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骁战的张辅,老年跟随明英宗出征后,战死沙场

笔尖的话 2021-08-11 15:26:02

明朝,在历史上的评价一直都很好,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国之后因为大杀功臣而受到了口诛笔伐之外,明朝的每一位君王基本上都能够称得上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典范。

皇帝以身作则,明朝的官员们自然也就不会弱到那里去,被封为“英国公”的名臣张辅,更是明朝这些济世能臣中的典范。但可惜的是,张辅这位英国公却在老年时期还跟着皇帝朱祁镇上了战场,最终战死在混乱的军阵之中。也正是随着张辅的身死,明朝拉开了“宦官乱政”的序幕。

英国公张辅的辉煌人生

作为河间王张玉的儿子,张辅这个名字就能够完全地将河间王张玉的想法完美地表露出来,而张辅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将他的一生都投入在了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平定战乱上面。张辅,字文弼,出生地为当今的河南省开封市,是明朝初期最为有名的能臣、名将之一。

早年时期的张辅虽然还没有发挥出他善于治国的才略,但当时的张辅已经跟着父亲河间王张玉在战场上磨破滚打,后来又在明朝初期著名的“靖难之役”中立下功勋,被封为新城侯。

靖难之役过去不久,远在东南亚的“安南国”又爆发了战乱,最一开始,明成祖朱棣想要原来的安南国王室血脉全部死绝,就没有继续管的意思,但没有想到安南王的孙子陈天平逃到了当时作为首都的南京。作为安南国的宗主国,明成祖得知了陈天平的遭遇之后,就派遣黄中带着五千人护送陈天平回安南,可黄中在半路上遇到了埋伏,兵败后退回了南京。

于是,在公元一千四百零六年七月,明成祖以“四大公爵”之一的成国公朱能为首,张辅和沐晟为辅,带领着八十万人南征。到了十一月,成国公朱能在路上病死,张辅和沐晟却没有率军回朝,而是兵分两路,分别对安南进军。

分兵两路的张辅和沐晟只用了一个多月,就从边境线打到了安南国的木丸江、富良江一带,之后更是直接把“杀王替位”的季犛父子当成俘虏带回了南京。

经此一役之后,张辅就从新城侯被封为了英国公。而在后期的交趾叛乱中,张辅更是多次率军擒拿叛军首领,吓得交趾部只要一听到张辅来了连叛乱都不敢。

忠君死节的托孤重臣

公元一千四百三十五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被立为皇太子的朱祁镇还只有几岁,被尊为太皇太后的诚孝皇后张氏和包括了张辅在内的五位重臣成为了朱瞻基的托孤重臣。

按理来说,让一个女人把持朝政势必会造成外戚干政、乱国的乱象,可身为太皇太后的诚孝皇后张氏却并没有这方面的欲望,在她把持朝政的几年时间里,不仅没有让自家派系的官员借机上位,还不允许同为朱家后人的其他王侯作乱。一心一意地按照明宣宗的遗旨,有事没事就找张辅等托孤重臣商议。

也正是因为诚孝皇后的这一坚持,在她死后,后世人毫不吝啬地将她赞为了“女中人杰”。正统七年,诚孝皇后寿终正寝,葬入了明仁宗皇帝朱高炽的献陵。太皇太后死了,可明英宗朱祁镇这个时候也才十几岁,根本无法治国。在此之前,同为托孤重臣之一的杨荣去世,张辅等剩下的四名托孤老臣只能一边管皇帝,一边管国事。

可偏偏明英宗朱祁镇认为张辅等人是不想交还他身为皇帝的权力,就在他企图通过皇宫中的宦官王振夺回权力时,张辅等人直接把权力交还给了他,让他自己勤政。

虽然明英宗朱祁镇已经开始勤政,但由于他本身年纪确实太小,加上张辅等人早就在朝廷上打下了坚实的威望,明英宗朱祁镇便开始认为张辅等人只是在明面上把权力交给了他,但实际上自己已经被张辅等人架空,成了一个“吉祥物”一样的空壳皇帝。

自觉看透了张辅等人的朱祁镇决定在朝中制造出一个能够和他们抗衡的人,于是,皇宫里的宦官王振就成为了朱祁镇的首选。很快,王振就把张辅等人精心维持住的朝堂搅乱,明朝宦官干政的“传统”也就此出现。

在王振受宠的几年时间里,五大托孤重臣之中的杨士奇、杨溥陆续去世,只剩下张辅和胡濙二人空守着被搅成了浑水的朝堂。看着越来越乱的朝堂,已经年老的张辅和胡濙毫无办法,只能任凭王振摆布。

土木堡英国公力竭身死

公元一千四百四十九年,也就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北方蒙古草原上的瓦剌部落日渐崛起,在蒙古草原上肆意攻伐,不断地以吞并其他部落为契机发展壮大自己。感受到了瓦剌部威胁的大臣向明英宗进言,表示应该出兵攻打瓦剌,以防止瓦剌部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南下侵犯明朝疆域。

得知了这一消息的明英宗立即就同意了这一提议,并在经过了宦官王振的拾撮之后,决定“御驾亲征”,向明朝的文武百官展示他作为皇帝的能力。而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达到这一目的,明英宗朱祁镇将已经高达七十五岁的张辅也带在了身边,明面上说叫张辅为他出谋划策,但实际上却又不允许张辅掌兵,把他当成吉祥物,只许看不许摸。

于是当明英宗率领着五十万大军在抵达大同长城一带之后,发现瓦剌部的军队竟然“不战而退”,喜出望外的明英宗不仅没有意识到不对,还下令率军追击,丝毫不顾有可能存在的埋伏。好在这一次明英宗亲征也带上了宦官王振,害怕中伏身死的王振出声劝阻明英宗小心埋伏后,明英宗才选择了撤军返回。

实际上,当时明英宗集结的五十万大军在还没有抵达大同长城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军心涣散、粮草不足等足以致命的现象,可从小锦衣玉食的明英宗却不知道,而张辅等人的话明英宗又听不进去,要是明英宗执意向北追击,除了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这一种结果之外,不会有第二种结果。

可这个时候再撤军回去已然来不及了,瓦剌部的军队在埋伏点一连等了几天,却连半点明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自然也猜出了明军知道有埋伏所以撤了军。于是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追向了明军,这时,明军前军已经到达了土木堡。

结语

土木堡之变的结果自然不必再多说,英国公张辅战死后,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的首领也先俘虏。虽然说宦官王振也在乱军之中被将领一锤打死,可事实已经促就,结局自然难以避免。

五十万大军一夕之间全部覆灭,明朝的国力一下就从中兴之态进入得到了颓丧时期。其实明英宗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得到文武百官乃至黎民百姓的认可,像他的父亲和祖父那样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好皇帝。但人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拿英国公张辅一生的成就来说,如果没有早年他随父出征的经历,张辅肯定就会变成一个不懂军政之道的柔弱文官,贯穿了大明国祚的英国公府就不会出现。

所以说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在一朝一夕之间成就的,一个没有什么实力也没有什么权力的人因为想要证明自己而犯了错误,最多只是祸害自己一家人,而一旦像明英宗这种地位上的人一旦犯错,那么受到祸害的就会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

英勇骁战的张辅,老年跟随明英宗出征后,战死沙场

年轻时功绩卓越的张辅,老年随明英宗出征后,下场很惨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笔尖的话

0 阅读:67

笔尖的话

简介:一支笔,几句话,穷尽天下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