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驾崩,慈禧急调李鸿章淮军入京,命荣禄死守宫门,做法太智慧

超哥解历史 2023-02-10 15:34:13

同治病逝后的一小时内,慈禧太后下令急调李鸿章淮军入京,命内务府大臣荣禄严守宫门,准备完毕后,才召王公大臣入宫,雷厉风行的处理完全看不出一丝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情形。同治驾崩之后,由于没有子嗣,对于慈禧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下一颗棋子是谁?权力由谁掌握,其他的问题都可以放在一边。

对于载的死,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从翁同龢的记载中可以还原当时两宫太后召见内阁、六部、九卿、翰、詹、科、道“集体商议”的情况,虽然是两宫太后的共同召见,但是实际发言和控制现场的绝对只有慈禧一人,慈安太后沉浸在丧子之痛中还没有回过神来,而且秉性木讷的她也不会在这些大问题上和慈禧发生争执。

权力欲极重的慈禧,完全忘记了丧子之痛与大清祖制,第一句话问的竟然是:“此后垂帘如何?”现场气氛一片尴尬,有大臣小声提醒:“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这时候慈禧才意识到自己对于再次“垂帘听政”实在是过于猴急,当务之急应该是立嗣皇帝,因此立即改口说:“以宗社为重”,然后不等诸王大臣反应,立即就表明自己的态度:“若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

咸丰帝驾崩后与慈安并尊,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

翁同龢的笔记中记载,当时诸王大臣并未提出任何异议,这种局面下似乎也没有谁会和慈禧对着干,紧接着,慈禧开始严厉地为自己后面早已准备好的决定作铺垫:“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易,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于是慈禧借着与慈安联合的名义,把早已准备好的人选向诸王大臣宣布,年仅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被立为嗣皇帝,众人虽知慈禧用意,但是无不磕头山呼遵旨。

以状元而宰相,先后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官居协办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慈禧立即安排李莲英率领十六名太监,在荣禄的一队卫兵的保护下冒着雨雪出宫接载湉入宫,没有多久,鲜艳的杏黄轿就把哇哇啼哭的载湉强行抬进宫中,并安排在同治遗体前行礼,随后更换衣帽,坐上龙椅,接受朝贺,从此大清帝国进入了“光绪”时代,“意谓缵道光之绪也”,也就是继承道光帝传下来的皇位的意思。

为什么是4岁的载湉,而不是其他人?这里面有什么玄机?慈禧为什么坚持立载湉为咸丰帝的嗣皇帝呢?我们可以先看看慈禧与载湉的关系,从父系血脉来看,载湉是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的儿子,生于同治十年(1871),与同治帝是同一个辈分的兄弟。从母系血脉来看,醇亲王奕譞的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结合这两方面,慈禧太后可以说既是载湉的伯母,又是载湉的姨妈,双重血统关系,亲上加亲,自然肥水不流外人田。

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

另外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按照慈禧的安排,载湉由于与同治同是“载”字辈的兄弟,因此,继承的是咸丰帝的皇位,这样一来,慈禧太后名正言顺地当上了皇太后。反过来讲,如果立“溥”字辈的其他皇室成员,先不说亲疏远近,就名分上,慈禧就变成了太皇太后,即使再“垂帘听政”也轮不到太皇太后了。

当然慈禧对诸王大臣的说法相当地冠冕堂皇,认为册立载湉,不仅是让他充当同治的继承人,更是充当咸丰的继承人,而且看到载湉就像见到自己的儿子一样,可以让自己放宽心,除了载湉没有任何人适合这个角色。从东汉以来,后宫干政一个前提就是皇帝要年龄小,这样才能名正言顺,而且小皇帝也便于操纵,加上载湉当时只有4岁,容易管教,也容易驾驭。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相对来讲,醇亲王奕譞比其他亲王更为懦弱,便于控制,而且对于慈禧的亲妹妹,在辛酉政变中“居间传话,厥功甚伟”,深得慈禧的信赖。

咸丰帝异母弟,光绪帝生父。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其大福晋为慈禧太后胞妹。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

话又说话来,慈禧在权力争夺上非常成功,但慈禧作为母亲,其实是十分失败的。这也就难怪坊间会流传同治帝最终身患梅毒,但慈禧为了皇室尊严,严令太医按照天花水痘的病症救治,导致同治英年早逝的街言巷议。这类野史是不足为信的,虽然历史上也屡屡出现“虎毒食子”的人伦悲剧,但是根据慈禧晚年的情况来看,慈禧对于同治其实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且倾注了自认为宝贵的母爱的。

根据慈禧御前女官德龄的记载,慈禧晚年时常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经常独自摆弄同治小时候玩弄过的小物件,此时的慈禧也许不是那个权欲滔天的太后,而仅仅是一个丧子孤独的母亲,一个失败的母亲。

0 阅读:4

超哥解历史

简介:有时失去是让你更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