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戏的魅力:几个初中女生在庙会上看了几部戏后,非要休学去学戏

求知问 2024-03-19 06:54:48

这可是真事儿!不过这是发生在四十年前的事了。

我的故乡座落于美丽的冀中平原唐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每年的阳春三月,都有一个庙会,一直保留到现在。

据老人们说,原来这个庙会的规模还是不小的,可是后来逐渐衰落了,庙会只有一天,上庙会的人数也不多,那时主要是一些卖冰棍的,五颜六色的风车、风筝的,衣服布匹的,照相的,耍猴儿的,耍杂技的,卖家用工具的等等,中午时分,人们在庙会上挤过来挤过去,对一个不大的小村庄来说,也凭添了不少热闹。

各家各户,远近八乡的亲戚也都来了,就着赶庙会,也是一次亲切的走动,家家都是高高兴兴热热闹闹的。

早些年代,庙会这天也有请戏班子唱戏的习俗,可是后来,农村的生活条件变得不好了,请戏班唱戏的心思也就没有了。

直到,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后,农村人逐渐富了吃得来,吃的穿的有了保障,村里也有闲钱了,又开始琢磨请戏班来唱戏了。

那第一年唱戏的地点,就选在了我们的学校,学校放了三五天假,请来了清苑县柳子调的戏班,演员们都分派到各家户家里吃住,我们家里也分配来了好几个。

戏棚搭建在学校的一个大空地上,上下午和晚上都有戏,村里找来十来个小青年来维护秩序。

由于是第一年初次恢复唱戏,在我们村里有亲戚的自不必说,来走亲戚看戏,有人家还早早把老姑老姨接了来看,四邻乡村没有亲戚的乡亲们也都赶来了,这一年的庙会比往年热闹得多了。

因为学校放了假,学生们更是怀一百个的热情与好奇去看戏,几乎每场不落。

当然,学生们对这些戏也未必能看得懂,可是旁边有老人们的指点、解说,这些孩子们也对戏曲多少有了了解,但主要还是看热闹:

单看那小生和花旦翻跟斗就很激动了,那几个演员像比赛似的,一个比一个翻得高,一连串的跟斗下来,“咚”地站定在木架搭起的戏棚上,台下响起“哗哗哗”的掌声;如果哪个演员不慎在落地时身子晃一下子,那台下就是一阵大笑。

再就是那些丑角出现时的受欢迎了,他们唱念作打,时常会激起台下的阵阵掌声。

还有,就是那些美貌的花旦受欢迎的程度了,那简直就是小明星的待遇了,她们的舞、唱、打都紧紧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神,到台下身后跟着不少的追捧者,想一睹芳颜呢!

唱的是哪些剧目可都忘了,留在孩子们心中的就是热闹和开心,戏演完好多天了,人们还在谈论看戏的事儿。

男孩子们还只是说说,有几个初中女孩子就不一样了。

自从看过戏后,她们心里也做起明星梦了。那几个女孩子说什么也不上学了,要去找戏班唱戏去。学校老师劝,不听,家长劝,不听,一心闹着要去学戏,甚至家长不同意,就不吃饭。

家长不得不请这人劝说吃那个劝说,把七大姑八大姨也惊动了,跟她们说,别看人家在戏台上演得那么好,那么受人欢迎,你受得了那苦吗?戏子都是找出来的。

就这来劝说带吓唬,最后总算是平息了,她们没能去学成戏,又去上学去了。

几十年过去了,还能想当时看戏的热闹场景,多少年没有听到那种柳子调的唱腔了,不知道这个小剧种,现在还有没有了,自从那时,我对戏曲有迷恋,再不像原来看戏时,一看到青衣或老旦依依丫丫的唱腔就不耐烦了。

从那几个女孩子立志要去学戏的情形看,这戏曲的魅力也够大了。不知道那几个没学成戏的女孩子们现在还有没有心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0 阅读:3

求知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