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人有四端

书生弘毅 2022-07-31 13:28:08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孟子认为人有四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人如果没有这四端,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是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认为人有四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孟子认为人之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如同人之有四肢一样。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孟子认为人之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自己却不能做到,那就是自甘堕落。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孟子认为人之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却认为为人君者无法做到,那就是妄自揣度。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认为,每个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本自具足。如果人能将本自具足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发扬光大,便足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保有四海。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孟子认为,如果人不能将本自具足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发扬光大,那么就连在家侍奉父母都将成为问题。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最早见之于《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再见于《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皆有,本自具足,不假外求。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皆有,本自具足,内求则可,不假外求。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本自具足,后来却差距甚大,皆因人之求之本心,修于自心之差距;甚至有人完全不能求之于本心,修于自心;以致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天生万物,有其物必有其法则,人所当秉执的法则,人所当秉执的常道,当内求于自心,以完善自己本自具足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美德;当以完善自己本自具足的仁义礼智为美德;当以完善自己本自具足的真善美为美德。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说,作此诗者,当是知“道”有“道”者。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和儒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说法不同,如同汤药不同,却都是为了治同一种病,所治心病。

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本自具足。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感谢阅读!!!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0 阅读:23