压革命党。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张镇芳拥袁有功,又被袁任以封疆大吏。这位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亲信张镇芳被袁世凯授予为陆军上将,委任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由此,张氏门庭生辉,他的宅第也就成了旗杆高竖、石狮把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张帅府”。

1912年8月,张镇芳提议,河南临时议会议定:创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择定开封铁塔以南、中国科举考试的终结地“河南贡院”为校址。经陈善同举荐,委任林伯襄(林襄)为校长。

张镇芳执政河南,坚定贯彻袁世凯的旨意,在河南取缔了国民党。宋教仁被刺后,河南革命党人召开宋教仁追悼会,张镇芳下令立即包围追悼会主办单位《民立报》社,捕杀编辑部主任罗瑞青等4人。同时,为镇压二次革命,他建立“军警联合会”。一时省城开封白色恐怖笼罩,无辜市民遭殃。在开封白色恐怖下,老同盟会员、省议员、项城人朱丹陛策划炸毁开封火药库后潜回项城,不料行踪暴露,张镇芳令军警联合会派20余骑兵追捕,1913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朱丹陛在项城西关校场就义,后被冯玉祥(豫督)追认为二次革命烈士。

民国元年(1912年),豫西白朗起义,几乎威胁到袁世凯的家乡项城。袁世凯急忙派陆军总长段祺瑞赴豫视察。民国三年(1914年)2月,袁以“剿匪无方,乱杀青年”之名将张镇芳撤职,由段祺瑞兼任豫督。

执政河南两年多,无甚政绩可陈,唯效忠老袁,且善于聚财。

向袁世凯建言,将总统府迁至洛阳 1915年,张镇芳主持官商合股的盐业银行,以抗外资。

张镇芳认为总统不应设任期,曾在诗中有“元首何堪限五年”之语,并自注说“中国人民程度决不可屡易元首,倘五年逐鹿一次,将互相残害,未有不亡者”。护国战争爆发后,日本进行倒袁,张镇芳便让心腹去找河南都督赵倜及河南各将领商谈:总统府迁洛阳。建议袁世凯退回河南,以直、鲁、豫三省为根据地,再图后谋。外界普遍视张镇芳为袁世凯称帝的中坚力量。

支持张勋复辟,被捕判刑 民国五年(1916年)六月,袁世凯死后,张勋不仅自成一个军阀派系,还在徐州成立“十三省区联合会”(督军团),旨在策划复辟。1917年段祺瑞被黎元洪免去总理职务,发生府院之争,张勋以调停之名,带5000辫子军进京逼黎去职。而各派复辟势力也一齐涌向京津一带。7月1日清废帝溥仪宣布复位,还大肆封官授爵,张镇芳被封为议政大臣兼度支部尚书。经过12天,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复辟彻底失败。张镇芳以内乱罪被捕,由大理院管辖审理,被判无期徒刑。但张镇芳经过多方通融,又捐出赈灾款40万元,在被判刑两天后,即以病为由保外就医,送回天津,重获自由。

开办银行,成为金融大佬。张镇芳颇具经营银行的天赋,他出狱后,弃政从商,担任天津盐业银行董事长。1920年任北方银行董事长。1928年任全国盐业银行董事长。张镇芳成为金融大佬,积累下亿万家产,为其子打下雄厚经济基础。

张镇芳著有《诗抄》一卷传世。张镇芳有妻妾,两个子女早殇。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以胞弟锦芳之子家骐(伯驹)为继子。

张镇芳墓志铭

1933年张镇芳病卒,时年70岁,葬天津东南郊吴窑村。

热心教育事业,先后兴办学堂。1901年清廷批复同意袁世凯所奏《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对中国开办三级制的新式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张镇芳立即实践,首先在保定捐资创办了优级师范学堂,为强国造就新人。张镇芳热心资助家乡学子到保定就读,凡属陈州(淮阳)所辖区县(淮阳、西华、项城、沈丘、太康、扶沟、商水)学子去保师上学的,食宿及学习费用全部由他本人负担。每期给项城留出10名招生名额,他们毕业后有的从军,有的从政,多数从教。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张镇芳为家乡项城捐银6万两,在百冢铺(今永丰乡)开办百冢铺师范学堂(比河南大学还早办6年)。

乐善好施,常为家乡捐款。宣统元年(1909年)河南受灾,项城地势低洼易涝,旱灾也不断,这年灾荒更重。张镇芳特捐银元4000元救灾,一半给项城,一半给豫省其他受灾地区。 张镇芳督豫期间,他的启蒙老师夏云五(字轩臣,贡生)人称“夏老轩”,为家乡建桥修路筹措经费,请求张镇芳资助。张镇芳当天即派人送回所需银两,并留恩师长在开封住了几天,被乡邻津津乐道。

