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封十二山,以医巫闾山为幽州之镇,故名北镇 。
——清代《广宁县乡土志》
北镇,辽宁省锦州市的下辖市。虽然是一个县级市,但是细读它的历史,你就会惊叹于它那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北镇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虞舜时期,为幽州属境,素有“幽州重镇”之称;清代康熙年间置广宁府;民国时期改称北镇县;2006年设北镇市。
那么,过去的北镇,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笔者有幸搜集整理了一些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的北镇老照片,内容反映了当时北镇独特的城市和人文风貌,令人惊叹。
相对于长篇累牍的文字介绍,历史老照片似乎更有说服力。在此,笔者也将这些老照片背后隐藏的历史和故事分享给大家。史海浩瀚,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30年代,北镇城门前景象。士兵在门口站岗,一名男子挑着扁担正在进城。远处,能依稀看到高大的北镇城墙,出现了坍塌现象。北镇古城始建于辽代,城高池深,固若金汤。
北镇城墙周长约14里,共设5座城门,名字起得都很大气:永安门(东)、泰安门(东西)、迎恩门(南)、拱镇门(西)、靖远门(北)。有5座有瓮城、4座角楼。
1972年,北镇古城墙被拆除。现在就剩北城门和一段300米长的砖墙以及北边的一段土墙。
这座壮观的古建筑,就是当时北镇鼓楼。台基高大,门楣上方“幽州重镇”四个大字十分醒目,鼓楼飞檐高挑蔚为壮观。城门前有不少小贩在摆摊,画面很有生活气息。
北镇鼓楼为二层单檐歇山式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曾为辽东总兵李成梁的点将台。清代改为鼓楼。鼓楼的南北两面,分别有"幽州重镇"和"冀北严疆"两块门额。
有人说,“北镇以前不但有城墙,还有护城河,城里有钟鼓楼,就是一个微型的西安城。如果古城不拆,能完整地保留到现在,北镇会比现在更有影响力!你认为呢?
30年代,位于钟楼前的一座石牌坊。这座三间四柱五楼石坊,始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为表彰当时的辽东总兵官李成梁而建。石坊高9米宽13米,横梁上雕刻着精美的纹饰。
坊额竖刻“世爵”二字,横额“天朝浩券”、“镇守辽东总兵官兼太子太保宁远伯李成梁”字样。“石坊耸立”为古广宁府八景之一。它是辽宁境内最著名的石坊之一。
从这个角度俯瞰北镇,一栋栋房屋鳞次栉比,一眼啊望不到尽头。远处的青山连绵不绝。
远处,高大的城墙清晰可见,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两座古塔,一东一西巍然屹立。北镇双塔,自古以来就是北镇的地标性建筑。
北镇双塔,位于北镇城北的崇兴寺内,又名崇兴寺双塔。塔在寺前,因塔建寺。双塔清秀挺拔风格一致,八角十三级密檐。今天的崇兴寺,已非昔日之宏大规模。
关于双塔建造于何时,一直没有定论,坊间有建于辽代和唐代的两种说法。专家从专业角度认为双塔建于辽代晚期。
位于北镇庙西北角,有一天然巨石,名曰“补天石”,也叫“翠石屏”。传说此石为女娲补天时掉落于此地。
石头底部有一个南北贯通的洞,洞口四周的石壁上雕刻着“补天石”、“翠云屏”等石刻。由于年代久远,石头上的一些文字已经模糊看不清楚。
北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遗迹更是星罗棋布。照片中,是北镇著名的玉皇庙八塔。
玉皇庙位于北镇城东南三里的三皇岭上,该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八座古塔造型各异,其中佛塔五座,喇嘛塔三座。北镇八塔与乾隆御封三皇岭的故事有关。
30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北镇一个露天集市上的景象。小贩们在街边随地摆摊,自由售卖各种商品。有的拎着秤,有的双手插在袖管里。当时也没有所谓的城管。
照片中这座建筑叫观音堂,位于北镇庙鼓楼的东边。拱形门洞上方“观音堂”三个字清晰可见。据说是唐代武将尉迟敬德书写的。整座门楼为方形,屋脊、屋檐装饰精美,门前台阶两侧,矗立着几尊造型各异的石狮子。
北镇庙为历朝历代祭祀医巫闾山的山神庙,历史地位突出,多位帝王亲临于此。乾隆在北镇庙西修建了行宫,现仅存地基。行宫后有大石头,乾隆曾在此下棋,因此取名棋盘山。
