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珲春市,还只是个小县城,4个城门名字起得讲究!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4-05-25 09:00:56

珲春,位于吉林省东部图们江下游,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肃慎”族在境内繁衍生息。清末为珲春府,民国时期设珲春县。1988年设立珲春市。

历史上的珲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笔者搜集到了一些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的珲春老照片,很有代表性,分享给大家。照片反映了当时珲春的独特的城市和人文风貌。

30年代,珲春西城门前景象。门额上“镇定门”三个大字十分醒目。城门宽2丈,深1丈5尺。上部没有城楼,城门口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着一些香烟广告牌。几位百姓正从门洞中走过。

珲春土城始建于光绪七年(1881年),有四座城门,名字起得讲究:靖边门(东)、镇定门(西)、抚绥门(南)、德胜门(北)。1920年,珲春城被马贼扫荡,城楼和炮台被摧毁。

这是珲春城东门外景象。东门靖边门,看上去不是很高大,城门上方也没有城楼。土城墙有3米高。出城不远有一座石桥,护城壕沟里的水几近干涸。一名女子在河边挖野菜。

30年代,珲春城内一条街道上的景象。街道不是很宽,两侧建筑古色古香,临街店铺都在开门营业。门口的广告招牌琳琅满目。

照片中这座寺庙叫“灵宝寺”,该寺又名西大庙,始建于康熙53年(1714年)。当时的灵宝寺,规模宏大,佛殿、关圣殿各有三间,山门3间,钟楼2座。

咸丰年间,灵宝寺曾受御颁"万世人极"匾额一块。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灵宝寺被毁。2001年,珲春重建灵宝寺。

古往今来,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独特的人间烟火气,昔日的珲春也不例外。这是位于集市上的一个小吃摊,头顶上撑着遮阳棚。大锅里冒着热气,美食飘香,几名食客被成功吸引了过来。

30年,位于珲春郊区的这座建筑,看上去有俄式建筑风格。门额上写有“第一营”字样。原来,这是一处已经废弃的俄国人军营。门口两个岗亭,院子里杂草丛生,十分荒凉。

在街边一个摊位上,摆放着一些酒坛一样的容器。它其实是一种容器。但它不是烧制的陶器,而是用柳条编织成酒瓶状,外面糊几层纸,然后用豚油凃在表面。

这种独特的容器,可以用来装油或者酒。太会设计了,不得不赞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30年代,珲春街边一家店铺,门头上写着“中书堂”三个大字。原来,这是珲春当地的一家知名书店。门口的竖牌上,写着店内图书的种类。在这家书店门口,有一个路边摊,摊主好像是售卖水果的。

在珲春郊外的大路上,有一个卖糖葫芦的男子。他手里拿的木棍上,插满了红艳艳香甜可口的糖葫芦。当地一名女孩被吸引了过来,看得出她很喜欢吃糖葫芦。

30年代,珲春乡下景象。一户人家的屋舍建在田地边,土石垒砌的草房。房前搭着遮阳棚,女主人坐在房前休息。

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完毕,麦茬清晰可见。在这户人家的房子边上,还有一片菜地,地里种的菜绿油油的。

珲春一户人家,举行重要活动,请来当地一对父女艺人助兴。父女两人使用不同的乐器,边拉边唱。悠扬的乐器声,甜美的嗓音,为活动增光添彩。这对艺人因此也获得了不少报酬。

这张照片拍摄于灵宝寺,寺门前矗立的石碑上,写着“甘棠遗爱”四个大字。它是珲春百姓所立,为的是感念珲春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对珲春所做出的贡献。照片拍摄于1936年。

甘棠遗爱,最早出自于《诗经·召南·甘棠》。原指周代召公行德政,百姓感戴。百姓对召公休息过的甘棠树也爱护有加。后来,多用以表示对贤官廉吏的爱戴或怀念。

30年代,珲春城内一条街道上的景象。街边的电线杆上,悬挂着店铺经营的产品名称,有青酱、面酱、酱油等。牌子下还悬挂着一个葫芦状的招牌,街上有不少人在逛街。

两名朝鲜族男子从珲春城外的大路上走过。他们的服装和帽子,很特别。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多。他们的服饰穿着、生活习惯,都有其鲜明的独特性。

30年代,珲春城内一处仓库前,一名车夫正在从马车上卸货。他肩膀上扛着七八个圆形的东西,他搬运的是豆饼。它是从大豆榨油后的残渣压制而成,豆饼可做饲料,也可以做肥料。从照片上看,附近应该有一个豆饼收购点。

照片中,一名女子正在照看自己的孩子。孩子坐的摇篮很特别,用绳子吊在房梁上。有了这样的摇篮,这位母亲就能腾出手去干别的活。有人说,那时候的孩子真好养。

30年代,珲春城内一座澡堂子门前景象。澡堂子的名字起得很讲究“德顺元”,这个澡堂规模不小,有两层楼,地面铺着木地板。门口的墙头上有“清水”字样。

东北的澡堂子随处可见,成了独特风景线。东北人洗澡不简单,洗澡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意义,它更是一种文化。在东北大澡堂子里洗澡,还是增进感情的一个方式。

珲春街头,一根装饰精美的木柱子上,写着“东盛烧锅”四个字。外地人可能以为是烧锅做饭。其实,东北烧锅指的是东北的烧锅酒。因此,这是一家酿酒坊。

如今,东北一些年轻人也不知何为烧锅。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一听到烧锅二字,马上就能想到这是酿酒的地方。寒冷的冬天,都喜欢喝上一口烧锅酒,暖身又暖心。

30年代,正月里,珲春当地百姓逛街时的景象。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在小贩的摊位前选购商品。街道上人来人往,看上去很热闹。

正月里逛大集,一个卖冻鱼的小贩,将冻得僵硬的鱼对放在路边售卖。

人们根本不用担心鱼会坏掉,可见东北的冬天有多么冷了。即使天气如此寒冷,仍然阻挡不了人们逛街的热情。毕竟,正月里是最热闹的时候。

30年代,珲春街边,一名流动理发师,正在为顾客理发。流动理发师一般挑着担子,一头装着理发工具箱,另一头火炉和水盆。

他们走街串巷,只要头人需要理发,他们可以随时停下来,摆开场子理发。靠着这门手艺,理发师的生活不会太差。

1936年,珲春城内一条大街上的景象。仔细看,远处就是珲春的城门。城门前大街两侧是商铺,广告牌子琳琅满目。几名身穿旗袍的女子,从大街上走过,她们也是喜欢逛街。

这张照片,拍摄于珲春河上。河面上放排工人,正操纵着巨大的木排顺流而下。

东北地区山区林业资源丰富,山上砍伐的木材一般都是通过河流运输。放排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遇上激流险滩,考验的是放排人的经验和运气。

30年代,珲春街头,一名老者正在摆摊。面前的竹筐里,装着烤制好的上等烟叶。他双手插在袖管里,等待顾客前来购买。

在过去,卷烟很少,人们吸烟大多用的是烟袋锅。将烟叶切丝,放进烟袋锅里点燃,吸完之后,将烟袋锅在鞋底上一磕。

这是从空中俯瞰珲春城。30年代的珲春城,令人震撼。仔细看,珲春城墙清晰可见,城内外房屋鳞次栉比。珲春河,是图们江下游的最大支流,它穿城而过向西汇入图们江。

珲春北岔子附近

写在最后:30年代的珲春,城市风貌古色古香,令人惊叹。城内人们的生活场景是那么的真实。叹古惜今,现在的珲春,是一座"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东北亚明珠城市。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你去过珲春吗?在你眼里的珲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0 阅读:2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