张镇芳任直隶总督期间,得知项城县修志没有经费,他自动出资承包了修志的一切费用,并聘请豫东名士杨仲唐(字凌阁,商水县人)、施景舜(睢县人)为主笔,租用周口黄杏樵的杏园作修志寓所,并为志书亲自作序。宣统三年《项城县志》成书。张镇芳还为家乡捐40万元建了一座香山慈幼院总办公楼,被家乡人称之为镇芳楼。

张镇芳与袁世凯两家的关系 袁世凯的兄长袁世昌娶了张镇芳的姐姐。袁世凯在政治上提携张镇芳,视为心腹,张镇芳经济上资助袁世凯成就大业,二人互为依靠。张镇芳在其诗集《津寓感怀诗草》常有“多年追随,亲承训诲”“计伺候大总统前后已十二年”“富贵功名皆大总统之所赐”等语。袁世凯临终前曾召张镇芳托付后事,张承诺可保袁家后人衣食无忧,足见二人关系之重要。而为人倨傲无礼之袁克定,对张镇芳一直“礼敬逾常,” 说明张镇芳在袁家很受尊敬。

著名爱国人士张伯驹

张伯驹(1898年2月12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张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秣陵镇闫楼村。

京城四公子之张伯驹

张伯驹的生父是张锦芳,张锦芳是张镇芳的弟弟,张镇芳的两个儿女先后夭折。1905年,张锦芳遂将张伯驹过继给张镇芳。从此,张伯驹远离家乡项城,先后随着张镇芳来到天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

北洋四大公子

张镇芳一生混迹官场、商场,虽然历经沉浮,但也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关系,他希望张伯驹能够实业家或银行家。但张伯驹偏偏对那些都没有兴趣,而是爱上了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他与袁克文、张学良、溥桐一并被世人称为“京城四公子”。

张伯驹

为国捐宝,价值连城 192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伯驹爱上了古代字画,从此一发不可收。值得庆幸的是,在一系列的偶然之后,100多件文物因张伯驹的出现,避免了流散海外的命运。这可都是些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珍贵文物,如果它们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民族文化自豪感想不油然而生都不可能。为了让更多古字画留在国内,张伯驹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智力、财力,不惜卖掉家产,不惜举债,不惜被人斥为“败家子”。

有一次张伯驹在琉璃厂闲逛,他看中了一副书法,上面写着“从碧书房”,细看之下张伯驹发现居然是康熙御笔所写,他激动至极连忙花了一千大洋买下了这幅字画。

自此张伯驹走上了收藏之路,因为他自小博览群书,所以眼界极高,能让他看上的绝非凡品。

满清皇族溥心畬手中有一副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因为母亲去世需要一大笔钱,无奈之下溥心畬只能将《平复帖》拿出来拍卖,《平复帖》是我国第一件流传有绪的书法墨迹,比王羲之还要早上近百年,短短八十四个字却极富历史意义。这个消息一出,各大古玩行,国内收藏家纷至沓来将溥心畬家围得水泄不通,有一位日本商人甚至开价二十万大洋,溥心畬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画家,他认为卖给日本人自己就是罪人,可不卖自己又急缺钱。

正在左右为难间,张伯驹找上门来,他对溥心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四万大洋的价格买下了这幅国宝。

在得知张伯驹买到《平复帖》后,日本商人又一次找上了门表示了想要收购的意愿,张伯驹严辞拒绝:“国宝无价,金钱易得,如今《平复帖》在我手中,不会让它流落海外,你们日本人不要再惦记我中华国宝”。

1946年春天,当年被溥仪带出宫的书画突然现世,引起了国内古玩收藏家的极大关注,北京琉璃厂的马霁川听闻后连夜赶到东北买到不少字画,回京后,他将其中一部分放在故宫博物院出售,而其中几件珍品则是拿到上海出售,其中《八功图》与《杨妃上马图》,一到上海就被人买走,也就此流出国外至今未归。

《游春图》

当张伯驹听说时,马霁川手中还剩下这幅《游春图》,并向他索价八百两黄金,张伯驹多年来为了收藏早已囊中羞涩,但他为了国宝不流落国外,一直在与马霁川周旋。他表示这卷有关历史,如果出境马霁川就是中华罪人,因为张伯驹名声太盛,马霁川也心有顾虑,最终以二百两黄金的价格成交。

张伯驹用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为中国守护了众多国宝,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自20世纪50年代起,张伯驹及其夫人潘素陆续将他们珍藏的书画捐献给国家,总计捐献珍宝118件,据专家统计,这些珍宝价值千亿之巨。现如今故宫博物院的顶级珍贵藏品,有将近一半出自张伯驹先生之手。

