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有“三姜”,生姜、南姜和沙姜,而山奈便是干制后的沙姜。今天的人们很多山奈之名并不会太过陌生,然而在历史上山奈这个名称却不是太过响亮,而这一切的原因又是和商人以假乱真有关。
根据比较权威的说法,山奈被发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在汉代成书的《说文解字》中一种名为葰的芳香植物,而后在我们三国时期成书的《广雅》中便将葰这种芳香植物和另外一个名称“廉姜”联系在了一起,而这个廉姜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山奈,也就是沙姜了。然而十分奇怪的是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廉姜和山奈犹如两种不同物种,这又是为什么呢?
商人很多时候在没有规则的制约下,他们往往是唯利是图的,古今好像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古代的廉姜主要产于我们的岭南地区,出了岭南地区之后便很难获得,加上在古代信息传递的闭塞,所以商人便在岭南以外的地区以华山姜的根茎充当廉姜售卖,久而久之便出现以假乱真,到了宋代时期,廉姜和山奈已经成为很多学者口中两种不同的物种。
时间来到明代,李时珍大师在他的著作中第一次提出疑问,在李时珍大师的考究下,他在著作中描述山奈时写下了“所谓古之廉姜,恐其类也”的话,这句话再次将山奈之名和廉姜联系到了一块。从明代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廉姜作为烹饪的用途,特别是到了清代,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广州是唯一对外通商口岸,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州的美食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廉姜作为广东原产的香料也迎来到了应用的高峰,不仅是面对鸡禽类食材,在一些需要突出鲜度又不合适使用生姜的料理上获得它独特的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