棋盘山的石头上开凿有台阶,可登上山顶,山顶有一座四角凉亭。在棋盘山的山石上,有不少古人的石刻。照片中,棋盘山前还有一座四角亭子,名曰“会仙亭”。
30年代,在北镇西北的保安寺里,有这样一座石屏风。进入山门后,就能看到这块造型奇特,雕刻精美的石屏。推测该石屏建造时间为辽代。
保安寺,原有正殿和厢房等建筑二十多间,有两道山门,二门后左右有钟、鼓楼。韦陀殿一间、正殿三间、后殿五间。民国时期,只剩下了基址。1966年,寺庙全部被拆除,建成了加油站。
30年代,位于北镇东南角、双塔北边的小崇兴寺里,矗立着一座石塔。该塔与大崇兴寺佛殿前的塔笼的台座相似。最为称奇的是,中间部分有六个石人抬着石塔的上部。专家推测,这座石塔可能也是辽代的产物。
在北镇双塔的西边,有一座尼姑庵,又名毗卢庵。照片中这座建筑是正殿,面阔三间。屋顶很奇特,两侧屋顶覆瓦,中间部分是草房顶。这种奇特的建造样式,在北镇其他一些寺庙建筑上也比较常见。尼姑庵内主要建筑有正殿、前殿、门和僧房等。
30年代,位于北镇东三里的丘陵上,有一座玉皇庙,玉皇庙的后面,有座庙叫“天齐庙”,又名东岳极乐庙。
照片中这座建筑,是庙内的“东岳仁圣殿”,大殿始建于弘治七年。该建筑面阔三间,门楣上方“仁圣殿”三字十分清晰。过去的天齐庙规模很大,现在只有仁圣殿保留下来。
30年代,远眺北镇庙全景。北镇庙,是历代帝王举行封山大典和祭祀闾山山神的镇山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镇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庙内殿宇依山势修建,主要有: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内香殿、寝殿五重大殿等。另外,还有钟鼓楼、仙人岩、翠云屏等。
照片中这座五间六柱五楼石坊,矗立在北镇庙山门前,可以说是进庙的第一座建筑。牌坊前四周静悄悄的。
石坊始建于弘治七年(1494年),起初是一座木牌坊,清初改建成了石牌坊。石牌坊后世历经多次修缮。1973年,在一场巨大的龙卷风中,石牌坊轰然倒塌。1992年,北镇重建该石牌坊。
照片中这组建筑,就是北镇庙的山门,又名仪门。位于石牌坊北面的第一层月台上。山门面阔三间,绿色琉璃瓦覆顶。当时的北镇庙里,静悄悄的,好像没什么游客。
中间门洞上方的石匾上,写有“北镇庙”三个大字。据说是明代宰相严嵩所书。山门始建于弘治七年(1494年),当时是五间格局,清代维修时改为了三间。进入山门后为神马殿。
笔者找到了一张绘制于1938年的北镇庙全图。为当时日军情报人员绘制。
在这张平面图上,详细地标注了庙内各个建筑的名称和所处的方位,看上规模宏大。去过北镇庙的朋友,你认为几十年前的北镇庙,和现在有哪些不一样呢?
这是位于正殿里的一尊“北镇山神”泥塑,人物塑像惟妙惟肖。在殿的正中间,悬挂有乾隆书写的“乾始神区”铜制御匾。
北镇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初名“医巫闾山神祠”。后世名字先后变更为“广宁神祠”、“广宁王神祠”,元末寺庙被毁。明洪武三年,在原址重建,改称“北镇庙”。
北镇庙内这座大殿,叫御香殿。大殿面阔五间,是陈放朝廷御书和皇家祭祀用香蜡供品的地方。北镇自建庙以来,历年帝王都在此举行设祭祀活动,庙内留下了众多珍贵碑刻。
御香殿的后面是正殿,在正殿的后面,还有三间更衣殿。再后那三间大殿,叫“内香殿”。最后的大殿,是山神的内宅,即寝宫。当时的北镇庙里,没什么游客。
北镇庙,建筑群规模庞大,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北镇庙东有钟楼,西有鼓楼。其间有四座清代御碑亭以及乾隆的游山诗等碑刻。
北镇庙内原有碑刻120余通,但因历史和人为的毁坏,大部分已经残损和丢失。北镇庙内碑刻,是研究元、明、清三代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
站在高处,从这个角度看到的是北镇庙西侧的景象。亭台殿宇众多,巍峨壮观。大殿前的几通石碑,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仍在述说着医巫闾山神庙的历史和时代的变迁。
结束语:只靠这些图片和文字,很难完整地诠释北镇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过去的北镇,是“幽州重镇”,如今的北镇,是著名的“书画之乡”和“粮食生产基地”,这里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可以相信,北镇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