这些捐赠的书画作品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例如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传世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名家手迹,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则是传世最早的卷轴画和独立山水画,而唐代的杜牧《张好好诗》、宋代的范仲淹《道服赞》以及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宋徽宋《雪江归棹图卷》,钱选的《山居图卷》,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李白唯一存世的真迹《上阳台贴》,都是各自时代艺术成就的代表。

范仲淹《道服赞》

西晋陆机《平复帖》

唐代杜牧书法《张好好诗》

黄庭坚《诸上座帖》

李白《上阳台帖》

当时故宫博物院的负责人看到这些国宝极为震惊,这八件都是举世难寻的珍宝,每一件都价值连城,而张伯驹却义无反顾地捐给了国家。

文物局被张伯驹的行为感动,决定补偿他二十万,可张伯驹却断然拒绝。

将自己一生所藏捐完后的张伯驹,过起了普通老百姓的清贫生活,他晚年时在餐厅吃饭不过几片面包,一碟果酱,朴素至极,还将没吃完的面包打包带回家。1982年张伯驹病逝在一间简陋的病房之中,他从富贵中来,却在平凡中离开。

启功先生对他评价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张伯驹与陈毅元帅的深厚友谊

1957年初夏,北京北海举办了一场明清书画展,陈毅受邀参加,在参观期间得知,这些珍贵书画藏品大多都出自张伯驹之手,至此,对张伯驹产生了兴趣,向旁人打听起了张伯驹的生平。

当得知张伯驹为了收购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免得其流失海外而倾家荡产的事情后,陈毅对张伯驹肃然起敬,而又听闻张伯驹在去年将《游春图》、赵孟頫的《章草千字文》捐赠给国家时,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张伯驹认识一下。

张伯驹早就想结识陈毅,当听说陈毅前来参加书画展,并且想要见一下自己时,张伯驹欣喜不已,当下就与陈毅以文会友,纵论古今。两人本是初次见面,却宛如多年好友,志趣相投。当陈毅听说张伯驹曾前往上海拜访自己,却因为自己外出而错过时,后悔不已。而听到张伯驹说很早之前就读过自己的诗词,很想认识自己时,陈毅又欣喜不已,一悲一喜,让两人迅速交心,引为知己。

张伯驹被划右派后,没有找任何人求助,更没有去找陈毅,因为他觉得,他和陈毅既是君子之交,又只见过一面,不好去麻烦陈毅。

从1957年秋开始,直到1960年,整整三年时间,张伯驹被各种指责和批斗,儿子、女儿也和张伯驹夫妻断绝关系,不再认他们。在此期间,张伯驹不止一次向之前的文化界好友求助,但之前的好友们要么有心无力,要么就和他断绝来往,怕受牵连。

就在这种无助的情况下,张伯驹接到了吉林省的工作委任书,了解之后,张伯驹才知道,原来是仅有一面之缘的陈毅帮助了他,特意在吉林省省委书记于毅夫那里帮他要到了这份工作。

为了感谢陈毅,临行前,张伯驹夫妇专门去拜访了陈毅,到了陈毅那里,陈毅没有因为他被划为右派而疏远他,更没有因为帮助了他而挟恩自重,陈毅待他,依然如故,两人想许久未见的好友一样,敞开了聊天。

在最后临走前,张伯驹忍不住问陈毅,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陈毅告诉他:

“人生一世,受点冤枉怕什么,有弄清楚的那一天。”

“你反党、反社会主义?你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都献给了这个党,献给了这个社会主义。这连峨眉山的猴子都不信。”

张伯驹到了吉林,将自己所剩的所有字画都捐献给了吉林博物馆,其中的《百花图》是我国现存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为宋朝杨婕妤所作。

1967年,在吉林生活了六七年的张伯驹再次受到了时代潮流的波及,这次他直接被下放到舒兰县进行劳动改造,可当地却拒收已经70岁的张伯驹。无处可去的张伯驹只好又回到了北京,成为了没有户口的黑户,他原先的房子也已经被他人占据,而他每天还要面对无数的指责。

万般无奈下,张伯驹给陈毅写了一封信,可是这时的陈毅已经无力再帮助他,在五天后,张伯驹收到了张茜代写的回信,告诉张伯驹,陈毅已经住院了,但将他的情况向周恩来总理作了反映。

1972年1月4日,陈毅元帅已经处于弥留之际,就在这个时候,他还念着仅仅见过几面的张伯驹,他让张茜将自己带在身边几十年的围棋找了出来,赠给张伯驹。

1972年1月10日,陈毅的追悼大会在八宝山举行,张伯驹没有被批准前来参加,他只能送上一对挽联以表哀悼。

追悼会当天,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联袂来到追悼会现场,由陈毅元帅的妻子张茜同志搀扶着进入了礼堂。礼堂正中央是毛主席送的花圈,其两边依次是朱总司令、周恩来以及董必武、宋庆龄等人送的花圈。

毛主席出席陈毅元帅追悼会

毛主席眼神扫过这些花圈,最后停留在了一副放在角落里的挽联上,挽联上书: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毛主席默默看完这副挽联,连声说道:“写得好,写得好!”

毛主席问张茜是谁写的?张茜回答后,又问:“张伯驹来了没有?”

张茜答道:他没有被批准参加今天的追悼会。并说了他们选择的处境比较困难。

毛主席知道张伯驹捐赠国宝的事情,还看过张伯驹珍藏的《上阳台帖》。《上阳台帖》在毛主席看过后,张伯驹就将其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毛主席让周恩来总理过问一下,尽快解决张伯驹夫妻的问题。追悼会之后的第11天,也就是1月21日,张伯驹先生收到了中央文史研究馆的聘书,张伯驹成为了中央文史馆的一员。

谁也没想到,这幅挽联改变了张伯驹的命运,为陈毅和张伯驹的友谊画上了最为完美的句号。

张伯驹与女画家潘素的旷世爱情

潘素,出身没落贵族,是清朝宰相潘世恩的后人。13岁那年,被狠心的继母卖到了青楼。潘素弹得一手好琵琶,很快成为当红倌人(卖艺不卖身),号称“潘妃”。当时,张伯驹在盐业银行挂名任职,每年要到上海出差。张伯驹常到青楼听曲喝酒会友,偶遇潘素在弹曲。才子佳人,一见倾心。张伯驹当即提笔写了一副对联:“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张伯驹欲花重金为潘素赎身,可潘素已名花有主,已被国民党陆军中将臧卓看中且签下婚约,而张伯驹家中也有一妻两妾。臧卓闻听张伯驹要娶潘素,就把潘素“软禁”在酒店,并派出10名卫兵轮番看守。

张伯驹心急如焚,找到旧交孙曜东,孙曜东知道对手是手握枪杆子的人,搞不好会惹出大乱子,他问:“兄弟,你真的喜欢她?”张伯驹说:“难割难舍。”

孙曜东决定为兄弟两肋插刀。当天晚上,他们驱车去到酒店,花重金买通了臧卓的卫兵,带出潘素,回到了北京,迅速成婚。张伯驹的大夫人去世后,张伯驹和另外两位夫人也离了婚。

潘素嫁给张伯驹后,两人交颈恩爱。但她不甘心只做富家太太,她自幼酷爱绘画,婚后正式拜师学画。她悉心钻研隋唐两宋工笔重彩画法,并陪张伯驹游历名山大川,进行实地写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丈夫的帮助下,潘素成为著名的山水画家。

张大千先生曾称赞潘素的绘画:“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

1955年,周总理对她的《漓江春晴》给予“此画颇有新气象”的高度评价。

潘素的画作还被当作国礼送给了英国首相等人。从一个风尘女子,到知名画家,潘素的人生逆风翻盘,除了她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丈夫的成全。

张伯驹最“败家”的爱好,那就是收藏书画文物。为此,不惜散尽亿万家产。那时,京城内很多人都想卖书画给他,因为只要他看上,就会一掷千金,从不讨价还价。

张伯驹书画

张伯驹曾花4万大洋买下《平复帖》,这4万几乎是家里所有的闲钱了,换一般人,估计会对丈夫大发雷霆了,但潘素却是一如既往地支持着。当时500大洋可以在北京城内购得一处四合院。

张伯驹书法

更有一次,张伯驹为了得到一幅稀世珍宝《游春图》,居然要卖掉京城里的老宅子,这老宅子是晚清太监李莲英的豪宅,占地1万平。卖掉老宅子,换得黄金2.1万美金,还差20两黄金,此时,家里已没有多余的钱了,潘素就把首饰变卖了,帮丈夫买下《游春图》。

张伯驹曾说:“她嫁与我时嫁妆颇多,平生来不花我一厘一毫,我倒成了她养的小儿,处处破费。”

张伯驹和潘素,可谓琴瑟和鸣,相得益彰,相互成就。

1982 年2 月 26 日,张伯驹与世长辞,享年 84 岁。 3 月 26 日,张伯驹追悼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颖超、王震、谷牧等领导人献上了花圈,以表达他们对张伯驹的深切缅怀。与此同时,赵朴初、夏衍、胡愈之、牛满江、刘海粟等二百多位人士送来了挽联,字里行间满是对张伯驹的敬重与哀思。五百多人怀着沉重的心情参加了这场追悼会,追念位令人敬仰的著名爱国人士。

谢谢点赞、分享、转发!

添加关注可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评论,欢迎批评指正!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与搬运,洗稿必被深究。

(网图如侵权,反馈即删)

0 阅读:12

和封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